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社区的文化产业建设

发布:2016-08-11 17:39

来源:

经济参考报1月16日讯(鲍宗豪)迈向新世纪的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建设,亟待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都市社区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都市社区文化产业能否起步,能否扩大覆盖面,能否形成特色与规模,能否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重视对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产业的培植有以下几大意义。

1、有助于系统构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产业格局,为国际大都市文化的繁荣提供新的产业支撑。

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大都市,不仅要有发达的经济、金融、贸易,而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以上海为例,上海的产业有两大块:一块是文化广播影视系统的电影、戏剧、书报、音像、旅游、流行音乐等文化产业,还有一块就是社区文化产业。如果说社区文化产业主要是面向最基层市民的大众文化的话,那么,文化广播影视系统的文化产业则是面向上海、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具有不同文化品味、能满足不同人的文化需求、标志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水平的文化。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高雅文化、精品文化扩大其市场,拓展其需求空间,有助于为上海都市文化发展提供新的产业支撑。只有从两大块的互动关系中系统构建上海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文化产业的新格局,进而为国际大都市文化的繁荣奠定厚实的基础。

2、有助于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为都市社区的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部分社区文化纳入产业化的轨道,不仅可以保障现有社区文化设施的维护与更新,促进社区文化资源共享,为社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提供资金的支撑,真正找到一条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因为有了资金、有了机制,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文艺团队下社区演出,为国际大都市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享受。

3、有助于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艺术创作、文化艺术人才的成长,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文化人力资源的支撑。

文化艺术人才的成长需要氛围、条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的文化市场成熟,便会形成对文化艺术人才的聚集效应。这也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共生效应。文化艺术骨干的冒出,不能靠"构筑高地"的目标吸引,也不能靠引进,而应通过培植社区文化产业、社区文化市场来吸引、来聚集。

针对都市社区文化产业的现状,我们应该理清思路,以促进21世纪我国都市社区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

1、切实转变观念,认识都市社区文化所具有的非公益性特点,认识都市社区文化也不是"官办文化",它只有引入产业和市场机制,才能使都市社区文化逐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有些社区正是通过转变观念,走出"官办社区文化""官管社区文化"的误区,在社区文化实践中探索都市社区文化产业的途径与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以都市社区文化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为切入口,逐步摆脱依赖政府办都市社区文化的状况,以"自立、自养、自兴"为发展策略,发展都市社区文化产业。如茶室、棋牌室、健身房、影剧院等,可以由原来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或企业经营,也可以通过政府的鼓励和政策扶持,吸引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另外,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可以使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既能补充一部分文化建设资金,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社区比较大型的综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那些文化产业、个人难以顾及或无法顾及的文化发展项目上来。

3、建立多元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为都市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撑与保证。在都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公益性的社区文化必须由政府投入,如社区公共图书馆、阅览室、文化站等,但非公益性的经营性的社区文化,要努力形成多元的投资与管理体制。

4、培育和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的都市社区文化中介组织与机构,这是当前促进大都市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可以考虑从三方面进行操作。一是逐步实现部分事业单位转制。可以先在直接从事社会事业的部门按照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架构进行试点改革,成功后再做推进。二是充分发挥现在社会团体的作用。要明确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社团离不开政府支持和宏观调控,但要改变政府用行政手段管理社团的机制和方法,把提供经费与社团的服务内容和质量联系起来。三是可考虑在现在群众性组织的基础上,组建若干专门性社区文化建设的群众性团体,诸如,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文教协会、社区卫生协会,等等,从市场型国家的社区发展过程来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一般都是志愿机构与组织,政府往往都是与志愿组织签订协议,委托它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政府只负责监督与调控。这些组织既可以从基层社区一个个地建立起来,也可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再扩展到各个地区。政府应该从法律、税收政策以及资金筹措等给以鼓励,这些中介组织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社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成熟程度。


上一篇:创新村落产业开发方式

下一篇:让每个社区都有特色主导产业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