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丧葬风俗

发布:2016-09-26 10:05

来源:



  在民间收藏的《图腾画卷》中对其远祖盘瓠死后的殡葬,形象地记述了畲族传统丧俗。畲族相信人死后有灵魂。要给死者念经超度,孝子孝女披麻带孝守灵,给死者棺木盛殓,土葬,葬后修坟,使死者的灵魂归土安息,护佑裔孙。这一丧俗沿续至今。


  畲族人凡享年50多以上老病而死者,为寿终正寝,整个丧葬之礼与婚姻同样热闹,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要记住死者是男或是女。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在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坑中暖几分钟。再次检查死者鼻息、脉搏,脱去死者衣裤,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衣毕,帮助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洗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床”。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平潮时分。讳忌“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孝女哭唱《落棺歌》。畲家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丧者哭唱《思亲歌》。


  古时,畲族每人都有一个讳名行位。做阴功德是畲族超度亡灵仪式。做阴功德时,在丧家厅堂布置起“师爷间”,仪式由畲族巫师执行。仪式程序类似于当地汉区。


  畲家下葬过程均以歌代哭,亲眷戚友唱《起棺歌》、《路祭歌》、《劝酒歌》、《跪祭歌》、《进葬歌》等。


  老人正常病故,丧事有报丧吊唁、浴尸入殓、做斋超度、出殡送葬、做七谢灵等程序,盛行土葬、建立坟墓。少数实行“二次葬”。


  ① 报丧吊唁:


  当老者临死之际,即从卧室转移至厅堂。断气死亡后,其子女儿媳悲恸嚎哭,委托亲朋四出报丧。外出报丧男女皆可,反穿上衣,分别前往死者亲朋家中泣诉噩耗。亲朋惊悉,即前往吊唁。邻里亦来帮助料理丧事。


  ② 浴尸入殓:


  死者子女去河里汲水,凡男性,顺流汲水,意为男居在天,即在上,若死者为女性,则逆流汲水,意为女居于地,即在下。取水回来稍加温,由孝男或孝女帮助礼生为死者抹身、剃头、梳发、穿寿衣。寿衣件数和质量视各人经济条件,但在数量上必须男单女双。有的挑选死者生前惯用的生活用品入殓随葬。随即举行入殓仪式,把尸体置入棺木之中。


  ③ 做斋超度:


  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④ 出殡送葬:


  做斋毕,翌晨起棺送葬。墓穴需事先请风水先生选择,由壮汉挖好水平洞穴。出殡时,备三牲大祭,邻里老少多来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送葬队伍,以放纸钱举帐幡、和尚、乐队为前导,随后由孝子孝女及亲属护送棺柩,后续为亲朋邻里。送一段路程后,亲朋邻里另找小道返回,避免邪鬼跟随。其他人员送棺柩至墓穴安葬。葬毕,丧家宴请亲朋,以示谢意。


  ⑤ 做七谢灵:


  按死者灵魂升入天国需经七七四十九天的传说,要做七。去逝后每隔7天,孝子们要在厅堂灵前拜祭、追思。丰顺县潭山凤坪村畲族有做“田孝”之俗。即当上辈长者去逝的“头七”当天,举家孝子披麻带孝,身背谷箩,携带白布或麻布片和谷粒,到先人耕种过田地、山林去分别插上白布或麻布片,撒上少许谷粒。以示先人所开创耕种的田地、山林的四址、界限,后人已继承,另则表示思念之情,不忘先人养育之恩。直至第7个7日,祭后焚烧灵屋和灵牌,俗称谢灵。谢灵后,整个丧事始告结束,把其归入宗祠内祀奉。


  其中,有的因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建国后,仍多土葬,治丧仪式渐趋简化,有的为死者开追悼会,以寄托亲属的哀思。


  二、福州地区畲族丧葬风俗:


  (一) 葬 俗:


  ① 火葬:


  据福州地区畲族的传说和有关资料记载,畲族在迁徙频繁时期采用火葬。即人死后置火中焚烧,后取其骨灰盛于陶瓮(俗称“灰瓮”)。当迁往新址时将灰瓮带走,暂埋于新址附近山地;再迁时又将其掏出继续带走,直至定居后始择地正式安葬。明代中期,受汉族影响,葬俗多改土葬,但仍有少数人相沿其俗。民国初期,罗源西溪畲族居民在迁居安井村时,曾将其母骨灰瓮带往安井,历数年返回时又将其母的骨灰带回原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已绝迹。


  ② 悬葬:


  福州地区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二) 丧 仪:


  福州地区畲族称老人过世为“老了”或“过山了”。畲族明代以前的丧仪无考,明代中期起随着改为土葬后,与汉人的葬仪大同小异,但穷、富之间又有简、繁之别。


  福州地区畲族称50岁以上的人在家亡故,男者称“寿终正寝”,女者称“寿终内寝”。死者断气时,即鸣鞭炮,以通知族人前来帮工。正常死亡停尸厅堂,立好灵位,以供吊唁。同时撤去蚊帐、棉絮,并用一张白纸钻三个孔,即两孔为眼,一孔为鼻掩盖于死者面部(称“安面”),然后用被单覆盖全身,在死者床前点油灯,摆一碗米饭。油灯谓“照眼”。直点至入殓为止;米饭谓“走路饭”。称给死者吃了好上路,并于饭上点香,且不能中断,直至入殓为止。畲族尊重母系亲戚,因此首先要派人到嫡系亲戚家报丧。负责报丧的人必带雨伞和粗纸条,中途不能随便串门,要直接到达目的地,到时把雨伞靠于门外,不能带伞入门。入门后将粗纸条放在凳上,被通知者见雨伞置法和粗纸条即知有人亡故。丧家为死者更衣时应先沐浴,烧沐浴汤的水由媳妇直接到溪中取,取水时如死者为男性则顺流舀水,意男者在天;死者是女性,要逆流舀水,意女居地。清水取回后烧汤。沐浴时用毛巾在死者额、胸前、手、脚分别揩3下,死者一般要着新衣,但贫困者亦用旧衣补充。未收殓前,亲属轮流守灵,防止狗、猫近前。


  嫡系亲戚到时,孝男孝女及媳妇应穿麻衣,跪于门前迎接。待嫡系亲戚到齐后开启正屏门,并移尸后厅置于靠背椅上,后支杆秤。王师开始念咒诵经,亲戚分别行三跪九叩或三鞠躬礼,与遗体告别,最后入棺。死者当晚殡殓,请王师或道士念咒、诵经,称“点药师”,由当晚至次日早上。当仪式行至焚烧阴银时,孝男孝女需用木杆在廊前等地敲打,谓吓退其他死鬼,钱不会被其抢走。此后每七天(以死者死亡之日起计算)皆请王师或道士念咒诵经,谓“做七”,共举行七次,最后一次俗称“断七”。死后一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均应请王师或道士做“功德”,为死者超渡亡灵。每次做“功德”,短者一昼夜,长者五昼夜。旧时丧制,孝男一百日内不能理发和赴宴;一年内家中不裹糕、蒸糕,谓过“苦节”、“苦年”。如果一百日内未娶亲的要待三年后才能娶。戴孝分“七七”(即49天)、百日、三年等3种。


  出殡择吉日,设家堂祭,孝男孝女跪列两旁,儿孙辈一一跪拜。灵柩出门的程式为头向门外,退出门后转为尾向前,意为不让风水被死人带走。灵柩出门之后由女婿办“拦马祭”,又称“路祭”,由女婿跪拜。送葬队伍以彩旗锣为前导,彩旗锣每个儿子一面,长孙的旗番为兰色,其后为“火炉灯”,每个儿子一担,内装斗灯和装有木炭的钵,返回时必须点燃,寓人丁兴旺、长发其祥之意。送葬时女辈一般只送村口即返回,孝男孝孙则护灵柩上山,安葬完毕后称“回龙”,回龙队伍应从原路返回。在回龙队伍未进屋前家里应按儿子的多少准备水、米各一担,水中置葱、稻杆、柚,寓“抢”、“赶”、“富”之意。彩旗锣未进屋前应先将水、米分别挑入倒入水缸或米瓮。“回龙”后,丧家便设几桌酒席,答谢前来送葬者及亲戚朋友。安葬的第三天亲属上坟,摆供品、烧阴银,称“做伏山”,意为察看安葬时是否处理妥当。


  罗源畲族俗规,死者不满50岁的不能开厅(即正屏门),不能放在后厅收殓,葬仪从略。凡在户外死亡的,尸体不能进门,就地或在村外收殓埋葬,丧事从简。


  畲族丧葬习俗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女人过世时收殓入棺的寿衣必是出嫁时当新娘子时的嫁衣。二是以歌代哭,其内容大都是缅怀祖宗,悼念、歌颂死者生前的为人,祈祷死者安息,也有的忏悔自己对死者的不足之处而引起的反驳的对歌,歌词悲怆,催人泪下。摘录两首以示存史:


  哭娘歌:


  没有爹娘无主张,家有金银枉思量;有钱能买千般物,难买堂上双爹娘。


  祭祀歌:


  敲起柴片闹纷纷,孝男孝女细细忖;你在阴府要保佑,人丁兴旺万年春。


  爹也空来崽也空,黄泉路上信难通;生时若不行孝顺,死掉空激是没功。


  得悠悠,且悠悠,莫论人问春与秋;先古贤人讲不尽,那有世人命不丢。


  三、浙江丽水地区畲族的丧葬风俗:


  ① 接娘家:


  是浙江丽水地区畲族的丧葬风俗。当稍上年纪的妇女死后,家人要通知其娘家人来吊唁。来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来人是长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则穿孝衣。娘家人来时,在村外放鞭炮。这时孝子孝孙们拿香,按长幼依次跑在门外迎接。娘家入第一个过来时,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将他们扶起来。有的地方还要“拾娘家”,即两人手臂相交,其舅坐在上面,抬进屋,孝子跪在灵台后,娘家人进门后,先向外拜三拜,表示接他家的香火,再向里拜三拜,表示把娘家的祖宗安放在这里,再拜棺和灵位。


  ② 大葬、小葬:


  历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有的地区则实行土葬。葬前请风水先生选择地穴后打洞,把棺木滑入洞内。外筑坟头墓碑,谓之大葬。若是墓穴风水不合,则另择它地,两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拾骨骸盛于陶瓷之中另葬。立墓碑,谓之小葬,即二次埋葬。


  ③ 焚烧入罐:


  这是畲族的传统丧葬风俗。历史上畲族曾盛行火葬,人死,则停棺于野外,经数年后,举行火化,将其灰烬贮瓶内,埋入土中。据《闽桥酋轩录》记载:‘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多长,辟相击节,主丧者盘旋四舞,乃焚木拾骨,置诸罐,浮葬林麓间,将徒则取以去。


  ④ 功德:


  《建德县志》记载畲族的丧葬仪式。“重做功德,门竖一幡,上书死者姓名,灵前杂列鸡黍,畲妇七、八围棺坐哭,用麻干为方格,高阔尺许,外湖以纸,中置纸绽,名之曰库,非持竹鞭甑,且鞭且祝曰:阿娘气平平上,或曰阿爷气平平上,或曰孝子饭。”又说:“治丧时必请祭祖者八人穿青红各色祭衣,在死者灵前嘴诵,或祖先前歌舞,名曰功德。未作功德则不得葬,葬则认为不吉。”进行土葬的畲族地区,还有请斋公念经起度做功德。或一两日,多至七日。送葬后还要做“头七”、“二七”、以至“七七”四十九日的祭扫活动。


相关推荐

上一篇:水族的葬礼风俗

下一篇:佤族的葬礼风俗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