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讲述一战期间中国人在俄国的艰难历程

发布:2016-09-13 11:40

来源:

中国人在俄罗斯“打拼”的历史引发俄罗斯学术界的浓厚兴趣。苏联时期,有关中国人在该国创业史的档案材料不对外公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对外公布部分上述档案材料,立即引发了俄罗斯学者高度关注。由于公布的材料并不少,因此俄罗斯出现大量以中国人在俄罗斯为题材的文章或专著。

    亚历山大·拉林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他有幸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到上述档案材料的俄罗斯专家。2000年,拉林撰写了短篇历史纪实《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历史》。2009年,他的著作《中国人在俄罗斯:历史和现代》问世,这部著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创业史,还介绍了目前在俄罗斯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的现状。

    拉林在这部《中国人在俄罗斯:历史和现代》的专著中自然也提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俄国的中国人境遇。在一战爆发百年之际,拉林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从一位权威专家角度如实地还原百年前中国人在俄国的艰辛创业历程。

    一战前:遍布各行各业

    19世纪末,俄国政府启动远东边疆区开发计划。1891年,沙俄政府开始修建长达数千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直到1916年,这条横贯俄国东西的铁路干线才全线通车。

    俄国在开发远东、特别是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过程中招募了大批中国劳工。部分中国人步行越过边界来到俄国,而另一部分则从中国的一些港口通过水路被运至俄国。

    前来俄国的中国工人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当装卸工人,有的在金矿打工,中国人所从事的职业还包括木工、油漆工、泥瓦工和砌炉工等。

    1910年,在俄国远东地区金矿和白金矿的务工者中有82%为中国人,俄国人所占比例仅为17%。此外,还有大量中国人在俄国远东煤矿、铅锌矿、采石场、伐木场、金属加工厂、砖瓦场、磨粉厂和渔场务工。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因此在俄国远东工业发展中被广泛利用。

    有些中国人在俄国远东地区从事贸易活动,其中当地个体零售贸易几乎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中国人是贸易能手,通过互助和节约成本在竞争中总能战胜俄国商人。中国商人建立起了非常庞大的商品销售网络,服务触角甚至延伸到处于原始森林内的偏僻居民点,这令俄国商人望尘莫及。

    此外,中国近海航运船队在俄国远东交通运输行业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国人在俄国远东农业、特别是蔬菜种植业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来自中国的移民往往在适宜农业生产的区域定居,在城市周边种植蔬菜。当时,俄国远东居民餐桌上的蔬菜主要由中国人供应。

    一战期间:政府有组织招募

    一战爆发后,由于大批青壮劳力应召参军,奔赴前线,俄国明显感到本国劳动力缺乏,于是开始将目光转向拥有庞大剩余劳动力的中国,并着手从中国招募劳动力。根据俄国政府和中国官方达成的协议,俄国应为中国工人提供相对人道的务工和居住条件,确保中国工人享受休息日和最起码的医疗服务。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争时期,加之一些赚黑心钱的商人主导招募工作,因此这些规定事实上没有兑现。

    当时,在俄国务工的中国人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他们广泛分布在俄国各地,工作地点包括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的煤矿、斯摩棱斯克州伐木场、摩尔曼斯

    克州的铁路建设工地。中国人在俄国分布很广泛,在俄各大城市几乎均有中国人。

    在俄国的中国人不仅要承受恶劣的工作环境,还遭受中国老板的盘剥。俄方雇主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常常被中国老板克扣。于是,中国人经常罢工并纷纷逃离老板魔爪。当时,在俄国欧洲部分“流浪中国人”已经形成特殊社会群体。当局借助俄国宪兵力量收容这些中国人并把他们遣送到俄国相对偏远的地区,但未把他们遣送回国。

    俄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工人的境遇持同情态度,并思考如何改善其境况。俄国社会民主党人认为,中国工人的境况是点燃世界革命烈火的“易燃材料”。他们在中国工人中间进行宣传鼓动,号召他们进行阶级斗争。

    中国官方同意俄国政府从中国招募劳动力的条件是,被招募者不能参与一战,不能参与军备军需工作,更不能参军。俄国雇主答应满足这些要求,但实际上一些中国人甚至直接参与了军队后勤保障工作。一些中国人还曾被德军俘虏,德国人对待中国战俘的态度比对待俄国战俘的态度还要差。


有家难归 被迫参加革命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一战,大批中国工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红军。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临时政府随之成立,俄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在俄中国人失去工作,于是想回国。临时政府着手组织将他们送回中国,但是此项工作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开始接手中国人回国工作,部分中国人通过铁路回国。然而,由于不久后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被迫中断,这切断了中国工人回国之路。身居异国他乡,没有工作、语言不通,中国工人陷入了窘境。

    俄国政府对中国人提供帮助,尽力为他们找工作。由中国留俄学生成立的中国公民联合会积极地发挥了中介作用,该机构从中国官方获得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用于帮助本国同胞。

    随后,中国公民联合会又与苏维埃政权建立了联系,并被改造成实际上为俄国革命服务的中国工人联合会。领导该组织的中国年轻大学生接受了苏维埃政权提出的革命口号,以苏维埃政权名义对中国工人提供帮助。据统计,大约有4至5万中国人加入红军并参与俄国内战争,用自己的身躯保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中国人在战争中因表现英勇而享有很好口碑。

    俄国内战争结束后,部分中国红军战士继续在军队供职,另有一些人退伍,在俄国及后来的苏联各行各业工作。

    令学术界“着迷”的历史

    据拉林介绍,目前在俄罗斯没有关于一战期间在俄中国人信息以及其他们逝世后埋葬地点的官方材料。在俄战争岁月中、集体化以及其他重要历史进程中,这些中国人均参与其中。他们去世后,其尸骨都被埋在城市或乡村的普通墓地内,了解有关他们的准确详实信息已经非常困难。

    随着有关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历史档案材料对外公布,这一课题令俄罗斯学术界“着迷”。除拉林外,还有大批俄专家和学者对中国人在俄罗斯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有许多文章和专著。

    拉林说,俄罗斯学术界定期举办有关中国和俄中关系的研讨会。例如,在俄远东阿穆尔国立大学和布拉格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每年都举办类似研讨会,其中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历史是研讨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状况也是俄学术界潜心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俄罗斯人对中国各方面情况都感兴趣,其中也包括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创业史。

    拉林说,今明两年俄中两国举办青年友好交流年。要让两国年轻人不仅了解两国的现状,还要让他们了解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这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东盟:友好邻邦 丝路相连

下一篇:广东台山华侨史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