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全球势力版图的地缘战略再平衡
发布:2016-08-29 16:53
来源:
习近平于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期间访问了欧洲。这次对荷兰、法国、德国和比利时进行访问的主旨是推动所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是一条古老的自中国东部至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并链接着意大利和法国的贸易路线。丝绸、瓷器、香料、皮革等贸易以及文化沟通和劳动力迁徙促进了这条贸易路线沿线于公元前100年和10世纪之间形成一个强大而丰富的经济区。新的“丝绸之路”战略最初由习近平于去年九月提出,包括沿着古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纽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将涵盖着40个国家和3亿人口。这一举措与欧盟的建立一个从葡萄牙里斯本至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具有打造世界最强经济区的潜力。
中国政府所提出的丝绸之路并没有止步于商业层面,而是与希拉里在2011年提出的“丝绸之路”项目相呼应,后者旨在经由阿富汗振兴中亚和南亚地区,并建议建设一条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印度的石油管道。然而,由于这些国家的政治分歧,美国的倡议未能实现。
另一方面,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伴随着众多的商业和投资协议,似乎在确保获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这样一来,中国在建立与前苏联共和国的联系上已经超越了美国和俄罗斯。与欧洲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丝绸之路”经济纽带的加强,揭示了决定全球力量态势的重要地缘政治因素。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欧洲之行截然相反的待遇揭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更为积极主动的贸易策略方面。
改革的诉求为中欧双方提供了独特的经济合作机会
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习近平上任之后,新的机会窗口已经出现。中国和欧洲各国政府都在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其中有些具有高度互补性。在中国,正在进行的偏向消费的经济再平衡,以及对可持续城镇化模式的推进可能借鉴欧洲的经验与和技巧。与此同时,欧洲的财政紧缩之痛可通过以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为代表的新外部增长动力得到缓解。
在中国方面,政府已经瞄准几个目标开始坚定地推进政策,其中与欧洲的合作能取得丰硕成果。
• 增加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贸易壁垒的减少将降低欧洲产品的价格,这将符合中国消费者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在商品多样性和质量方面具有西方消费的特点。欧洲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这种新类型的需求。此外,消费可通过储蓄率的降低和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得到提升,在此领域,欧洲国家都有着丰富的试错经验。在医疗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休闲的产品层面的合作前景特别光明。
• 攀登高附加值的阶梯。中国和欧盟在教育和研发活动的发展上有着同样的目标。他们的长期议程包括加强大学之间的技术合作,通过优惠的税收条件推动中国和欧洲的研发单位的发展,以及组织并促进技术转移以换取有利的国内市场准入。
• 推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地建立人民币清算中心,同时人民银行与欧洲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将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利用欧洲国家内部的竞争关系并与他们进行双边谈判,中国政府将加快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扩张。
• 发展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欧洲在发展清洁能源、建立碳交易市场、核能安全以及减少核、民用和工业废物等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在发展与欧洲的民间与公共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上有着天然的兴趣。
在欧洲方面,财政紧缩仍在继续,从而突出了寻找商业出口和新市场的迫切需要,以通过外部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的疲软。通过在中国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合作可换取对中国市场更好的准入条件。
全球势力版图的地缘战略再平衡
“丝绸之路”战略旨在通过建立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来再平衡全球力量。这两个地区在历史上就代表着在俄罗斯和美国以外的另一种力量。这种制衡性的战略着眼于长期合作所带来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几个重大贸易争端的和平解决、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一个独立的双边投资协定(BIT )的谈判的开展。伴随着俄国在中欧的扩张性战略与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中欧合作轴心潜在地再平衡了全球势力版图。相较于之前冷战时期的超级强权,中国与欧洲有着共同的独立性需求。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强调了超越经济关系的建设性合作的成功,例如与伊朗的欧盟+3核谈判,或在索马里的打击海盗行动。习近平访欧之前几个重大贸易争端得到和平解决,已经为通过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彼此联系开启了方便之门。
中欧近期的贸易争端源于2012年9月,当时欧盟委员会发起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作为反击,中国商务部在两个月后宣布开始对来自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外,在欧盟开始调查中国出口的电信通信设备后,中国于2013年6月开始对欧洲进口的葡萄酒进行反倾销调查。对欧盟出口的葡萄酒的反倾销调查被视为对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反击,这三个主要的欧洲葡萄酒生产商在此前强烈支持了针对中国产太阳能面板的调查。太阳能电池板的贸易争端最终在2013年7月和解,中国统一设定0.57欧元/瓦的价格下限和7兆瓦的年度配额。在2014年3月18日,欧盟葡萄酒酒业协会和中国酒业协会宣布停止对欧洲葡萄酒生产商进行反倾销调查并签署谅解备忘录。同一天,欧洲太阳能级硅最大出口商瓦克化学与中国商务部达成协议,设定从欧盟出口至中国的硅产品的价格下限,以获得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豁免。作为回应,欧盟委员会在3月27日宣布停止对中国电信通信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冲突的减少预示着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具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中国和欧盟似乎也意识到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长期损失,并就双方促进战略合作以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达成了共识。全球复苏疲软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进行结构改革的紧迫性是欧洲和中国之间更有前景的合作背后的主要驱动力。在中国和欧盟之间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后10年,在2013年宣布的《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是习近平访问欧洲的主要重点之一。双方同意全面推进《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并于即将到来的第17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上对其进行修订。《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包含四个方面,包括和平与安全、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和人文交流。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稳步推进也反映了这个覆盖的四分之一世界人口和三分之一世界GDP的独特协议的光明前景。据欧盟官员透露,在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签署后,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旨在达成更大程度的双边开放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在“中期”达成。
“丝绸之路战略”定位于重新打开作为历史上中欧主要贸易通道的“丝绸之路”。中欧双方将共同发现这一构建中欧自由贸易区的良好时机。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国及第二大出口国。欧盟企业的担忧主要源自中国给予本国制造商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于外资公司非关税的贸易歧视、不透明的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独特的地位及势力以及较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贸易合作将基于一个清晰与公平的制度性框架,这将减少中欧间的贸易不平衡。也将抵销美国提出的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定(TTI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这两个贸易协定对中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中欧间自由贸易协定的时间范围预计为“中期”。对于中国通信移动设备的反倾销调查将会降温,这就为进一步谈判留下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欧盟首次正式表示“强烈支持”中国加入服务贸易协定(TISA)的磋商,这被视为“TISA多边谈判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欧经济关系应该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FDI)层面得到深化。2012年流入欧盟的FDI仅有2.5%来自中国。与此同时欧盟对华投资仅占中国所吸收FDI的20%。基于此背景,中国和欧盟于2013年11月共同宣布BIT协定的谈判开启。该投资协定致力于提高双边投资量、加大投资保护力度、扩大投资准入并减少法律层面的不确定性。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地建立人民币清算中心,同时与欧洲央行进行货币互换,这将成为除贸易与投资协定外的中欧间促进经济一体化的第三个支柱。
中国已实现与欧洲伙伴的双边磋商的最优化
在直接与欧洲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等欧洲共同机构磋商之外,以有中国特色的方式与欧洲各国平等地进行双边协商,反映了中国对于当前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与各国进行直接磋商可令中国绕过欧盟层面的桎梏。中国的策略包括甄选出欧洲各国最佳行业并达成双边合作关系的“摘樱桃”策略(cherry-picking),即法国的核能、德国的汽车与金融、荷兰的农业和能源等行业,并避免与欧盟委员会发生冲突。作为交换,欧盟各国皆受益于与中国的新贸易协定并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这限制了他们重回欧盟层面与中国进行对抗的意愿。此次与法国、荷兰、德国的协定已经成果丰硕。
中国-法国
在中法自1964年建交50周年及两国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习近平对法国进行访问。中法的双边贸易进展远落后于德国等其他欧盟国家。法国占中国总进口的1.2%,而德国则占4.8%。法国亟需通过强劲出口来推动经济前行,因此如果法国与中国目前高企的外贸赤字有所降低,这将成为推动法国经济增长的新机遇。另一方面,中国需要汽车、核能、航空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以实现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经济体不断向高附加值方向的发展。以下领域共有50个协定签署。
• 航空。空客公司宣布中国已确认了包括43架A320与27架A330在内共约100亿美元的订单。该订单于2012年3月由中国政府暂时叫停以作为欧盟实施航空碳排放税的回应。但如今该订单将继续进行。空客公司的直升机部门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进行合作,并将于未来20年内联合生产1000架EC175与AC352多用途直升机。
• 汽车。中国东风汽车与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的合作协定已经达成。
• 金融与双边投资。中国与法国将继续推动巴黎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建立。法国将获得800亿人民币的RQFII额度,作为回报,法国将允许中资银行及其他机构投资者进入法国资本市场。中国发展银行、法国国家投资银行(Bpifrance)以及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共同建立价值为5亿欧元的中法并购基金。
• 能源。专业于核能发电的法国国际能源公司---阿海珐(Areva)目前签署了一个投资意向书,计划投资3亿元人民币并在浙江省建立阿海珐(中国)核能服务公司。法国燃气公司(GDF)与北京天然气公司将就提高能源效率开展合作。法国道达尔石油集团(Total)与中海油的天然气供应合约将延续至2019年。
• 环境保护。法国环境保护公司将在十年内于沈阳建立新的试点城市,致力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德国
鉴于双边投资及贸易协定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德关系已经于3月28日自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德国是中国在欧最大的贸易伙伴,2013年德国对华贸易出口总额为1616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企业就收购德国企业已表现出巨大的兴趣。10个价值92亿美元的协定已经签署。
• 汽车。戴姆勒公司和北京汽车集团已同意在2015年前向其在华合资公司北京奔驰共同投资40亿欧元,其中的10亿欧元将用于提高轿车与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签署了一项价值18亿欧元的合同,用于新技术销售以及生产能力的提升。大众与一汽集团及上汽集团达成协议,在未来5年共同投资182亿欧元用于扩大生产能力。
• 金融。德国央行已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在法兰克福共同建立人民币的清算与结算中心。
中国-荷兰
在过去的11年里荷兰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第二大贸易伙伴,有近400家中国企业驻于荷兰,同时中国也是荷兰最大的非欧盟成员国贸易伙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已于3月23日由两国政府所证实,这掀开了两国合作的新篇章。荷兰作为欧洲国家中向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历来就致力于推动自由贸易。这为两国在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要领域开展合作留下巨大空间,而这些行业在其他国家通常受到严格保护。
• 农业。中粮集团宣布收购全球农产品领域的龙头公司奈德拉(Nidera)51%的股份,该公司年收入为170亿美元且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
• 金融。中国银行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就飞机的融资租赁、现金管理以及跨境人民币结算开展进一步合作。
• 奶制品。荷兰政府已经宣布帮助中国在未来数年提高其牛奶产量至每年400亿千克。伊利集团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将共同建立一个食品安全与卫生的新系统。
上一篇:我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内部治理
下一篇:寻求中国地缘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