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对东南亚锡矿开发的贡献

发布:2016-08-13 11:35

来源:



一、华侨华人对东南亚开发

贡献的历史渊源

华侨的历史源远流长,华侨及华人先辈在推动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勤劳、智慧乃至宝贵的生命。历史上,华侨华人走向世界,最早是从走向东南亚开始的。从中国东南沿海走向东南亚,从东南亚再走向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国通往世界的桥梁。‘凡是海水所到的地方,就有华侨。’以往国际交通主要工具为航运,华人出国谋生,坐的是海轮,海轮所至,华侨随之。坐海轮自中国南行,先到越南海防、河内与西贡,泰国的曼谷、新加坡,继续南行,可到印尼的耶加达、泗水巨港与棉阑。自新加坡转向西北,可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槟城、缅甸的仰光,向西可到印度的

加尔各答、孟买、斯里阑加的哥伦坡,再西行到沙岛地阿拉伯的吉达、埃及的开罗、土耳其的伊士坦堡、希腊的雅典,意大利的罗马、法国的马赛、荷兰的鹿特丹、西德的汉堡和英国的伦敦。自红海向南,可到南非的约翰斯堡、西南印度洋

 

二、华侨华人对东南亚锡矿

开发贡献的历史事实世界锡矿床分布很不均匀,按全球锡矿相对集中的部位,将其分布划分为五个主要的锡成矿带,即东亚滨太平洋锡成矿带、西美滨太平洋锡成矿带、东南亚-东澳大利亚锡成矿带、欧亚大陆锡成矿带及非洲锡成矿带(这五个成矿带的储量分别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 % 11 % 42 % 71 5 % 8 %) 世界锡矿储量1980 年大约1000 万吨其中50 % 以上产在亚洲的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以及南美的玻利维亚。其他约46 % 则分散于苏联的远东地区和中亚部分、塔斯马尼亚、1878 年达千吨以上,1937 年达1. 3 万吨,1941 年达1. 9 万吨。19 世纪50 年代邦加年产锡千吨90 年代万吨; 1937 年达2. 2 万顿, 1941 年达3. 1 吨。在印度尼西亚开采锡矿华工全靠手工开采十分艰甚至为开采锡矿献出宝贵的生命


相关推荐

上一篇:华侨华人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贡献了特殊力量

下一篇:华侨华人文化的传播与构建和谐世界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