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间舞蹈及其他
发布:2016-09-26 15:32
来源:
满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辽宁,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满族原是居住在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以游猎、饲养为业,兼事农耕的山林民族。精骑射、善狩猎、好养猪,是满族自其先世以来即闻名于中原历朝的民族特点。”满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女真。史书上所载的这些满族先民,都是以狩猎为主要经济生活,和中原地区一直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交往。周代肃慎曾献“桔矢石弩”,汉晋时,挹娄曾屡贡弓矢,貉皮等物,说明他们在弓箭的制造和骑射技艺上有独到之处。
满族擅长骑射的风习由来已久,是“数千年世代相因的游猎生活,形成了满族重骑射,尚武功的风俗。清代前期,满族无论贵贱贫富,男女老少,皆习骑练射,以盘马弯弓为能事。”满族自古以来喜好歌舞,入主中原后,民间舞蹈也随之进入宫廷,得到不断加工和提高,成为宫廷的舞蹈。如民间的“莽式”和“扬烈舞”成为“庆隆舞”和“喜起舞”等。不仅王公贵族常跳这些舞蹈。就连皇帝有时也作表演。如康熙四十九年,孝惠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康熙帝曾跳起莽式为太后祝寿。清代后期,还从八旗子弟中选招善歌舞的青年人入宫,专门从事乐舞表演。从这些年青人表演富有乡土气息的满族传统舞蹈中,看到展现白山黑水狩猎、骑射的遗风。
满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满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源于萨满祭祖“跳家神”(亦称“烧旗香”)的舞蹈:如“抓鼓舞”“腰铃舞”“神刀舞”“铜镜舞”“跳鹰神”“跳虎神”,属于满汉文化结晶的舞蹈:如“高跷”“太平鼓”“满族秧歌”,近年复排的舞蹈:如“扬烈舞”“东海莽式”“巴拉莽式”“抽水舞”等。
扬烈舞:早年流传于东北满族聚居区,每逢春节时表演。进入宫廷后称作“庆隆舞”。舞者2人或9人,1人(或8人)着戎装扮八旗军士,另一人扮民间传说中的“妈狐子”,表现军士骑马持弓射杀怪兽的情节。清人《竹叶亭杂记》载:“庆隆舞,每岁除夕用之。以竹作马头,马尾彩缯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屣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着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跷烧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著刮箕而歌。高烧跷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此象动之舞也。”清末宫廷表演此舞的形式与上述不同,按《钦定大清会典》载:“扬烈舞,戴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半,衣黑羊皮者半。跳掷象异兽,骑禺马者八人,介胄弓矢,分两翼上,北面一叩兴,周旋驰逐象八旗,一兽受矢,群兽慑伏象武成。”
扬烈舞是显示八旗官兵骑射武功,歌颂先祖英武业绩的舞蹈。突出先民渔猎、骑射文化的特征,同时有汉文化的影响。扬烈舞要踏跷是一种文化形象,此舞踏跷持弓的形式带有东夷渔猎古风之遗存。马是草原文化型舞蹈的形象,但用竹蔑和丝织物“彩缯”制成的假马又有农耕文化的因素。满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点,以骑射为主,融有诸多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的因素。
拍水舞:也叫“拍水茶茶妞”,是黑龙江宁安一带的民间舞蹈。“茶茶”女真语意为少女。此舞表现母亲教女儿们用盆、瓢、勺在河边舀鱼及噶戏的内容。1人扮母亲,2人扮妹妹。舞蹈动作有“横影”“转盆”“搭盼”“海青眼”等。
东海莽式:莽式为满语“玛克”(舞蹈)的译音,东海是古代女真族的聚居地。此舞原是民间宴会中不可少的舞蹈,传人宫廷后,成为追慕祖德、颂赞帝业的筵席乐舞。舞蹈表现妇女织网、捉鱼,男子狩猎、出征,杀敌。男女分别执鼓、铃和白绸同舞,表现斗怪蟒的情节,最后是男女欢舞,喜庆丰收等。全舞共分9段,主要舞蹈动作有数十个之多。
巴拉莽式:也叫“野人舞”。巴拉人是满族的一支,居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从事狩猎,清代中后期下山定居,保持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习俗。仪式中萨满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表演此舞直至深夜。据说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豹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表演。舞蹈有8段,现传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喜火乐”等5段。
满族秧歌:又叫“地秧歌”,俗称“达子秧歌”。流传于辽宁新宾、清原、抚顺等满族聚居区。秧歌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型舞蹈,而满族秧歌则带有浓郁的满族文化色彩。秧歌队表演时,由一名着清代官员服饰,佩戴腰刀称作“达子官”的人指挥,另有一名反穿皮袄,斜背响铃,手执长鞭名为“克里吐”的人负责开路打场。其余人物不分角色,男着生活服装,女角戴花冠,每人斜披一条黄、白、 蓝、 红等不同颜色的绸带,表明属八旗哪一旗(镶旗周正旗色)。表演开始前有“拜茶桌”的仪式,全体成横排或纵队向桌后主人施礼请安,行“打千儿”礼。 然后进场表演,先“走阵”和“跑圆场”,舞者脚下生风,彩绸旗标飘动,勇猛迅速,威风凛凛。转入慢板后,双人对舞。男子双臂大悠大晃,肩部耸动,多模拟鹰鹞展翅、弯弓射箭的姿势,英勇矫健,女子挺拔洒脱,绢花飘动,如蝴蝶飞舞在花丛中,突出了骑射民族天足妇女的形象。过去两秧歌队相遇时,两领队者有一套“对礼”的习俗,如对肩、对肘、对膝、对腰刀等,多达二三十项,如全对上,便认为是一家人,行满族最高礼节的“抱见礼”,然后两队穿插在一起欢快起舞。舞蹈充分体现出满族人民重礼节的古风,洋溢着来自山野的纯朴自然之美。
清代宫廷乐舞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很多。据光绪版《钦定大清会典》“凡燕乐有舞乐,有因裔(夷)乐。舞乐曰庆隆舞,曰世德舞,曰德胜舞,皆舞而节以东。武舞曰扬烈,文舞曰喜起。四裔之乐,东曰朝鲜、瓦尔喀,酉曰回、番、廓尔喀,北曰蒙古,南曰缅甸。凡燕飨,则列其所用之乐,以闻而设之。”在记述乐舞的正文后,有小字简单注明该舞的源流、司乐、司舞等情况,反映出清代末年宫廷乐舞的实况,为我们了解清代宫廷乐舞和少数民族舞蹈提供了资料。
满族民间舞蹈和清代宫廷乐舞的保存还来自民间。黑龙江宁安人梅崇阿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被选人宫,同时将当地的“东海莽式”等民间舞蹈带进宫内。l900年“庚子之乱”时梅崇阿返回故里,把他所会的舞蹈传授给侄女和外孙,使得许多濒于失传的满族民间舞蹈得到继承。今日的“拍水舞”“东海莽式”“巴拉莽式”等舞,都是梅崇阿的外孙傅英仁根据他珍藏多年的手抄本,于l988年传授复排并演出的形式。他从外祖父处学会了舞蹈后,为防止遗忘而把这些舞蹈的歌诀、动作要领、服饰、道具等记录下来,因此,才能复排和演出,为我们了解满族民间舞蹈、宫廷舞蹈,提供了重要的、形象的资料。傅英仁还是一位擅长“满族秧歌”的能手,又是满族的民俗、宗教、民间故事整理诸方面的专家。
游牧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模拟马、鹰、熊、鹿、羊等的形象较多,而模仿天鹅的舞蹈却不常见,目前仅知哈萨克、鄂温克、赫哲等民族中仍有流传。天鹅舞的形成和原始信仰、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历史都有一定的关系。天鹅是候鸟,冬天飞过长江到南方越冬,春天飞回北方,在新疆、黑龙江一些地区的湖边、沼泽地带栖息、繁殖。上述三个民族正是在此地区生活,使他们得以观察了解天鹅的习性,创作有关天鹅的文学艺术形象。这三个民族都有过天鹅的原始图腾崇拜,都信奉过萨满教,关于民族起源的传说、民间故事或历史记载中,都有关于天鹅的描述。通过这些记述,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天鹅舞的文化特点。
哈萨克族的天鹅舞——哈萨克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其先民乌孙人就生活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一带。汉武帝时,通过汉朝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乌孙王联姻,直到现在,哈萨克族中间,仍保留有乌孙部落的名称。联姻增强了汉朝与乌孙、西域各城郭之国的友好往来,汉文化在当地得到传播,乌孙马也因此传人中原。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来到塞外,由于不习惯住穹庐(毡房)、吃兽肉、喝牛羊奶,加上语言不通,内心非常愁苦,曾写过一首描写乌孙生活的诗,其中有“居常恩土兮心内伤,愿化黄鹄今归故乡”。句中黄鹄一词可以推断当时乌孙居处有天鹅,她才以黄鹄南飞寄寓思乡之情。
哈萨克族喜爱天鹅的温驯,羽毛洁白,体态优美,少女们常把它作为爱情纯洁,青春秀丽的象征。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天鹅和哈萨克族的传说故事,在诸多的民族起源说中,有一则就是哈萨克先祖和天鹅结合,而繁衍了今天的民族。这位先祖指的是后来融人哈萨克族先民中的突厥人的先祖。《周书.突厥传》记述突厥先祖泥师都时:“娶三妻,云是夏神各种之大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前苏联哈萨克史学家夏克仁在《哈萨克族的历史世系部落》一书中也有近似的故事。”
乌孙、突厥的族源,黄鹄古诗以及白鸿祖源说,都为我们了解天鹅舞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参考。正因为地理、民族、宗教等因素,今日哈萨克族女子舞蹈的形象与天鹅多有近似处。如头戴羽毛,轻柔、舒缓的臂部动作,如天鹅展翅和水波荡漾,静止造型中,手腕常是“下折”的姿势,使人联想到天鹅的造型。这些动作又多是在3/4的节拍中表现的,从而形成柔媚、轻盈、含蓄、深情地天鹅般的形象,流传于新疆阿尔泰的“白天鹅舞”就是以此意境编创的民间舞蹈。
鄂温克族的天鹅舞——“天鹅舞”鄂温克语称“乌日恰”,流传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鄂温克族也有关于天鹅舞由来的传说:古时,鄂温克某部落的人失散在草原,焦急万分中,忽见天鹅从天空飞过,于是,他们追随着天鹅飞行的方向,很快地找到自己的部落。从此,人们崇敬天鹅,跳起天鹅舞歌颂天鹅。此舞人数不限,男女都可以参加,人多时,先围成一大圆圈,然后接单双数分成内外两圈,沿顺时针方向前进,内外圈不断交叉变换。进里圈者,身前俯,双臂在胯旁微动,作幼雏学步,退至外圈者,双臂伸向斜上方,如天鹅高飞,然后,全体变成长队,如鸿鹄飞向远方。全舞只有一个步法,弱拍时出脚迈步,强拍时,另一脚急速靠拢,并击打出声响,形成别致的节奏和韵律,人们还不停地呼喊:“给咕,给咕”,以协调大家的动作。舞姿优美、洒脱。
鄂温克族崇敬天鹅,其根源来自氏族图腾崇拜。鄂温克族把图腾叫作“嘎勒布勒”,鄂温克语意为:“根子”或“起源”。不同氏族各有他们图腾崇拜的对象,“我乌特巴亚基尔”氏族的图腾是天鹅,因此天鹅舞的产生,其根源在于图腾崇拜的心理。按照鄂温克族的习俗,各氏族看到他们所崇拜的图腾飞过天空时,正在喝酒的男人,必须向它洒酒致敬,正在挤奶的妇女,则向它挥洒奶汁,嘴里还要发出“哟!哟!”的呼声,以示敬意。可以看到图腾崇拜在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赫哲族的天鹅舞(胡沙)——赫哲族居住在黑龙江富锦、同江等地区,他们的家乡附近多沼泽,每年春天常有成群的天鹅飞来筑巢,繁殖幼雏。人们喜爱这些洁美的飞禽,并模拟它的形态创作了天鹅舞,以表现赫哲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此舞已濒于失传,据赫哲族民间故事家和老人们回忆,他们幼年时,看到过一种叫作“哈康布力”模拟天鹅的舞蹈,表演时,妇女们着长衫,扯襟蹲舞似天鹅游水,挥臂立舞如天鹅展翅飞翔,或两臂张开,上下舞动,双腿半蹲,交替前走,口呼“哈康,哈康,哈康布”。1950年代以后,人们又称这种模仿鸟飞的舞蹈为“胡沙”,胡沙,赫哲语即天鹅。经加工后这种边歌边舞的天鹅舞又开始流传。据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的记载:“在赫哲族的故事中虽有叫做‘哈康布力’男女同舞的传说,然现在已无此风俗,惟萨满的鼓舞,至今还是存在。”它为我们了解天鹅舞、萨满舞提供了线索。
上一篇:蒙古族民间舞蹈
下一篇:舞蹈——人体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