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及华人对家乡和祖国的贡献

发布:2016-08-13 11:35

来源:

华侨、华人对祖国对家乡的贡献是巨大的。    过去,由于祖国贫弱,无力保护华侨,因而华侨饱受苦难,有“海外孤儿”之感。但广大华侨心中,无不希望祖国富强,使他们得以扬眉吐气。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广大华侨、华人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康乐,出钱出力,竭尽其赤子之心。他们爱国爱乡的热忱与感人事迹,史不尽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鹤山华侨、华人与鹤山籍港澳同胞关系密切。原是华侨,后来定居港澳者有之;取得外国护照的港澳同胞亦不乏其人。一家(或一家族)中既有华侨成员,又有港澳同胞者不在少数。而在支持家乡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时,华侨与港澳同胞通常是同心合力共襄善举。基于此,旅外乡亲所作贡献的事迹介绍,华侨与港澳同胞就难免同时涉及,很难区分。下面分几个历史时期予以表述。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前    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革命运动中,鹤山华侨、华人除了热烈捐输,资助革命活动外,更有不少是直接参加革命斗争的。例如古劳镇刘铿,他从马来西亚回来参加“三•二九”起义(1911年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避难乡间,继续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胜利后,他被委派为缉私舰长,负责西江甘竹滩至三水西南河口这一带缉拿偷运私货的工作。在任期间,尽职尽责,从未受私徇情。后来他辞官归故里,以务农为乐。又如平岭村旅古巴的冼灿云、良庚村的梁如山,也都对推翻清帝建立民国作出过贡献。世界著名油画家李铁夫,是雅瑶镇陈山村人。少年时赴加拿大学习美术,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后来又在纽约协助孙中山将纽约的兴中会改组为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并任分会书记达六年之久。李铁夫加入兴中会后,积极协助孙中山筹款,并曾卖去自己创作的二百多幅油画,把收入作为革命活动经费,一个时期甚至连房子也卖掉支持革命。1911年清政府派贝子载振和大臣程璧光率海圻舰赴墨西哥、古巴等国访问华侨,李铁夫与另两位同盟会员冒死登舰宣传革命道理,程璧光和全舰人员受到感动,后来他们加入了同盟会。    南洋巨富,著名侨领陆佑,经李星南引荐认识了孙中山,当孙中山到东南亚募捐经费时,他慷慨解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陆佑又曾资助同盟会会员邓泽如创办《星洲晨报》宣传革命。为此,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曾颁赠六等嘉禾勋章给陆佑。1915年广东发生大水灾,陆佑又捐巨款赈济灾民。    桃源镇禄洞村邑贤李一谔,少年时在美国学机械工程。1918年初他协助孙中山成立航空处,被任命为首任航空处长。他是我国航空事业的先驱者。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实行民选县长制,同年10月李一谔被选为鹤山县县长,是鹤山县第一任民选县长。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政绩卓著。    著名教育家宋森,青年时曾旅居马来亚。1907—1915年任养正学校校长,1916—1919年任尊孔学校校长、坤成女校校长,还兼任雪兰莪华侨教育会会长。广东省公署特派他为南洋视学员,北京教育部也委任他为南洋华侨教育视察员,农商部也委派他为南洋事业调查员。1919年他被迫回国后,除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外,还不断与海外华侨联系,发动华侨回国投资办实业。1922年他在家乡筹办“平民学校”(后改为平冈学校),是第一间由华侨捐建的新校。1921年他任鹤山县实业局局长,后改任教育局局长,均取得显著成绩。    归侨教育家李照衡于1925年为筹办鹤山中学,先后三次出洋募捐,历时近四载,历经美洲、越南、南洋等地,行程十多万英里,发动华侨捐资共32万银毫,终于建成在当时校舍、设备均属一流的中学。李照衡所到之处,受到华侨的热情欢迎,并慷慨解囊予以支持。例如:在加拿大东部的福佛兰艺市,只有邑侨十余人,而捐款达2400余元。李照衡认为“以人数平均论之,捐款之多,无与俦匹”。特别令李照衡感动的是:“老翁李祥贤已失业,而能节衣缩食,首捐50元以为众倡,更令人起敬。”早已为海外华侨所熟悉的鹤山一中“坎侨堂”,是由当年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所建成(当时加拿大译为坎拿大)。而联乡堂则是由美国费城侨联会捐建的,作为教学主楼的“石朋堂”,是旅越南华侨李冠春捐建的。所捐银毫达25,000元之多。鹤山中学的建成,结束了鹤山无中学的历史,造就培养了不少人才。    继此而办起来的鹤城昆山中学(即现在的鹤山二中),则是由归侨吕梅生、包茂声奔走号召各地华侨捐款17万银毫于1927年建成的。当时吕为筹委会主任,包为副主任,两人联袂赴美,发动南北美洲华侨捐款,并在美洲各埠成立鹤城昆山中学协进会,是以能迅速筹得十五万美元,使建校工作顺利进行。    曾参与筹建昆山中学的归侨马一樵对教育事业亦多有贡献,曾于1927年创办“鹤城女子职业学校”。    址山镇培青小学,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是鹤山最早由华侨捐建的一所小学。1919年冬,址山龙湾村旅新加坡侨胞邓尊暖,为解决家乡子弟读书难问题,首先在新加坡邓氏宗亲中倡议兴办学校,并带头捐坡币1000元。邓先生被推为建校总负责人。1921年春,邓尊暖把在新加坡的全盘生意交给长子经营,肩负重托回故乡主持建校事宜。期间历经不少艰辛,曾因建校用地一时难以解决以及乡中有一些人反对办学以致一度受阻延,但他不畏困难,极力争取支持。邓尊暖不辞劳苦亲自到县城沙坪请示县教育局局长宋森时,得到宋先生的嘉许和大力支持,终于使建校顺利进行。1921年初秋,一所具有独特风格的乡校屹立在瓦窑岗下。学校设备齐全,师资充实,校名则由宋森局长命名为“培青学校”,并定为鹤山县模范学校。龙湾村还成立以邓尊暖为首的校董会,并设立教学基金。基金以华侨捐资为主,还明确规定,凡旅美国、加拿大的宗亲在回乡探亲(定居)时,每人须捐款五十元。校董会重金聘请学识广博和资深的老师任教。学校制订有校训、校歌、校联。由于教学成绩显著,吸引了邻乡礼贤、石头(属开平县)等地的学子慕名前来就读。    1927年,旅美侨胞李仰流、李仰鹏、李乾泰等在美组织协进会, 发动华侨捐巨款开办禄洞乡十三保国民学校,建设校舍,购置校产。而古劳的上坑小学,抗战前每年都得到旅越南华侨侯寿南2万港元的津贴。    辛亥革命后,华侨对于发展县内公路交通亦十分重视。1927年至1928年间,鹤城归侨马一樵就先后主持开筑新鹤(新会至鹤山)、鹤开(鹤山至开平)、金鹤(金岗至鹤城)、鹤南(鹤城至南洞)四条公路,并得以顺利完成通车,为当时鹤山县交通事业开拓了新局面。    至于建桥梁、造凉亭等,华侨更乐于造福家乡,泽及行旅。县属各乡较大的桥梁多为华侨所捐建。例如址山的“楷能桥”,龙口的“龙章桥”、“八柱亭桥”,沙坪的“同义桥”(越南华侨捐建)等。以李石朋名义捐建的桥梁就有三座之多。    过去,鹤山灾祸频繁,每遇水旱灾或战祸饥荒,都得到华侨捐款救济。如1893年旱灾;1910年沙坪大火;1915年西江、北江洪水暴涨,越塘围、罗江围溃缺;1918年夏台风侵袭,全县塌屋2163间,石砚围、莺朗围溃缺;1919年春荒严重;1920年夏严重水灾,城乡塌屋四千多间。遭遇这些严重灾害时,华侨都热烈捐款或购米运回救济灾民,安定了侨乡。鹤城、沙坪、宅梧三间同善堂都是在光绪七年(1881年)由华侨集资创建的。华侨持续向这三间同善堂捐款,作为赠医施药及办平粜救灾之用。光绪十九年,鹤城一带暴雨成灾,侨邑及港澳同胞纷纷捐资,在港购买大米,运回家乡通过同善堂救济灾民。民国22年(1933年),由邑侨捐资创办了同善医院,这是鹤山最早的一所综合性医疗机构。民国23年,鹤山成立救济院,聘请叶兰泉等多名邑侨为名誉院长,至次年2月已获捐款16笔,共3434元,用于支持各地救灾工作。    至于兴办实业,发展经济,邑侨也竭智尽力,敢为人先。邑贤李一谔于1915年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到家乡,在谷埠兴办机械碾米、榨油厂,揭开了鹤山现代工业的序幕。自后又有归侨马一樵在港、穗两地开办中国田料(化肥)总公司,在鹤城开办四达行车公司。刘步墀创办以侨资为主的鹤山第一家金融机构民众银行。20世纪30年代初,马一樵又在鹤城南门陂兴建鹤山第一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5千瓦。林绍铭则在址山开办“松杞”造林公司。在商业方面,归侨包茂声与友人合办保安药房。而鹤山的茶叶、红烟、磨刀石等特产也多由华侨和港澳同胞转销到国外,对发展鹤山经济起了一定作用。

 


相关推荐

上一篇:华侨华人文化的传播与构建和谐世界

下一篇:华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