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状态的中和通

发布:2016-09-24 16:41

来源:

生命活动状态在于通,顺宇宙大化流行之性而通,应阴阳四时五行之序而通。由于生气通天,所以专一精神、服食天气而通达于神明。由于内外相通,所以运身开窍、通窍行气而调理神机。《灵枢?九针十二原》谓:“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窍的开合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机制,生命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五脏与九窍、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通达皆不离于此。运身开窍必赖于意静而专。形动而圆则气通,意静而专则神通。以意运形,以形运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诊治之道亦如是。

    《周易》中载:“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物生为化,物极为变。开合属两极,所以称做变。变化无穷则通,通则久。无处不通,无时不通。但通的实现有赖于中和。人与自然相通,运动于开合、聚散、出入、升降的往来不穷之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合相通,实现了其神、气、形的合一通达,才能够从根本上消灭疾病,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发展。

    生命活动状态在于中。相传当年广成子对黄帝讲了摄生之道后,又特别强调说:“多知为败,贵在守一。”而老子对道的理解却更加精辟,他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神气形相合守于一,清静无为则守于中。而孔子以不偏不倚为中。如能“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则可:“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所以说:“道之于中庸而止矣。”中一之道,通天彻地。极左而右,极右而左;极上而下,极下而上;极阴必阳,极阳必阴。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遗害无穷。在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孙子以刚论兵,老子以柔论道,孔子力倡中庸,共铸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之鼎。而刚柔相济、抱一守中却是中华医道三位一体的理论渊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七损八益”,即为扶阴抑阳的中和之道。七为阳,八为阴;体属阴,用属阳。阴宜常培育,阳不可太过。阴阳作用的最佳状态,表现于阴阳交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式。著名的古希腊黄金分割律就是这一自然数理的反映。同时也正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原始的审美意识的再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动态的合一中和与静态的等量平衡无异于天壤之别。

    生命活动状态在于和。自然与生命共处于全息、开放、非线性、非平衡的和谐有序状态。得其和为正,失其和为邪。失和则为病,得和则无病。“养生莫若知本”,“治病必求于本”。其本即在于生命过程的和谐。中国人从来就非常重视“和神导气之道”,始终不逾地追求那神、气、形的合一与和谐。从而不仅“去世离俗,积精全神”,且能“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当西方思想界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挑起了人为的战争,印度神话中由于强迫拆散“神我”和“自性”而产生了世界大分裂时,古代的中国却在形气相感、神形合一的意境中,领悟到那人天通应、道气同生的统一与和谐。

    中和谐调不二,才能相反相生。和能生神,和能生气,和能生形。生命的和谐状态就是健康,生命的失和状态就是疾病。阴阳和调是摄生的重要原则,调和阳阴是治病的根本****。自稳、自调、自控、自组、自和是生命的本能。医道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其自稳定、自调节、自控制、自组织与自和谐。和是自然以及生命过程的运变机枢,也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传统精神。诗人闻一多说:“大江黄河流着和谐。”

    实现生命状态的中和通在于静。道动而体健,德藏而用静。天行健,自强而不息,天用静,藏德而不止。道为体,德为用。体不能弱,用不可过。用静则无穷,太过则难久。《老子》中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体用,有无相生,清静中和为利,太过不及为害。《庄子?在宥》中引广成子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形动而勿劳,意静而勿妄。无为即无妄为,无欲即无妄欲。忘意忘念,无我无物,则心神顿开而肾志先行。清静保持了生命活动的和谐状态,清静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相通合一。进入和谐有序的状态,并把其推向合一的极致,才有可能调动生命的潜力,才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从而实现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的基本原则,因而也应该是医道的基本原则。


上一篇:神气形的协调统一

下一篇:世界是简单和谐的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