神气形的协调统一
发布:2016-09-24 16:41
来源:
生命以神、气、形为三元。形为有形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载体,“形者生之舍也”;气为无形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气者生之充也”;神为灵慧的生命运动方式,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者生之制也”。《淮南子?本经训》中载:“神明藏于无形。”《礼记?乐论》中载﹕“神则无体,理如幽深。”神之大,以其隐形藏景小,超然无累,恍惚不测,精微难见,总万变以经纬,妙一机而转移,超形气之外而其迹不露,尽变化之极而其功莫窥。摄生与诊治之道,以神为至极。《庄子?知北游》中载:“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气上通于神,而下承于形,升降出入,开合聚散,动静消息,生生化化,是神形之枢,是生命之本。摄生与诊治之道亦基于气。
阴阳之气与经络藏象等都是以描述神气运动方式为主的概念。阴阳不是内部结构的对立,不是朴素的和自发的,不是原始哲学,也不是说理工具。阴阳是两类相反的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及其状态和表现。其作用关系是同气相求,异气相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同象相类,异象相别。阴阳是存在,是自然与生命过程中的普遍存在(三元、四象、五行、六气、八卦、九宫等亦如是)。但为甚么西方人始终未能发现阴阳,乃是因为阴阳存在于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领域里,是运动方式的概念,是作用关系的概念,是综合分类的概念,而并非具体的物质。西方人总是企图在具体的物质领域中去追求自然和生命的本原。
正如其已深入物质结构的超微观世界,也未能发现经络藏象的存在一样,乃是因为其远离了体现过程、方式与相互作用的神气运动,在改造物质世界,夺取物质财富的勃勃雄心中,竟然迷失了自己。经络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也没有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形态。在实验室里和显微镜下寻找经络物质基础的努力是我们长期以来推动的一块西西弗斯巨石。经络是神气的游行出入,俞穴是神气的转输交会。《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宗明义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所谓的经脉循行路线和俞穴的具体位置,是生命活动的概率现象,也就是神气游行出入、转输交会的概率现象。生命能量、信息的发生、动力、传递、反馈、演变都可表现为经络俞穴现象。但以传递为主要表现。其传递的时空形式为点点激发、点点成线、线线归窍、总窍在心 (为神藏、气藏之归属),而并非依赖血液等具体的物质和具体的流通渠道。藏为隐,象为显,藏与象皆有神、气、形之别。五脏不是五种组织器官,而是五类最基本的生命运动方式。
把五脏按照取象比类的方法进行五行归属,是在“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指导下,分类把握五类生命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规律。《黄帝内经》中就有神藏、气藏、形藏之称。中医重神气而轻形器,所以对五类神气的认识最得造化之天机。如果必须用现代语言作出翻译,才能使人们理解的话,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气之五脏的分类归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反馈、协调方式可归属于肝,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导、动力方式可归属于心,一切生命活动的演变、运化方式可归属于脾,一切生命活动的传递、转输方式可归属于肺,一切生命活动的发生、控制方式可归属于肾。神脏的五行分类归属亦与此相通,生命信息的控发运变等尽在其中。西医九大组织系统纵观人体结构,中医神气五脏归类横观生命过程。二者网状交叉,相反相成,和谐互补,分合会通。掌握生命状态中、和、通及以静御动的原理,就会在与自然相合的同时,实现人自己神、气、形的协调统一。经络脏腑、营卫气血则随之和谐合一。养形当须益气,益气必先保精,保精贵在凝神。老子主张守中实内,意在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藏而不泄,守而勿耗。也就是通过上述原理和方法,达到凝神、保精、益气、养形的目的。诊治的目的与方法亦无外于此。而且以神诊与神治为上。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所载“神乎神”,即指诊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诊。《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所载“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即指治道的最高境界在于神治。“得一”就是合一之道。天人合一、神形合一、标本合一均为道。《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中载:“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所以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汤液醪醴论》中的“神不使也”,“标本不得”;《素问?宝命全角论》中的“一日治神”,“必先治神”等,均一脉相承。潜心内视,自在如一,出神入化,神用无方,始得医道之真谛。生命过程作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不可控过程,只有意念、呼吸、形体活动是可控过程。但后者对前者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一机制,既是重要的病因,又是医道的原理。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自身调理和协助病人调理。如从清静到入定以调意,从吐纳到胎息以调息,从按蹻到导引以调形,从砭石到针灸、从汤液到方药以调人等。此犹如现代系统科学中所谓以显态系统调节隐态系统,并力图实现从动态量子化弯曲空间向静态能闭合空间的回归,亦即古人所谓“从后天返先天”。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婴儿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