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文化的传播与构建和谐世界
发布:2016-08-13 11:35
来源:
华侨华人在几百年的漂洋过海与全球各国人民的共同相处中,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扬着中华文化。在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有机地将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与各国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汇成了华侨华人璀璨的文化,创造了独有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的文化,并有力地反哺着母体文化。华侨华人文化中的和合之意、天人协调以及融合汇通等体现了华侨华人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一、华侨华人文化传承机制
(一)华侨华人文化与侨乡文化互动
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生存充满着艰辛和困难,但他们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各地侨乡文化的影响下,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略有节余便托人捎带回家赡养亲属,稍为宽裕者便携资回国营造屋宇,购买田地,兴办公益事业,同时,他们也将海外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当地的各种文化引入家乡,使家乡的面貌逐渐得以改观。华侨华人文化与侨乡文化的互动,是同质文化间的共融与传承,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在中华文化重教化的思想影响下,海外华侨华人向来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如许多华侨华人纷纷回乡兴办教育事业。二是许多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民间宗教十分热衷,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家乡的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三是传统华侨华人族群中所具有的家族文化传统与祭祖思想,使得华侨华人文化与侨乡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华文教育推广
华文教育在海外日益受到重视,是因为华文教育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造,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教育具有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全球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心理认同趋向。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华文教育必然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几十年的海外华文教育实践,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华文教育都一直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所在国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正是借助于华文教育,中华文化得以顽强地在海外多民族、多元文化,甚至在受到歧视或压制的环境中保持下来。
(三)文化社区构建
以美国圣路易斯华人社区的发展和演变分析,得出其不同于以往的唐人街的结论。圣路易斯华人社区没有华人商业与住宅合一的专门地理区域,而是以中文学校、华语教会以及华人社区组织为核心的一种特殊的社区。不同于当代美国东西海岸许多地区以商业利益形成的新型郊区唐人街,圣路易斯华人社区是由于中华文化凝聚力而产生的社区;华人聚集一堂,不是为了或者不仅是为了经商贸易,而是或者更多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不同于传统的唐人街或新型的郊区唐人街,圣路易华人的文化社区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
当华人散居于中产阶级与高中档的住宅区,发现形成华侨华人的地理集中区域既困难又不实际。但是,他们仍然有与同胞交流、保持与维护中华文化的渴求。这种渴求可以通过中文学校、华语教会、华人社团组织、长期或临时性的各种政治委员会以及文化庆祝活动来满足。在这些场所与活动中,大规模华侨华人人口的聚集与出现有助于他们找到自己的文化与种族的认同感。这种文化与种族认同为他们带来心理的满足与安慰,而这种满足与安慰在他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是难以得到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华侨华人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二、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
(一)华侨华人社团的跨国界活动与认同
近二十年来,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同时在经济利益和天然的华侨华人“五缘”(地缘、亲缘、业缘、神缘、文缘)网络的驱动下,国际性的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和活动出现较为活跃的态势。在各种社团的世界性联谊会上,举办具有传统中华文化的活动。通过这些强调某种特定的方言或地缘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有关的文化活动,有助于加强海外侨胞对祖籍地的认识,可以使年轻一辈的华侨华人了解其祖先的文化并进而对会馆的活动产生兴趣,为世界各地的同乡同宗提供了一个重温并强化某种群体意识的机会。另一方面,文化交流的扩大与深入刺激了世界范围内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在文化上对全球华侨华人产生一种辐射源作用,使海外华侨华人保持自己语言和文化的客观环境得以改善。
(二)华文教育与认同
华侨华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发展华文教育,可以增强他们的“根”的意识,在心理上认同中华文化。李显龙指出:“推广华语运动,开展华文教育,固然有商业和经济价值方面的目的,但更重大的使命则在于通过华文教育,保存和发扬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加强华族新加坡人的认同感。”
(三)华文报刊与认同
海外华文报刊是华侨华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促进华侨华人对当地社会的认识等,而且更是加强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的一座桥梁。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历程,从过去的华侨报刊发展为华文报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着为华社服务,维护华族利益,鼓励华侨华人致力于发展经济,宣扬中华文化,保存华族文化传统为宗旨,增进了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了解及对民族的认同。
(四)世界宗乡组织与认同
世界性宗乡组织纷纷成立,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数量激增。这些社团展开各种形式的文化和联谊活动,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成为塑造族群认同的文化土壤,使得海外华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于全球化的浪潮中固守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华侨华人文化传播机制
(一)华侨华人文化传播途径
1.社团组织
华侨华人的各类社团,有以血缘相关的宗亲会,有以地缘相近的同乡会,有以同业、同学相联的同业会、同学会等等,在联系当地华侨华人,扶助弱小贫困,联络情谊,开拓事业,调解纠纷,以及增进与祖(籍)国和桑梓的感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华文教育
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早期在海外的华侨深受没有文化的苦痛,为了发展经济,丰富生活,更为了日后子孙的发展,继承事业,接受祖国的文化知识和优良传统,自然就必须办教育、兴学校,以培育年轻一代。
3.华文报刊
海外的华文报刊是华侨华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它不仅反映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促进华侨华人对当地社会的认识等;而且更是加强华侨华人与故国桑梓联系的一座桥梁,也是促进各国的先进思想交化的传播,以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重要的一环。
4.华文文艺
华文文学和艺术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社会中开展得相当活跃。东南亚是华侨华人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地理上与中国最接近,历史上与中国关系又最密切,因而受中国影响也较深,故华文文学出现也最早,其中又以新、马尤为早。华人文艺深受所在国人民喜爱,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华侨华人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
华侨华人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一是把交流传播体从祖(籍)国或移居国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二是跨越时空把交流传播体携带到移居国或祖(籍)国;三是使交流传播体进入移居国或祖(籍)国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相互交融;四是形成新的交流传播体并存储起来作为新一轮交流的基础。
(三)华侨华人文化传播的影响
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的传播,在中外交流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同时,正是由于这种作用的存在,中华文化在“连接”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文化的传播,其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悠久底蕴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结合,必将形成一种非常奇特的景观。另外,可以东亚地区为例来看中华文化在东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儒家文化被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国家所吸收,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以“新儒学”为代表,而这种文化“当地化”以后产生的新文化对韩国、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可以从当今出现的“汉语热”、“中国年”现象看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新年在海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正是通过海外华侨华人这个载体,“中国年”才能呈现在世界的面前,也是通过海外华侨华人,这种文化的交流才得以实现。从中可以看出海外华人文化的作用。
四、华侨华人与构建“和谐世界”
华侨华人发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和谐。
1.华侨华人文化与各国文化融合汇通,和平共生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它自古以来就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随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很少和其他文化相互排斥,而是吸收包容。华侨华人从走出国门的第一步起,即带去了文化上的中华民族因子。华文学校、华文报刊和社团组织构成了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基石,并以此为载体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浓重色彩。另一方面,与一些国家的侨民明显地存在文化优越感,对他国文化采取排斥、甚至敌视的态度相比,华侨华人则能尊重并宽容地对待他国文化。他们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融合他国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逐渐形成独具特色、体现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华侨华人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他们的努力,也为当地社会所接纳。从简单的文化迁移中经被动的文化同化,再到自觉的文化融合,华侨华人将中华文化中那些既有旺盛生命力又被广泛认同的成分加以保存,并在异域生长发育,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得到发扬光大。
2.华侨华人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华侨华人文化主要是对其母体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承,虽然经历了与所在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但是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仍是其核心。通过华侨华人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将进一步加强华侨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进外国人士对华友好。
华侨华人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冲突与融合。首先,全球化拓宽了文化视野,推动人以全球视角重构文化活动,在人们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民族关系、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协调。其次,全球化突出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即人类意识。再次,全球化创造了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使人类社会变得丰富多彩。最后,全球化有利于加速多样性文化的融合,促进当代文化的繁荣,赋予当代文化以广阔发展空间。“汉语热”、“孔子学院”的建立、“春节热”走向世界说明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还有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宣传力度的加大、内容的增多都大大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特别是海外华人逐渐融入主流社会、华文教育融入主流教育、华文媒体进军主流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使中华文化与当地主流文化由冲突逐渐开始转向融合,促进当代文化的繁荣、多元文化社会继续发展。
华侨华人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特点及其“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构建“和谐世界”与华侨华人文化传承、传播是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构建“和谐世界”有助于中国清醒地认识世界文化传播多元格局的客观存在,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华侨华人文化的特点及“和谐”的核心思想,在其传播过程中会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多元文化和谐发展,促进世界和谐。在文化传播中构建“和谐世界”,就是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强调在坚持对自身文化的不断挖掘的同时,怀着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正视世界不同文化的“百家争鸣”,并从中吸取优秀的文化精髓,促进和谐发展,以达到共存共荣的目标。
3.华侨华人文化创平和之人,造协和之世
“和合”思想也被华侨华人所充分认知并发扬光大。背井离乡的华侨华人之所以能够很快地适应海外的生存环境,创业起家,落地生根,与他们传承祖先的“和合”理念不无关系。在为人处事上,他们以中庸为道,不偏不倚,兼顾各方,尚义重情,随和温良;在创业发展方面,他们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相互帮扶,互利共荣。华侨华人谦和礼让的品质,成为他们与其他民族沟通、共处的润滑剂。它消弭了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之间的隔阂与对立,缓和了由竞争带来的紧张关系,化解了诸多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了与所在国人民相处的融洽与和谐。
华侨华人以良好的民族形象,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赞誉。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这样赞许说:“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和气’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能为世人接纳,那么这世界将充满欢乐祥和”。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到哪里,与其相关的文化就会跟随到哪里。
上一篇:华侨华人对东南亚锡矿开发的贡献
下一篇:华侨及华人对家乡和祖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