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台山华侨史

发布:2016-09-13 11:42

来源:



广东省台山市是遐迩闻名的侨乡,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台山分布在世界各地、港澳台同胞达140万多人,比居家人口100万多人还多,有海内、海外“两个台山”之说。台山市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南濒南海,毗邻香港、澳门,大陆海岸线长293.3公里,沿岸有广海湾、镇海湾及崖门口三大海湾;南部沿海有上川、下川等大小岛屿95个,岛岸线长达355.93公里。这一地理条件大大方便了台山人进行海外交往和出洋谋生。


台山人同海外交往的历史悠久。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灭北燕,北燕苗族首领冯弘率众逃往高丽(今朝鲜),后遣其子冯业率300人浮海投靠南朝宋文帝,因遇大风大浪漂流至今新会、台山境地,在此定居繁衍。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史书上看到的台山同海外交往的最早纪录。照此算来,也有1500 多年了。


唐至宋、元时期,台山同海外的交往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元灭宋(1279年),导致大量邑人逃亡海外(主要是南洋地区)以求生路。这是台山古代先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他们就是台山早期的华侨。


明、清(至鸦片战争前)时期,一方面,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素以“贩海”为生的台山人有少人出洋做生意;另一方面,由于朝政腐败、朝代更替,农民起义的失败者大量逃亡海外;加之倭寇犯海、西方殖民者同内地不良之徒朋比为奸,“掠良家子女卖之”, 特别是海盗张保仔被清廷“招安”后,反对降清的数万兵民(其中不少是台山人),大部分逃亡南洋。这个时期形成台山古代先民第二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


但是,台山成为我国著名侨乡,并享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主要是在近代即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从鸦片战争后(184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9年),在一个多世纪里,台山人先后3次掀起国际性移民高潮:第一次,1848-1860年,因美国、加拿人、澳人利亚、新西兰等国先后发现金矿,台山人大量涌向这些国家,去“圆”他们的“黄金梦”;第二次,1862-1885 年,因美国、加拿大修建太平洋大铁路,成千上万的台山人被招募充当“苦力”,成为修建这两条铁路的主力军;第三次,1943-1949年,由于中国人民、旅居国外的华侨华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导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相继废除排华法并修改移民法,允许华人人籍,加之抗战胜利后侨民迫切要求家庭团聚,又因国内全面内战的爆发,于是很多台山人通过合法途径(家庭移民、婚姻移民等)移至美、加等国。


台山人出洋的原因,是“内推力”和“外拉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内推力”即内因是主因,这就是朝政腐败,外族入侵,天灾人祸,土客械斗,匪患猖獗,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加上人多地少,生产力落后,自然灾害频繁,人民走投无路, 被迫离乡背井,出洋寻求“活路”;还有“猪仔头”(人贩子)同西方殖民者相互勾结,把台山人诱骗拐卖到海外殖民地充当“苦力”。“外拉力”则是外因,这就是美、加等国金矿的开采、铁路的修建、美洲和大洋洲殖民地的开发需要大量廉价劳力。所以,新中国成立前,台山人出洋多是被迫的,是一条白骨嶙峋的不归路,是用血与泪写成的一页悲惨史。建国后,台山人移居海外,从总体讲都是出于自愿的,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以与亲属团聚为目的,其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从1978-l998年,就有168067名台山人通过各种合法途径,经批准移居国外或港澳地区。


香港出版的《海外华人百科全书》将移民模式归纳为7种:贸易移民、劳工移民、苦力贸易(契约华工)、流寓与连锁移民、留学生移民、移民回国与再移民、偷渡移民,应该还要加上投资移民这种方式,8种方式台山人都兼而有之。


台山作为著名的华侨之乡,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鸦片战争前时期是其孕育期,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是其迅速发展和最终形成期。20世纪初至台山被日寇沦陷前(1939年),台山侨乡已进人繁荣期。新宁铁路的建造、通车(应该说,铁路拆毁极大地影响了台山的发展),文教事业的发达,洋楼和圩市的大量建造,成为台山侨乡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


台山侨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10大特色,即:①同海外交往及出洋谋生的历史久远;②旅外乡亲众多,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于美洲,是“美洲(国)华侨之乡”;③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多;④海外社团历史悠久,数目众多、影响力大;⑤侨汇收入数额巨大,新中国建立前经济畸形繁荣,是典型的消费型社会;⑥文化教育发达,是“文化之乡”、“教育之乡”、“排球之乡”,流行“半唐番”的语言;⑦水陆交通便捷,有令台山人无比骄傲的新宁铁路;⑧建筑文化中西合壁,城乡建筑美轮美奂;⑨西方教堂众多,西方文化得到传播;⑩合法新侨民多,成“滚雪球”发展趋势。这10大特色就是台山成为遐迩闻名的侨乡、并享有“中国第一侨乡”美称的重要因素。


台山人在海外谋生,饱尝了甜酸苦辣。早期受尽殖民者和资本家的压迫盘剥,饱尝种族歧视的迫害,很多人死于非命。尽管如此,他们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百折不挠的精神,忍辱负重,默默劳作,坚韧不拔,在230多年的时间里,为住在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台山华侨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早年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创立中华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他们同仇敌忾,倾尽人力、财力和物力,援助祖国抗战,为数不少台山籍贯的华侨热血青年,回国效命。如5O多名华侨飞行员,同日寇飞贼厮杀,为国牺牲者达17人,他们的英名已镌刻在南京紫金山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还有许多人加入“飞虎队”为国效命。故台山又被誉为“华侨航空之乡”。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台山华侨掀起了两次回国投资办实业和捐资办公益事业的高潮。在办实业方面,首推陈宜禧,他从1906-1920年,历14年之艰苦,“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 自力更生地建成我国最长的民营侨资铁路——新宁铁路,成为华侨“实业救国”的楷模。华侨举办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公路、桥梁等公益事业更是遍布侨乡大地,台山县立中学(今台山一中),至今引邑人自豪。祖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后,台山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兴办实业和公益事业掀起空前高潮,对国家、对家乡的天献尤为巨大。他们的丰功伟绩像永恒的丰碑,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坎里,记录在侨乡发展的史册上,永垂于世!


台山毗邻香港、澳门。长期以来,旅居港澳地区的数十万台山人,为港澳早期的发展和二战后,特别是1960年以后的经济繁荣,为港澳顺利回归祖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还以港澳为基地,积极援助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沟通祖国与海外的联系,同时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贡献巨大,彪炳史册。 


台山的侨务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晚清时期起,清政府开始重视侨务工作,采取了积极措施维护海外侨民的权益;在民国时期,更制订了多项法规及政策,依法护侨,服务侨胞。这些努力直接影响了台山近代侨务工作,并构成这两个历史时期台山华侨历史的重要内容。


在230多年的侨乡历史发展过程中,台山先侨及其后人中,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精英人物,他们是台山人民的骄子、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的活动及业绩,构成了台山华侨史的光辉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俄专家讲述一战期间中国人在俄国的艰难历程

下一篇:海外华人从集体沉默到集体爆发的艰辛历程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