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内部治理
发布:2016-08-29 16:52
来源:
一、自给自足大陆战略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打的是“穷国的战争”,而且又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德国控制的资源实在有限,在敌人的封锁面前,德国必须考虑如何能持久的坚持下去。
英美国家由于处在外围,有拥有广阔的领土与殖民地,资源丰富,二战中他们打的是 “富国的战争”,即使富裕如美国,在经济大萧条时,也不得不采取配给制以度过难关。
配给制是在有限资源前提下维持生存的最好机制,是人类为了应付困难而发明的最有效的国家预防应对机制。
穷国可以通过掠取富国的资源实现自己向富国的转变,普鲁士乃至德国的发展路程即是如此,英国、美国和俄国的历史也不例外。
德国之所以失败,有许多因素,即使两面作战,德国还有取胜的机会。德国需要的是速战速决,因为时间总是对穷国不利,二战一开始,德国抓住了时间给给予的机会,之后,由于美国的间接乃至直接参战,时间给予德国的机会就一去不复返了。
之所以要研究德国,因为德国的地理区位和中国是如此的相似,德国的历史命运实在是中国最好的前车之鉴,因为中国和德国都是最有可能控制心脏地带并且和德国一样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海权是可以封锁陆权国家,但是,假如陆权国家控制了整个心脏地带也就是欧亚大陆的腹地,海权国家就无能为力了——拿破仑曾经应用大陆封锁政策对付英国,就是陆权对抗海权的最好战略。
之所以一直强调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是我国的命定空间,原因即在于此。因为我国未来的长远战略和目标,是先陆后海,成为自给自足的地球三分有其一的强国,命定空间是一定要拿到手的。
要想成为真正的强国、拿到命定空间,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是:拥有创造力,并且在人才、技术、原材料、市场上实现自给自足。
不能保证人才和技术的自立自给,不是真正的工业强国;不能保证自己工业原材料(资源和能源)的自给或供给,不是真正的霸权强国。
现在世界上,只有两个工业国家能保证自己的工业原材料(资源和能源)的自给或供给,那就是美国和俄罗斯。
美国——如上述,是有武力保障的外部输入;俄罗斯——是自给自足。
二者的差距:美国——技术自立自给;俄罗斯——技术不自立自给。
由于俄罗斯在后工业社会的竞争中,精神不能自立自强,技术不能自立自给,更谈不上创新,加之人口的萎缩,这就注定了俄罗斯终会有一天会走到山穷水尽、靠吃老本(上帝赐予的资源能源)过日子的地步。
因此,我国若想成功实施大陆战略,需要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成功实施转型,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制度、精神文化,建立自己自足的经济技术体系,以智力空间上的开拓,为地理空间上的开拓,奠立坚实的基础。
大陆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技术自给自足,即技术上能自创而不再依赖引进;二是经济自给自足,对外部资源市场依赖度减低到几乎为零。
当年第三帝国搞易货贸易政策和自给自足的大经济空间,也是这个目的,不过,最后却被美国击得粉碎。
所以,我国要想大陆战略成功,除了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之外,还需要一个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美国衰落。因此,凡是能促使美国衰落的因素和机会,我国都应该加以利用和抓住,美帝的衰落,是中国之福。
从全球人类和国家生存等级链的角度上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上层的地位,西方国家消耗了地球的大部分资源、享受着由这些资源生产出来的最好 的产品和服务。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仅仅是勉强维持生存罢了——而这种生存的目的,即是为了“供养西方”或“承受西方的剥削”。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奴役”,在于改变了以前纯粹武力奴役的方式,而改为技术+金融奴役,当然,武力是这种现代化奴役的后盾。
为了掩盖这种技术+金融的“现代化的奴役”的真相,西方国家发明了许多洗脑理论,比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所谓的国际分工理论,等等,专门输出于这些被现代化奴役的发展中国家。
这个世界的资源,本来就有限,别人占用的,就是你少用的,我国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为了维持他国的资源占有份额和生活水平,而自动削减自己的资源占有份额和生活水平,更不应该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为他国他族而甘做牺牲。
日本的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本土的资源的承载能力,日本唯有拼命开发自己的智力资源,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
中国加入剪羊毛的国家行列,是必须的,也应该是我国坚定不移的目标,当然西方发达国家,肯定不愿意看到并会重重阻击,但是我国不应该因为他国的反对,而退缩半部。
人家吃不吃饭,我国是管不着的,关键是我国需要吃饭,而且是不能吃现在这种低级饭。
中国的工业化,不仅仅是地球资源的再分配问题,资源再分配是可以施行的,只要技术上得到突破。因为地球还有许多地区的资源远未开发,如大陆架以外的海 底、南北极等等,还有许多地区的资源远未开发利用,如非洲、南美、北亚、中亚地区等等。
中国的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除资源再分 配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实力的大国,对现存的西方人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自从地理大发现与工业革命以来,是西方的人口、文明、技术,向欧洲以外的全球地区,扩张的过程,可以说,西方人主导了近现代人类的历史。
如果中国实现了工业现代化,西方人将不情愿的看到:一个非西方大国的崛起,打破了西方人主导的世界秩序,这种担忧,才是西方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的真正目的!
说到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关键的杠杆是什么呢?权力,政治权力。在一国的国内,是握有权力的政府分配自然/社会资源和自然/社会财富;而在国际上,实际上是执掌全球霸权的霸权大国,或以霸权国为首的联盟,来分配全球的资源和财富。
我国的真正崛起,将挑战全球“现有既得利益者” ——西方国家的全球霸权,这种对于全球霸权失去的担心,和随之而来对丧失大部分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份额的担心,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担忧的真正原因。
自从大航海时代,西方发明了枪炮,和远洋帆船,西方人就通过这一利器,把自己变成了捕食性的猛兽,向植食性动物——未开化或半开化地区发起了进攻,开始了地球表面的征服进程。西欧人走水路,俄国人走陆路,最后,在一战前,几乎完全瓜分了地球表面。
欧洲人征服并瓜分地球表面,所倚仗的是享有的优越技术演化成武力(船坚炮利)上的绝对优势——这也是欧洲人掠取赃物或分割蛋糕的那把利刃。 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和《萨拉戈萨条约》瓜分地球,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后来的荷兰、法国和英国的加入,以及再后来美国、德国、意大利、 日本的加入,竞争日趋激烈。
先到者意图保住自己赃物的同时,防止竞争者的崛起和觊觎,在对猎物的争夺中,西方列强上演了动物世界捕食性动物激烈竞争的场面——这种场面往往以战斗 定输赢,结果是赢者得到最好的猎物,输的有时候甚至连骨头也得不到。
在一战前,分地球蛋糕的最大赢家,是英国,拿到了最有价值的 领地如澳洲、北美的加拿大、亚洲的印度、马来亚、非洲的南部非洲、埃及、黄金海岸、象牙海岸等地;其次是俄国,拿到了东欧、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 的大片地盘;再次是老牌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拿到了拉美地区;最后是法国,拿到非洲的大片领地和印度支那。
说道最成功的,还是英 国,不仅通过移民,将盎格鲁—撒克逊人散布到了自己的殖民地,更是缔造了不少本种族的新国家,稳固了本种族占有的地盘(说白了就是消化成功了),其中最重 要的是美国;其次是西葡两国,使本种族牢牢占有了拉美的广阔地盘;最后是俄国,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但是知道现在,还牢牢控制着赃物——西伯利亚和远东地 区。
俄国还控制赃物高加索地区,这一地区,已经越来越成为俄国的负担而不是肥肉,这一流血的地区是俄罗斯巨人的阿喀琉斯之踝。
先行者先得利,此话不假,作为后来者,德、意、日三国和美国,拿到的只是先行列强所剩下的残羹冷炙,其中的美国,还是那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开刀才有所斩 获。这些食不果腹的胃口越来越大的饥饿的猛兽,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老牌帝国手中的猎物。
新来者要求重新划分地盘(全球资源和财 富),德意志第二帝国更是公然叫嚣要求“阳光下的地盘”,就是最好的写照。不过,老牌帝国怎能轻易让步?——死死保住自己的猎物(也就是殖民地),是食肉 动物的本能。既然不能理性协商达成共识,那么就在战场上见吧,因此西方的猛兽国家就爆发了一战、二战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公然的挑战者,日本、意大利是既得利益者(英法俄)的跟班小弟,美国是隔岸观火者与幕后挑战者。最后由于美国在最后时刻的介 入,导致了德国的战败,《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不仅剥夺了德国以前拥有的一切,还从德国身上宰割了几大块肥肉。日本、意大利捞了德国不要实惠,美国则是发了战争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轴心国挑战同盟国的全球霸权,意图重新分配全球资源和财富的一场大战。轴心国非常清楚,没有取得与本国国力相应的地位和 权力,没有击败“既得利益者”,是没有资格获取本国国力相应的资源和财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包括意大利、日本等国的轴心国,又一次向既得利益者(英法俄)发起了挑战,美国还是隔 岸观火者和幕后的挑战者。最后由于美国大力的援助和介入,导致了轴心国的战败,美国、苏俄成为了最大的获利者,轴心国所起的作用,不过是为美苏两国火中取 粟而已——不仅是为别人取粟,还把自己给搭上了,两国成为了美苏两超级大国的附庸。德国不仅又丧失了先前获取的一切战果,国家被分割,又被狠狠地宰割了一 次——丧失了东普鲁士。
战后,英法两国实际上已经破产,但是,虚幻的大国梦还没有破灭,直到苏伊士运河战争,美苏出面调停,英法不得不撤军,两国这是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已经沦落为二流国家。
二战的最大获利者是美国和苏俄,前者先通过明里支持英法大战导致两国国力极度耗损帝国衰落,后通过暗中支持 两国控制下的殖民地的独立浪潮,最后成功的瓦解了英法的殖民帝国,极大拓展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空间,并使这些地区的资源和财富,为美国所用;苏俄则在陆地上又成功的向西扩张了一大步——几乎完全掌控了中东欧地区,并奠定了一举吞并整合欧洲的有利态势。
战后,实际上掌控分地球资源/财富蛋糕的那把刀的国家,只有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俄,这两个大国各自组织自己的阵营,瓜分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还 把外层空间,也变成了角斗场。
苏俄解体,冷战结束,美国一家独大,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国际实力为基础,靠“四大触手”,掌握了全球资源/财富蛋糕的分配权。世界上凡是靠进口海外资源来维持本国工业生产和靠出口海外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不得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说白了,这些国家进口的资源份额,都是得到了美国默许的;这些国家出口的商品安全,实际上是由美国来保护的。
真正高明的非美国莫属——美国能利用全世界的资源,不仅是矿产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
美国封存本国的矿藏,进口外国的自然资源产品,这是具有长远的战略目的的——是为后代子孙着想。
要想在地球上成为优胜国家,就需要把自己打造成钢筋铁骨的猛兽,所谓钢筋铁骨——意指本国的工业现代化,猛兽——意指拥有锋利的爪牙(军事实力),同时,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大脑——意指本国精英政府。
要让敌视你的人恐惧和害怕——就如同动物界羚羊等食草动物害怕狮子等食肉动物那样,你才是最安全的!
你要变成食肉动物,同时把你的对手变成食草动物,或打掉对手的爪牙令其无害,你才能占据食物链的顶端,你的安全才最有保障。美国和以色列,在美洲/世界其他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所有行为,都参照这个原则。
这里又不能不提到《凡尔赛合约》,这个条约的本质,就是打掉德国的爪牙令其无害,任由食肉动物西方国家宰割,德国当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地位,所以,有了第三帝国的兴起。二战后对战败国德日的处理,也是依照这个原则。
要想挑战美国章鱼的霸权,就需要逐条斩断章鱼的四条触手,不过前提是,我们不能被章鱼的任何一条触手所控。
要想不能被章鱼的任何一条触手所控,成为在地球上能挑战美国霸权的优胜国家,中国只有一个办法:实施自给自足大陆战略。自给自足大陆战略成功的评价标准是:
当我国不畏惧西方国家(美国及其盟国)的制裁和技术封锁,换言之,当我国不依赖外国的进口技术和设备,而能独立维持本国的工业生产和独立发动战争之时,即是中国可以像美国那样自由选择对外战争对象并发动对外战争的时候。
商品的完整循环路径是:生产领域(原材料+能源——加工机器+加工技术——成品)——流通领域(商品批发零售——消费者)——消费回收处理领域(消费者应用回收处理)
所谓控制商品流通渠道,那是商业战略,不是国家战略,国家战略是控制原材料和制成品的流通道路,比如美国海军为自己设定的控制世界七大海上关键通道的战略任务等。
所谓经济利益的争夺——无非是对资源/市场的争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国不重点提高自己的工业技术的效率/水平和扩大内需拓展国内市场——以减少对外部资源和市场的依赖,却反而放任自己的外向、资源耗费型经济的发展!?
说道对资源/市场的争夺,在下也不明白:中国有资本、有实力和美国争夺吗?一旦与美国发生战争,美国将封锁中国出海的所有海道,中国的海军远不是美国海军的对手,我国拿什么来和美国争夺资源/市场?
所以说,如果我国真把美国当作对手,就应该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济——如同二战前德国做的那样,以备将来和海权国家发生战争,不惧怕海权国家的窒息性的封锁。
国家间矛盾和战争的实质,从古至今,都是生存空间的争夺,有了生存空间,和人口,资源和市场,也就随之而来。资源和市场,是生存空间的附属品。只有在我国掌控下的生存空间中的资源和市场,才是最可靠最有保障的。
中国与西方之间矛盾的本质,是人种间占有生存空间的极端失衡。白人占有加拿大、澳洲、拉美、北亚等广阔富饶的土地,而留给华夏人的地盘只是狭小的华夏神州之地,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中国不可能杀入西方阵营,因为中国是头巨龙,西方阵营容纳不下更不愿意容纳。西方阵营,是由共同的价值观、文化和经济纽带连接起来的,日本虽然在经济上归属西方阵营,但是实质上不属于西方,西方也从未在文化、人种上认同日本。
中国未来应该享有的地位,是与西方平起平坐,共同瓜分地球的资源和市场,拿到命定空间(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并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在下设想的未来世界三大强权。
欧非强权:欧洲本土——东欧为命定生存领地,非洲为命定资源领地;亚澳强权:华夏本土——北亚(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为命定生存领地,东南亚和澳洲为命定资源领地;美洲强权:美国本土——加拿大为命定生存领地,拉美为命定资源领地。
二、解读经济
(一)、实物经济
一个国家生存的基础是物质生产(精神产品不谈),物质生产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物质生产的三要素是人、技术、原料。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根本,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迟早会尝到 挨饿的滋味。所以,工业发达国家,都会尽最大努力,保障自给的农业。
但是由于现在是工业社会时代,工业品的价格和价值远远高于 农产品和原材 料,工业的产值远远高于农业,缺乏工业,尤其是先进的工业的国家,在国际的实物贸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换言之,即经济殖民地的地位。
工业的三要素,是人、技术、原料,一国强大和独立的标志是工业上自给自足,换言之,要达到人才自给、技术自给与原料自给。所谓的自给,就是在本国范围 之内,或在本国武力控制范围之内,能保证供应的源源不断。
工业的灵魂是技术,技术的源头是人才,所以工业的基础是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因为技术是个进行时态),有了这两个体系,一国独立的工业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之后,是要保证工业 所需要的原材料的供应和工业品 的销售的市场,只有原材料和市场,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一国的工业,才能发展起来。
由于技术是分层级的(大体分高中低三档),技术决定工业,所以,工业也就相应地分成三个层级。技术层级越高,知识含量越多,工业越先进,,工业品的价 值/价格越高,我们称之为高附加值工业品,反之,为低附加值工业 品。
用高附加值工业品,去交换交换低附加值工业品,一国在国际 贸易中,就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原材料和半成品,属于低附加值工业品,量大而价 低,靠出口原材料和半成品过活的国家,在实物贸易中,实物的总量,是出超大于入超的;而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品的国家,在实物贸易中,实物的总量,是入超大于 出入超的,这就是发达工业国之所以富裕的原因。
由于技术是发展的,工业品是更新的,国家和人们对某些工业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所以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低弹性工业品(农产品就不用说了)的市场,是一个国家进行工业规划和布局的指导方针。
综述,一个国家产业(包括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六大要素是:人才、技术、原料,市场,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是资金和土地。
这六个因素中,人和土地,是最重 要的两个要素,大量而高素质 的人,和广阔土地,是一个国家生存立命的根本。我们发展工业、农业和其它产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生存归根到底,还是要归到人和土地 上。
所以,扩充人口数量/质量和扩充占有土地的面积/范围,才是一个国家发展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因为“拿到手里,才能算是你的;吃到嘴里,你才能安心; 消化在肚里,你才能彻底放心”。至于如何消化领土,在下已经有专文论述。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中国要想挑战美国的老大地 位(这个老大控制了全球资源,有众多跟班小弟)与整合东亚,第一,需要美国的衰落,第二,需要给自己与日韩台湾找到出路。
中国的 出路在于本国的西部、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台湾的出路在东南亚,中国华南地区与日韩的出路在澳大利亚。
(二)、财富和生产力
一国真正有价值的财富,在于国土的面积和地理区位、人口数量和质量、国家的科学文化技术创造力,和物质、精神财富生产力。
已经生产出来,比如水泥、房屋、各种快速、耐用消费品等等,只具有短暂的价值,而不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只能说是暂时的财富。
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是真正的财富,黄金最重要的特性,即是不因为时代的改变,而减少自己的价值,而且黄金只会耗损,不会消失,没有使用寿命的限制。
说白了,只要是具有使用寿命的商品,就不具有永恒的价值,也不是真正的财富。我最赞赏并为我国追求的,不是短暂的价值和暂时 的财富,而是永恒的价值和真正的财富!
通俗的说,你说我国生产多少钢铁、水泥、汽车等等,没有任何的意义,我看重的不是这些,我关注的是生产这些产品的机器的生产者——工业母机!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工业母机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人!
狭义上说,生产力是真正的财富,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生产力,是财富之源,这个道理,和点金指比黄金更贵重,是一样的。在生产力之上,是创造力,创造力是生产力之源,因此从广义上说,创造力才是财富的本质。
人,智力空间得到充分开发的人才,是创造力不竭的源泉和物质载体,也是生产力的源泉和物质载体,所以说,人,拥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富的不二本源。
说道生产力,有两种生产力,一种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力,一种精神财富的生产力,而这两种生产力的根源,来自于精神创造力。精神创造力来自于哪里?来自对智力空间的开发和拓展。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已经提出了一百多年,当时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和作用,还远远没有现在,这样明显,所以,李就把知识和技术创新力,给忽略了。
但是,现在,已经不能忽略知识和技术创新力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包括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生产效率,还有更重要的科学/技术创新力。
想要理解科学/技术创新力,只要看看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巨头,微软、英特尔、思科、谷歌等公司的历史就行了。
说到创新,拿来创新和领导创新,都是实现领先的好办法,不过,前者,有一个最关键性的缺陷——即,如果拿不来,怎么办?
当然,作为决策者,重要的不是自己能否出点子,而是能否从众多点子中,选出好点子,并付诸实施。不过,如果决策者,胸无大志,也是不能选出极具创新价值的 好点子的。
总而言之,拿来创新,是比抱残守缺的不创新,强千万倍的。但是,如果,我们想争第一的话,除了拿来创新外,还必须掌握 领导创新!因为拿来创新,当不了永远的第一(或许暂时可以领先),而只有永远的第一,才是最令人尊敬的!
因此,在下最推崇的是领导创新,因为拿来创新,需要突破外国的技术封锁,我国所需要做的,是对外国进行技术封锁,而不是被技术封锁!
当然,这对现在的我国来说,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不过,在下认为,我国首先要具备这样一种志气和霸气,才能给自己的技术追赶上足动力,所谓取其上者 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无所得,即使这个道理。
目标不妨订的高一些,这可以最充分的挖掘我们的潜力,而我相信,我国是 完全具备这种潜力的!
一国的崛起,不看外表的虚荣,而看内在的素质,即一国国民的教育质量。一国的前途和未来,全看一国的年前人的素质如何。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教育程度,都达到日本人的教育水平,中国会成为什么样子?
一国年轻人数学水准,是衡量一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的参考标准, 但是,这不能代表一切。
一国的崛起和成功,不仅仅在于重视理工教学、科学技术、工业体系,因为这方面所谓的前苏联,都完全具备,而还在于一国能否建立精神信仰、创造文化、繁 荣社会科学、振兴艺术等等,一个国家的组织与管理水平,是难以用数学来衡量的。
组织能力,的确很重要,国家和社会的组织能力,是 考验一个种族/民族优秀与否的试金石,日耳曼人和华夏人的组织能力的优秀,应该是当之无愧于,可惜的,是 我们中国人虽然历史曾经有过优秀的表现,但是现在,还没有真正表现出来。
国家管理——执政能力,社会素质/社会文化——国民素质,这两大要素,确实是一国软实力的两大方面,美国在这两大方面所取得成就,是我国学习的榜样
(三)、解读生产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主要靠三种方式:生产、商业、和战争,或三者兼而有之,而其中生产,则是生存基础中的基础。
不过,纯粹靠生产来生存的国家/民族,一般都会沦为其他国家/民族的“奶牛”或生产工具,如希洛人之于斯巴达人,希腊人之于罗马人等等。
靠商业来生存,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因为生产中心的转移,商业周期和新商路的开辟,决定了商业国家/民族的兴盛与衰落。
纯粹靠武力维持的国家/民族,亦即斯巴达国家,除斯巴达外,亚述、蒙古,是其中的典型。这样的国家/民族,除非形成一种尚武的国家制度,否则,难以长久。因为一旦武力丧失,生存供养的基础则会随之消失,生存供养的基础不存在,这样的国家/民族除了没落,就是玩完。
为什么说生产是生存基础中的基础呢?因为生产制造财富,而财富,是人类生存之本,又是智力空间得以开发、文明得以缔造的基础。
生产的核心是知识、技术、方法,而知识、技术、方法又是智力活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智力空间开发的结果,这些都属于创造的范畴。所以说,创造,是生产的基础和本源。
生产的四大要素:
一、技术能力 生产的必要条件,技术决定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组织能力 生产的充分条件,将生产的各要素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使 生产得以实现,使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并把价值与使用价值赋予产品,需要企业家的组织能力。
三、商业能力 交换和流通,才能使所生产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得以体现。
四、金融能力 金钱,是生产和商业的血液和动力,金钱愈偏离生产,金钱愈危险。
这四大要素,均要求一定的创造力、精神素养、性格品质,与之相匹配,才能有效发挥。
技术能力——要求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精神
组织能力——要求整合创造能力,支配、统治、控制精神
商业能力——要求对交换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圆滑、善变精神
金融能力——要求对金钱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圆滑、善变精神
生产的四大种类:
一、工具的生产 生产工具的生产、生活工具的生产、战争工具(武器)的生产
二、非基本生存(生活)产品的生产
三、基本生存(生活)产品的生产
四、奢侈品的生产
在工业/后工业时代社会生产最重要的四大部类:
一、工业品的生产
二、机器的生产
三、知识技术的生产
四、专业人才的生产
前两者是工业/后工业时代社会生存的基础,抽提出发明家的技术发明、企业家的组织、专家技师工人技能;后两者为前两者提供支持,抽提出创造发明、教育培训。在工业/后工业时代社会中,专业人才企业家、管理专家、发明家、技术专家、企业家、技术工人,构成了工业/后工业社会生产的支柱。
现在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深深附属于美国的产业体系,军工体系,还不够资格和美国竞争,如果说中国有独搞一套的潜力,那么俄罗斯则更有潜力,德法等国也是 如此,至于说中国拉一些国家建立起一套独立的脱离美国的产业链体系,那还遥遥无期,因为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技术——产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中国在这方面仅仅处 在追随或山寨水平,是远比上领先群伦的美国的。
依现在我国的情况,搞自己的体系、建立自己的食物链体系,还仅仅是个梦想,不具备任何现实可操作性,因为在这两者的基础层面人才和技术上,与美国相比,实在差得太远。
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于构建自己的食物链体系,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但是实现之路,确实艰难而漫长的,技术不能自立自给,靠外资、房地产和出口驱动的中国经济,本身就处于国际分工食物链体系的底层,想要向顶级迈进,或另建食物链体系,何其难也。
要想领先群伦,就需要开拓进取精神,如果只沾沾自喜于山寨、剽窃、和逆向学习,只能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转,要想实现赶超的目标,不是做梦又是什么呢?
三、科学技术/工业的自立/自给自足
富国强兵,方可王霸天下,在冷兵器时代,课农尚武,是富国强兵之道;而在工业技术时代,建立自给自足的科学技术体系/工业体系,和推崇自立进取尚武精神,才是现代的富国强兵之道。
(一)、精神自立
现在我国内部治理要优先于外部治理,工作重心要放在国内,提高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强国是当务之急。不过,由于科技是政治的婢女,政治上的创新,和国内的治理,需要排在科技的前头。
乱国无科技,弱国难创新,如果搞平衡和维稳成为一国国内的头等大事,那么社会发展的成本就会徒然增大。而且,思想观念上,没有创新,科技上的创新,也很难取得成效。
要想在科技工业上达到自立和自给自足的目的,首先需要在精神上自立自强,天助自助之人,精神不自立自强,说什么都是白搭。
比如山寨,说白了就是作假造假,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或偷懒——照葫芦画瓢总比自己去创造,容易的多。本人对这种行为很不以为然,指望靠山寨货去拼正规货,就如同拿杂牌军去拼正规军一样,根本没有任何取胜的把握,到头来时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只能得到二三流的劣质货色,为什么日本人靠自己而中国靠外人?其中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立于不自立、自信与不自信、自强与不自强、自贱与不自贱,说白了是一个精神自立问题。
精神自立,说白了,就是不能光学习,学习之后,更要创新,只有学习,没有创新,精神不能自立。所以说,逆向学习虽然必不可少,但是主动创造,更不可或缺,我们基本原则是——要从技术为我所有,进化到技术为我所创!
因此,我们需要把学习型组织理论进化为创造性组织理论,如此,精神自立,才有望实现。
满足顾客现在或将来现实或潜在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发现顾客现实或潜在的需求并且去满足他们,这是学习型组织理论要义之一。但是,立志当第一的创新性组织理论的要义不是这个,而是创造顾客现在或将来现实或潜在的需求——说白了就是创造顾客现实或潜在的需求并且去满足他们。
仅仅是满足换成了创造,涵义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发明引领未来,创造发明改变世界,创造发明创造最大的机会、财富和利润。
学习型组织,重在学习,你学什么?学的东西,肯定不是你创造的。创新性组织,重在创造,你创造什么?肯定是过去没有、别人也不掌握的
对学习型组织而言,不能学习,组织的生命陷于僵化;对创造型组织而言,不能创新,组织的生命陷于停顿。
为了领先和做老大做第一,我们需要的是不仅仅是学习型组织,我们更需要的是创造型组织!
(二)、人才/学术
1、人才战略
以贤为师者帝、以贤为友者王,以贤为臣者霸,遗贤于野者暗,以贤为仆者弱,以贤为奴者亡。素书云,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又云,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古语也有云,亡国之庭无人。
贤能之士,一个国家真正的宝器,齐威王论宝早已有之,人才的兴衰,直接决定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