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人体文化的精髓
发布:2016-09-26 15:32
来源:
在中国文化中,固然有许多可以归为“人体文化”,而首当其冲的,则是舞蹈。追究起来,“人体文化”这一概念,是两个年轻人在1987年最早提出的。他们当时被列入“走向未来丛书”中出版的一本书的书名,就叫《人体文化》。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回顾中西舞蹈的不同发展历程,比较中西舞蹈的心理差异,从反省中展望了中国舞蹈的发展前景。很显然,这本书所标出的“人体文化”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舞蹈文化”的同义语。我们现在研究东方人体文化,首要的课题当然应当是舞蹈。要研究舞蹈,首先要搞清的就是什么是舞蹈?它的本质是什么?
一、什么是舞蹈
在各个艺术门类中,没有哪一门艺术像舞蹈这样难下定义。我们在关于舞蹈的书中,常常可以看到给舞蹈所下的定义,但这些定义有时纵使是出自权威的典籍或人物,也每每使我们感到有纰漏。例如朱立人在《舞蹈的若干美学特征》一文中引用十八世纪法国理论家狄德罗的话说:“舞蹈的定义是:在乐器伴奏或人声伴唱下表演的人体动作、跳跃和有节拍的步子。”这个定义没有揭示舞蹈始终贯穿情绪、感情这一根本特征,没有把武术、团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从舞蹈中区分出来。《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五版是这样界定舞蹈的:“舞蹈是一种有节奏的、常合着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用以表达感情、思想,表现故事情节,或仅仅是为了娱乐。”那么,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坐在观众席里笑容满面地、有节奏地给一位唱得出色的歌星鼓掌应和,这是一种“身体动作”,是“有节奏的”,“合着音乐节拍” ,同时也表达一种愉悦的、共鸣的感情,这算不算舞蹈呢?我看一般不会承认这是舞蹈。至于《大日百科全书》和美国《新知识百科全书》给舞蹈所下的过于简单的定义,就显得漏洞更多。《大日百科全书》说:“舞蹈,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的人体有节律的运动。”美国《新知识百科全书》说:“舞蹈是身体的一种有节奏的运动。”按照这个定义,不但各种体育运动如跑步、拳击、打乒乓球、练太极拳符合这个定义——身体有节奏的运动——就连得了盲肠炎在床上打滚,也符合这个定义,可以算做舞蹈了。所以要弄清舞蹈的本质,最重要的不是舞蹈的定义,而是首先深入了解构成舞蹈的诸要素,然后弄清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是把握舞蹈要素的完整结构关系,才可以从根本上把握舞蹈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要认识舞蹈的本质,我们首先从“舞蹈语言”这个概念入手。因为舞蹈是由舞蹈语言构成的,没有舞蹈语言就没有舞蹈,了解了舞蹈语言就掌握了一把探索舞蹈美学奥秘的钥匙。
有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命题,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的,这就是舞蹈的由人体动作构成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体动作都能构成舞蹈呢?不是。体育运动不是舞蹈,肚子疼打滚不是舞蹈,老年人头部或手臂病态的颤抖也不是舞蹈,因为这些动作都不是舞蹈语言,只有舞蹈语言才能构成舞蹈。
二、舞蹈语言
那么,什么是舞蹈语言呢?舞蹈语言是:贯穿情绪的人体动作的带有规律性的连结和组合。“语言”这个词,对舞蹈来说只是一种借用,它和一般说话的“语言”有本质的不同。“舞蹈语言” 有其特殊的涵义,不能和一般意义的语言相混淆,也不与一般意义的语言相类比,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传情达意的媒介。舞蹈语言与一般语言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它的视觉性;二是抒情性和表现性,是内心情怀的艺术外化(不同于哑巴的手语);三是不直接表达思想,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不可翻译性。
比如我国唐代的《霓裳羽衣舞》、戴爱莲的《荷花舞》、我们常见的《红绸舞》等,所用的语汇都很难单刀直入地、非常具体确定地指出它的思想内涵,而只能从舞蹈的整体形象中去感受。这些舞的美感超越了内容的确定性。如果舞蹈家执意要把他的作品搞得像平时说话那样表达确定的含义,这个舞蹈肯定是失败的。如果我们要在大的方面把舞蹈语言与一般语言作类比,那么,它的单词就是经过提炼的、包含情绪的人体动作;它的语法就是这种人体动作的规律性的连结和组合,也就是“律动”。
舞蹈语言有三个要素,这就是“情”、“韵”、“形”。“情”就是感情、情绪。舞蹈动作作为舞蹈语言的“单词”,必须是负载感情信息的。我国的古书中说“舞以宣情”、“舞以达欢 ”就说的是舞蹈这一本质特征。艺术体操、花样滑冰配着音乐,富于节奏,造型也很美,但主要不是传达感情的,虽然已十分靠近舞蹈,但仍然不是舞蹈。“韵”就是韵律、节奏,韵律节奏是舞蹈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气急败坏地捶胸顿足,爬在亲人坟前的哭泣,都是有感情的,造型也可能极有特色,但因为缺乏节奏,没有“韵”,所以不是舞蹈语言。“形”就是造型性,缺乏造型性,也不成其为舞蹈语言。含情脉脉,眉目传情,躺在床上的抽筋,或者是有情的,或者是有节奏的,但因缺乏造型性,所以都不是舞蹈语言。舞蹈语言的造型性,本质上仍然是来源于它的动态性,静止的造型是雕塑的特征,舞蹈是动的雕塑。所以舞蹈语言的三要素:情、韵、形,即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都与舞蹈的另一重要特性—动态性相联系。下面,我们就通过动态性、造型性、节奏性、抒情性几个方面,来讨论舞蹈的美学特征,并论说一下舞蹈形象和舞蹈的生命意义。
三、舞蹈的动态性和造型性
要认识舞蹈的动态性,首先必须明了一个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构成舞蹈的特有工具和物质材料是人体。每一门艺术都因为它传情达意、塑造艺术形象、造成艺术境界的工具和物质材料的独特性,而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如文学的工具是语言文字,构成美术的物质形式是线条和色彩,构成音乐的基本“材料”是声音,而舞蹈艺术的基本表现工具是人体。当然戏剧的表演也要靠人,但在戏剧中,人除了行动而外还离不开语言,舞蹈的唯一材料的人体。在戏剧中人还是人,作为生活中演员的人,在戏剧中成为艺术情节中的人。在舞蹈中人有时是人,有时就不是人,而是“人体的非人化”。人体作为工具、材料、媒介,表现蛇、鹰、鱼、孔雀,甚至无机物的山、水、风、云,甚至只表现某种意境或某种情绪。如“红绸舞”独舞,并不刻画性格化的人物,只表现一种自由、流畅、向上的情调。舞蹈着的演员,既是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又是作为艺术创造者的审美主体。
正如只有单词不能成为语言,只有语言不能成为文学一样,只有人体所呈现的形态,也不能成为舞蹈。舞蹈是种过程。是许多形体造型连续不断的过渡过程。是贯穿情绪的舞蹈动作的连结和组合。只有按照舞蹈的规律连续的动起来,才能成为舞蹈语言,就象电影拷贝必须按照一定的速度连续放映出来,才能成为动的形象一样。在文学上写出两个字来,如“喜悦”、“悲伤”、“昂扬”等,人一看就可以感知,而舞蹈要表现这两个字,必须动,而且必须是“律动”,造成一种特殊的动感,这才算发出了舞蹈语言。所谓“律动”,就是按照一定的路线和动势类型,呈现这种动态过程,而不是乱来。 舞蹈中的造型,其实也是人的形体动作,是人体的相对静止的雕塑式美感姿态。但在舞蹈中,没有绝对的静止,它不过是动的一种变相形态。因为这种相对静止,是整个律动过程中的一个局部。这种相对的静,是连续的动中的定格,它来源于动,是动的结果,是动中某一姿态的重复、强调和深化;另一方面,这种相对静止孕育着新的动作,它不是动作的终结,而是动态过程中的一环。
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舞蹈语汇中的造型特征,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是靠人的造型创造力凭空构想的,它最初是决定于特定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特定的人体运动动力定型,如原始狩猎民族的舞蹈造型,一抬手一投足,都带有模拟动物的痕迹,都受这种动力定型的制约。我们从青海出土的舞纹陶盆上,从蒙古乌兰察布岩画上的宗教舞蹈和恋爱舞蹈看,都打着深深的模拟动物的印记。其后,人体运动动力定型作为人的生理特征,还受特定时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制约。如傣族妇女穿统裙,迈步子时就要送胯,于是送胯就成了傣族女性舞的造型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妇女是小脚,决定了戏曲中小旦、花旦的舞步只能是“水上漂”的台步。有人还认为我国民间舞蹈中的“秧歌”舞步,来源于“以趾代锄”的农业劳动方式。当然,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趋于复杂和丰富,随着人们主观意识的增强,人们会对无意识形成的动力定型进行有意识的修正,使其发生偏离性的矫变,而增加更多的审美素质。例如芭蕾把着力的重点放在脚尖上,就是这种对自然动力定型的修正和矫变。这是舞蹈造型的一种“内在化”,所谓“内在化”,就是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人“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舞蹈造型发展趋向。
上一篇:满族民间舞蹈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