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相通应

发布:2016-09-24 16:35

来源:

   “盈缩之期,不尽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防病治病,摄生益寿,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医道,并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世界。由于它的兴起和发展与群星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化密切相关,因而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古往今来,以防治疾病、摄生益寿为宗旨的中国各家理论,无不用天地人合一,神气形合一,以及全息运动、过程调控的观点来认识人的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用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理论来阐述生老病死的规律。从而把精、气、神作为人之三宝,确立了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益气养形、积精全神的摄生之道,以及辨病求因、审机论治、圆通活法、神用无方的诊治原则。这一思想与西方立足实体病因、病理的防治理论和措施完全不同。中华医道不仅把人看作是统一的生命过程,而且把生命和自然也看作是统一的运动过程。


 


    《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是说人与宇宙不仅发生于共同的自然本原,而且遵循着共同的时空法则。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宏观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构成了中华医道独特的思维模式,反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奇异光辉,表现出先人认识能力的卓绝与过程理论的雄浑。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统领了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学体系达数千年之久,因而也成为医道的生命原理与指导思想。“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协调统一。人与自然之所以和合为一、动静相随,其根本原因就在人与自然共处于不断的全息运动之中。自然的变化必然伴随人的变化,自然变化的时空节律必然也是生命变化的时空节律。如司马迁所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四时阴阳的节律性变化于是成为中医四时摄生、四频率诊、四时病证、四时治法及四时药物采集的原理。其它时空节律可依之类推。正因为如此,中华医道才根据上述自然原理,引入描述自然过程的概念范畴体系,并与摄生及诊治的实践相结合,使之成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荀子?天论》中载:“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中国人一贯主张顺应自然变化的节律以调和阴阳气血,通导经络脏腑,并配合调理饮食、起居、运动、呼吸、意识,以及行气、导引、按摩、针灸、药物等方法,以防治疾病,延年益寿。如《灵枢?本神》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老子?第五十二章》中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疑身殃,是谓袭常。”能观察微妙的自然和生命过程才称做精明,像婴儿守着母亲一样纯真柔弱才称做刚强。运用自己生命之神的灵光,重与自然之道的精明相合,才不会给身体带来灾难,这就是所谓遵循了常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以适应自然、清静淡泊、保养真气、内守心神为基础的追求生命自我和谐的根本性的摄生教育,比渥太华宣言和雅加达宣言早出数千年之久,而该宣言提倡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曾使全世界为之振奋,从而改变了人类现代卫生工作的方向。 “人与自然相应”是《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顺应这一原理是医道的基本法则,违背这一原理是患病的根本原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就是顺应自然、生气通天的过程。虚无清静,志意内守,运气调神,内外合一,服食天气,通达神明等,已全面揭示了调摄生命活动状态,实现神、气、形合一的医道的精髓。


上一篇:穷医道精髓 献仁术爱心

下一篇:神气形的协调统一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