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发布:2016-08-12 10:00
来源:
一、黄炎培人格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黄炎培先生提出有关职业教育是人格教育的论断是有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客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深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近代教育思潮的影响。
黄炎培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礼教世家,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律己修身”、“重群克己”人格教育理念对黄炎培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结构中,所谓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道德即人格,无德就没有人格,德高则人格高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所说的人格即道德人格。这一人格教育思想对黄炎培的影响很大,今天我们在黄炎培已发表的论著中看到其提到的“律己严”、“利居众后”等诸多人格教育理念无疑是其受儒学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炎培的职业生涯深受蔡元培先生的影响。作为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当年蔡元培在南洋公学的讲台上谆谆启导学生:“中国国民遭到极度痛苦而不知痛苦的由来,没有能站立起来,结合起来.用自力来解除痛苦:你们出校,必须办学校来唤醒民众。”这些话语深深地触动了黄炎培,最终促使他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不仅如此,同时他深受蔡元培提出的以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中心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以德育为中心的儒家人格教育思想的发展,更包含了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很显然这些思想无不对黄炎培产生影响,因此他特别重视人才的人格的健全和个体道德的养成,认为职业教育应“注意培养德性,养成健康人格,俾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有“金的人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以此同时,黄炎培借鉴了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传递、生活、发展的论点,认为:“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名曰职业教育”。他当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不仅有职业教育的理想,而且身心力行,从此开创了职业教育的新天地。
二、黄炎培人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职业教育是人格教育而非“器械教育”
由于痛感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发现的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带着对如何培养当时社会所需的人才的迷茫,从1913年始,黄炎培潜心研究国内外教育学说,考察国内外教育状况。他发现旧中国的普通教育培养的学生身无长技,没有必要的专业素养无法直接为实业界所用,当时的实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却缺乏实际的操作才能和必要的职业素养,也无法受到实业界的欢迎,由此出现了民初实业界巨大的人才需求亟待满足,而当时的教育界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合乎当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的矛盾,教育界、职业界出现了“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求事者未能得事,求才者坐叹无才”的奇怪现象。为此, 黄炎培找到了救治旧中国教育的良方即创办直面“谋生”、解决“生计问题”的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绝非“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不难看出,黄炎培绝不仅仅把职业教育看作单纯的技能教育和就业教育,不仅仅要培养能够谋业的技术人才,是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以人格修养为根本,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 塑造手脑并用、人格完整的“健全优良之分子”
职业教育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认识到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使具备爱国主义情操、完全人格、手脑并用,即能够把解决个人生计、热爱职业,和乐于为他人与社会服务的“健全优良之分子”。
黄炎培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职业教育运动的始终。他一再强调青年人“爱国不废求学,求学不忘爱国”,1918年5月,黄炎培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一周年之际,提出了著名的职业教育“三旨”说。“九一八”后,他备感杀机四伏,黑云压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深感有必要修正1918年所提出的职业教育目标。他对“三旨”之二的“为社会服务之预备”作了重新解释,释为“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
黄炎培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教育与社会实际是截然分作“两下”的,一边是士大夫,“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一边是劳动者,“是死用手老不读书的”,而人类文明是人的“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因此有必要“矫正”传统教育的缺陷,“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是“万万学不成的”。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按照他的观点,其创办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即“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并且自己作曲谱写了校歌,歌词的核心是“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是我中华职业学校的金科玉律。”黄炎培力图打破中国长期体脑分家,教育和生产劳动脱离导致造成社会不平等的状况。他认为当时社会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所以他希望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能够独立谋生,而且“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作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不可不注重人格修养”。他主张的人格教育具体是指教会怎样做人、怎样为人,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品格。他告诫青年学生无论在修学,在服务,是首先绝对不可忽视的是人格必须完整。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三十年告毕业和肄业诸同学》中讲到:“人格修养之重要为三十年吾人对诸同学所不惮烦言者”,“人格一经毁损,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可言”,因此“欲全人格,行动必须非常谨严,操守必须非常竣洁”。他还特别提出“自己尊重人格,同时还须尊重他人人格;互相尊重,实为人与人间最理想的境地”。他认为,选用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朴、诚”的人格标准,“自私自利者不可用,圆滑取巧者不合用,绳趋矩步,束身自好者不够用”。 他用“金”的品位和光泽比喻从业人员的人格精神,要求学生养成“金的人格”。所谓的“金的人格”,就是要具备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多次提出“大家把人格建立起来”。他十分推崇先贤先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号召职校学生发扬这种 “人格精神”。
黄炎培注重人格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严格的纪律是帮助完善人格必须的手段,他以“铁”的坚韧比喻纪律的划一性、严肃性,要求学生养成“铁的纪律”。“铁的纪律”就是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里的纪律包括学习纪律、生活纪律、实习劳动纪律,黄炎培特重后二者,要求学生生活必须整伤,纪律必须严明,克服旧式文人的“骄养之风,游惰之习,浮夸之气”,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生活。
黄炎培先生对人格教育的关注绝非只停留于说教上,他说:“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争;将吾整个生命,完全献给我国家、民族生存工作上”,表明了他远大的理想抱负。事实上,黄炎培在行动上正是这样做的;为了办职教事业,他曾两次拒绝出任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他曾数下南洋向华侨募集经费,自己却分文不取;他常年立足基层,孜孜不倦,真正不为名、利、功所动。他常说:“做人最小限度,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并且以“理必求真 、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作为自己一生的人格信条,以“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的人格标准教育自己的儿女怎样做人、怎样为人。
3、倡导尊重个性、关注职业道德提升的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为谋个性之发展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此教育观和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基本契合。蔡元培的“五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观,是我国以个性身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国民教育宗旨的第一次。这种人才观将儒家传统、圣人人格中的和谐精神与西方近代的人文思想的结合,在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很显然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把“为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并认为职业教育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 因人施教,至关重要。人性各不相同,活动的宜于为商,心细的宜于学机器工,迟钝的宜于农……等等,使能利用人的个性的,谓之“职业教育之指导”;“职业教育设施原则: 一、注意个性之发展:教育专重个人而忽略社会,与仅顾社会而忘却个人,是一样错误。近代心理学对于教育一个最大贡献,是个性的发现,使教育注意于个性的适应。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要做到人人得事,事事得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黄炎培的为谋个性之发展的人才理念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它无疑是对忽视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的颠覆。
黄炎培先生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其人格教育的始终。他倡导敬业乐群,要求职业院校的学生敬重其所习和所事的职业的事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要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协作之精 ”和“利居人后,责在人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和义利观。具体而言,“敬业乐群”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职业之真义在服务社会,养成责任心,养成勤劳习惯,养成互助合作精神,养成理性的服从美德,具有稳健的改革精神,养成对所从事职业的乐趣。为帮助职业学校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或所事的职业地位和职业价值,黄炎培先生在他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就是以“敬业乐群”四字为校训,并亲书匾额,悬挂于学校礼堂两侧。
三、结语
黄炎培的人格教育思想到今天仍有很大现实意义。他的人格教育理念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职业人格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它的人格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今天依旧值得推广与学习。总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是人格教育理论,至今仍有巨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