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农耕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刍议

发布:2016-09-22 15:53

来源:



炎帝和他所统领的原始先民部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华夏文明的发轫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在炎帝神农氏时代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炎帝神农时代是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人类文明初创的时代,炎帝文化外延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史籍所记载的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其中“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的原始农耕文化是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


    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文化的过程就是原始民族先民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类祖先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入,更体现了他们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的追求;另一方面原始农业的发明也为实现“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炎帝神农时代的出现的“大同世界”可以说就是最早的和谐社会。


    分析有关炎帝神农氏农耕文化的记载,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丰富的和谐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是人与人的和睦共处。


    一、原始农业的发明的过程就是民族始祖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融和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1.正确认识不同植物的习性、特点,学会采集、利用种子是原始耕作发明的前提,更是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第一步。


    人类要实现从索取时代到创造时代,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从众多的植物中发现哪些植物是人类可食用的,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这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实现人类依靠自身力量也能种植和收获生活资料的目的。


    在索取时代,人类主要是靠天生活,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只是拿来,而缺乏认识。神农时代,“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行虫走兽,难以养民”的客观现实要求必须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实现人类依靠自身耕种获得食物的目标。炎帝率领众部落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在漫长的尝试过程中终于发现了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并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从而发明了最早的耕种业。《管子·轻重篇》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又云“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P26《逸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P13《新语·道基》载:“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P47《搜神记》卷一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P105


    上述的记载表明,正是在神农氏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尝试中才甄别出哪些是可以食用的五谷,并在掌握了它们的生长规律后教民耕种的。


    2.对天体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顺应和尊重、对土壤肥力的把握利用是原始耕作发明的基础,更是依靠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关键。


    耕种五谷,除了对植物的习性特点以及生长规律要有正确掌握外,还必须正确认识天体气候的运行变化规律及土壤肥力的利用规律,因为如果不掌握天体气候的运行变化就无法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一系列耕作过程,也就无法实现通过耕种获取谷物目的;对土壤肥力的利用规律也是如此,土壤类型众多,有肥有瘠、有水有旱、有土有石,什么样的土地才适合耕作,不同的植物对土地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正确把握好土壤的利用规律。神农氏及其所率领的部落正是在对天体气候、土壤等规律充分掌握的基础上逐渐发明原始农业的。《白虎通义·号》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做,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P83《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P56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等记载表明了炎帝神农对天体气候和土地利用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


    3.耒耜——一种专为农业耕作而发明的生产用具的出现是原始农耕业发展的动力,更是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的标志。


    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在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一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效率低,产量低,远不能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人们要求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于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用具——耒耜被发明出来了。


    耒耜是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被发明出来,它解决了刀耕火种形成的效率低、产量低的困难,为人工翻地提供了锋利的农具,对开荒和扩大生产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田野农业得以实现;同时还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质量。《周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P22《逸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金且、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之实。” P13《《白虎通义·号》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做,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P83


    二、原始农业的发明为人类的定居生活提供了前提,它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问题,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社会呈现“国泰民安”,使天下实现“大同”。


    原始农业发明以前,由于是依靠坚果和水果及捕捉野兽和鱼类来维持生计的,人类的生活是飘忽不定的。原始农业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资料来源有了保障,促使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的实现,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大飞跃,也是人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实现定居生活后,协调处理氏族与氏族之间、氏族成员之间、氏族首领与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天下治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炎帝神农氏的天下治理也体现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下为公、君民一体、平等和谐的理念。


    炎帝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代,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私有制,氏族成员之间,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民主友爱,人人平等。《淮南子·主术训》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弛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P53意思是说,炎帝神农治理天下,沉静于胸,有聪明的智虑,有仁爱诚义之心,以公心教育氏民,所以,氏民质朴、稳重、正直、诚实,没有什么忿争,没有什么检察牢狱之事,依靠天地的资源,与天地融和一起。


    在氏族社会里,这种通行的平等、友爱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一般氏族成员之间,就是一般氏族首领也与一般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是社会劳动和对外战争的带头人。《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炎帝神农“身自耕,妻亲织,以天下为先”的描写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不仅如此,炎帝神农氏为了氏族大众操劳过度,如《淮南子·修务训》里所说:“神农憔悴”,“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炎帝神农氏为了给氏族成员及时治病,弄清哪些草能食,哪些水能喝,常常带头“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神农时代这种“养民以公”、“仁诚之心”即民主友爱、天下均平的和谐社会状况与《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氏族社会“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描写是一致的。


    炎帝神农氏在开创原始农耕文明过程中所体现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以及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思想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原始农业文明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资料而形成“大同世界”的和谐社会状态也正是后世社会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寻根神农炎帝梦回大美高平

下一篇:中国农业之神:神农氏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