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论道(4)--逍遥游
发布:2017-06-07 10:58
来源:
庄子论道(4)--逍遥游
逍遥游的名字很不一般,庄子是老子修道事业的继承人,是为每一个有心灵的人开启修道的秘诀。凡夫要获得解脱,得到真正的自在,这是每一个凡夫的内在追求,比对饮食那女的追求还要不可遏制。生命是神奇的,生命是痛苦的,但又是令人贪恋的。只有庄子这样的大成就者才知道凡夫的根本需求。现在人似乎认为修道解脱只有佛教的智慧才有可能,实际上庄子一直在启迪世人。逍遥游就是修道的大境界,如果懂得佛教的解脱境界,那对理解庄子的逍遥游就似曾相识。
南怀瑾先生解庄子,就是与佛教修道解脱的体系作为比对,互相发明。佛教刚刚传入中国,佛教徒把印度异域的完全陌生的思想体系介绍给中国人,只有用老子和庄子的智慧来作为铺路石。魏晋南北朝时代就是这样的时代,老子和庄子的修道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代表华夏智慧的文化精英们深刻感受道了老子和庄子首先中的深刻智慧,足以开启生命价值的理解。对人生的迷茫与对宇宙的迷茫交织在一起,是人的智慧孜孜追求的答案。正是对人生宇宙的迷茫的求索,人的智慧展现了魅力,逐步发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心被打开了,文化繁荣了。佛教和老子庄子的修道思想都指向一个方向,认识自己,提升价值。一个民族要发展出自己的自我意识,没有老子和庄子这样的导师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一眼望去,只是蚂蚁般的凡夫而已,永不觉悟。这是可悲的。
庄子的《逍遥游》就是释放心灵的。这颗心灵被无形的枷锁紧紧的束缚,好像囚犯被系于牢狱。凡夫不知道自己的心灵在牢狱之中不得自由,但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这一点,为时已晚。面对黑暗的前途,心灵顿感悲伤。庄子以法眼看到人间的不幸,在于自己的过错,在于对道的无知。只有走上修道之路,心灵才会恢复本有的光明,黑暗的前途才会终结。《逍遥游》的语言是特别的,普通文化人当做夸张和比喻,实际上是心灵自由的真实境界的描述,是真真实实。所以,《逍遥游》对修道者的意义和对凡夫的意义是不同的,对凡夫来说是精彩的故事,对修道者来说是修道指南。
《逍遥游》把心灵从牢狱中释放出来,呼吸新鲜空气,感到自己的身体也在扶摇直上,实际上是心灵在扶摇直上。身体与灵魂的二分是修道的关要,如果把身体与灵魂混为一谈,则修道是毫无收获的。修道的成功就是认识到身体与灵魂的本质不同,身体与灵魂分离的愈彻底,修道的境界愈高深,对自我的认识愈深刻,心灵愈自由。身体是心灵的牢狱,一旦认识到身体与灵魂的二分,身体不再是牢狱,因为心灵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心灵对自由的渴望是亘古的定律,像牛顿定律一样古老。
心灵的自由与人格的善是有关系的。心灵不自由必然导致人格的恶,心灵的自由必然导致人格的善。心灵自由与人格善是有内在关联的,庄子深知这一点。心灵自由是因,人格善是果。人格善不是劝人为善,劝人为善从来不会成功,往往适得其反。社会总是复杂的,有些恶人也会劝人为善,背后有隐藏的目的。中国历史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现在人们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又抱怨,与这类劝人为善有一定关系。人格善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而不是其他。所以,庄子的《逍遥游》是在导向儒家的目标,而儒家反而离开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俗儒用人间利益来诱惑人为善,这种被诱惑的为善是虚假的根源,孟子非常清楚这一点,在《梁惠王》一篇中充分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佛教的无我才是人格善的牢固基础。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格善与心灵自由密切相关,心灵自由与无我密切相关。无我的第一步必须把心灵从身体中释放出来,身体本来是心灵的助缘,但一旦误认为心灵归属于身体,则身体反而是心灵的敌人。无我就是彻底把心灵与身体分离,者就是“灵与肉”的战争。身高不过八尺,但心灵的高度是多少?庄子说九万里。中国的数字思维中,万是最高的数字,平常不说亿。印度人喜欢说亿,甚至亿劫,阿僧祇劫。这些数字很大很大,常人难以思维,但印度人就是需要难以思维的效果。难以思维,或不可思议有它的特别思维效果,这是印度式思维的高明之处。在大数思维方面,庄子和李白是最突出的,李白的是艺术思维,而庄子的不是艺术思维,而是实相思维,即有真实的境界,符合思维的自性。人需要思维生命的不灭,不灭的模式有好几种。庄子的逍遥游就是在开演一种生命不灭的思维。
相关推荐
下一篇:《庄子》是华人的第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