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是儒释道吗?

道一发布:2016-10-13 20:18

来源:道一工作室

    国学(传统文化)的命运很惨,五四被打倒,60年代又被再次打倒,几乎被斩草除根。今天国学正在复苏,重新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追捧的显学。国学是什么?人们都会回答国学就是“儒释道”,儒释道就是传统文化。但是,文化传统的丢失,导致大师的隐没,国学的定义是草根的,是网络时代的,不是学术界的共识,甚至也没有真正的学术界。所谓的“共识”也会随时改变,不是恒久的。既然不是恒久的,也可以说是有怀疑的,至少是有保留的。全球国学大会已经召开二次,传统文化的呼声确实很高,这是值得高兴的,表明这个不断改变观念的民族对祖先的文化记忆还没有彻底丧失,或者说传统的生命力很强,经受住了二次打击。

    华人正在变得富裕,中国正走在复兴之路上。公元前七世纪的政治家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被称为千古名言,这几十年的考验,管仲的名言不是十分可靠,富裕的华人社会并没有出现管仲预言的知礼仪荣辱,而是心灵的迷失,人伦逐渐丧失,最近的王宝强离婚案更让人觉得家庭也不是可靠的港湾,亲情瞬间变为仇恨。华人社会的信任感在下降,历史遗留的分割使血缘文化的纽带遭受挑战,华人的兄弟情谊令人失望。《诗经》“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古训已经暗淡。哲学家一定在反思为什么?希望找到一些深刻的东西,能够改善华人的心灵世界。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哲学家确实在求索,在国学中求索,在传统文化中求索。我们问:国学能够给出答案吗?

    国学的定义很草根,儒释道是国学吗?除了儒释道,我们还有什么文化精髓?,第一个答案是,我们需要一个内涵深刻的国学定义,我们应道知道国学的精髓。第二个答案是,在儒释道形成以前,华人的文化精髓(价值观、宇宙观和生命哲学)已经由华夏圣者完整开启。第三个答案是,儒释道经过二千多年的碰撞、融合,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文化道义,华夏文明需要文化道义的统一性。儒释道属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文化大师应该做的更多,使统一性更强的文化道义的早日诞生。中华的复兴是十四亿人的大事,儒释道的文化使命“任重道远”。儒释道的文化大师不仅是自己学派的文化大师,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化大师。只有出现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文明的文化大师,十四亿华人社会期待的统一性的文化道义才会像莲花一样盛开。统一性的文化精髓能够襄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华夏文明是一颗参天大树,庇荫每一个华人家庭和孩子。 华夏文明让我们感到尊严和荣耀,华夏文明令我们敬畏。我们心中只有利益而没有道义,则华夏文明危矣。华人对自己的文化属性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这是最大的损失。我们心中缺乏尊严和荣耀,缺乏对华夏文明的敬畏,则我们的心灵世界越来越脆弱,缺乏信任。华夏文明的文化精髓是国学必须探索的。哲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无疑是华人哲学家的伟大胸怀。陆九渊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国学的繁荣是继承往圣的事业,襄助中华伟大复兴的不朽事业。

    

上一篇:古代诺贝尔奖获奖名单

下一篇:变易到不易--华夏文明演变的密码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