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布:2016-09-19

来源:



1. 慈善事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慈善事业


一直以来,慈善这个概念贯穿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子的儒家思想,


以及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之中。我国的慈善组织也由原来的分散,独立,偶然和随机性走向了有组织,规模大,标准化,正规化。由于人类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现象,自然灾害,社会变革等促使慈善成为一种主观需要,以维持主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在这个进程中,有些人是给予者,有些人则充当着接受者的角色,但有时给予者奉献出的行为各有不同,例如贡献力量,捐助财务,义工服务等,这些各种各样的行为构成了慈善事业。


传统的慈善事业,通常指很多人在一起建立一个无偿服务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去帮助经济拮据的贫困者。这些人通过合法的社会组织,利用不同的方式,根据受捐助者不同的需求,把各自的财富通过合法的方式聚集起来给受捐者雪中送炭。这是对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1]这种社会慈善团体的存在弥补了市场和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尽管市场在资源分配促进社会平衡方面很出色,但有时显得过于极端,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垄断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指的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代表着社会大众的利益分配,相当受限制,不可能去满足个体的独特需求,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失灵”是不可避免的。


市场和政府有时会侵蚀社会公平与和谐。这将会造成贫富悬殊,仇富。慈善组织于是就充当了一个助手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慈善事业可以阻止因“市场不足”“政府不足”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2慈善事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2.1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即消除贫困,保护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慈善事业的发展可能会提高更多的物质财富帮助,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团结。


可持续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例如:人口,生态,资源,经济,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回归到可持续发展上来。2009年在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中共造成1528人遇难和失踪,4799.35万顷农作物受灾,环比增长18.1%。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2]。这些巨大的损失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来弥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为灾难所造成的损失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同时经济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贫富差距的加大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北京行政管理学院教授白津夫计算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在1981年为0.288,1990年为0.343,1999年为0.397.当进入新世纪后,一直处在0.4以上的水平,到了2003年更是达到了0.46,近几年也几乎达到0.5的水平。按国际惯例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贫富


差距较大的社会。为了缓和因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冲突,各种慈善者应该团结起来做出“第三次贡献”,慈善的角色需要转变。再一次财富分配扮演着平衡收入差距,解决市场和政府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慈善团体为富人提供了一个平台,它可以化解收入差距所造成的社会矛盾。而且,由于慈善事业总是照顾社会的志愿团体,负责任的帮助穷人,因此志愿者在社会上很有凝聚力。


1.2.2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现需要实现高度的道德文明标准作为目标。发展慈善组织可能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使传统美德更加为人拥护,推进社会文明更上一个层次。


不可否认的,在现今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的一些政策可以淹没一些不一致和不和谐声音的现象,现在的发展进程中的政策环境已变得更加固化,僵硬的制度条例是不可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在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依然需要志愿行为。此外,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们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慈善事业为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慈善事业可以改变人类和社会的道德水平,并且通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又会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积极的影响,这是僵化的知道所不能比拟的。文明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极其重要的目标,但慈善事业的发展将成为这些目标实现的一个有利因素。


1.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是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前提条件。慈善事业的发展可能会分解政府的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朝着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中国的21世纪行动计划”将要解决人口和发展问题,并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的政策,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成一个更广泛的富裕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降低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而且可以推动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除去政府所主导的社会保护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包括更加广泛的内容,例如私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员工福利和慈善。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保障改革已经有过去政府一家主导变为一个各阶层共同合作的事业。过去很多由企业和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将会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团体的参与。这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元的,更加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需要政府,企业,个人来完成。慈善事业,可以有效的分担政府的职责,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建立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驾护航。


2. 中国的慈善组织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组织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1994年4月12日,中国慈善总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慈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尽管如此,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2.1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很大,但发挥的作用很受限,缺乏独立性


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注册在案的非政府性组织大约354000家。[3]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金数量很少,而且规模不大,功能单一。大多数功能单一的慈善组织扮演者政府功能的附庸者。甚至一些政府职员也在兼任这些慈善组织的领导工作。这使得本应是平民百姓的慈善事业披上了一层官方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它成了政府的事业。


当前的政策鼓励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政府慈善”却成了普遍现象。政府仍然为慈善组织的设立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商业机构和注册登记机构缺少完备管理和监管能力。


2.2在中国,慈善组织的意见很少受到重视。个人捐赠尤其是资产捐赠总量非常小。个体捐赠依然无法成为慈善组织捐赠来源的主要形似。


1998年中国所有慈善组织和基金会的收入5.63%来自公司捐赠,到2002年增长到6.44%。在1998年,私人捐赠只占总捐赠量的4.16%,在2002年下降到3.19%。而同样在2002年,美国私人捐赠的资金量占到全美GDP的2.1%,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私人捐赠总额不到全国GDP的0.01%。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慈善传统的断裂与重建

下一篇:中国慈善伦理研究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