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意中心 > 装修理念和神农氏农耕文化
定襄捏面羊、捏谷穗、摔跤与神农炎帝农耕文化
发布:2016-08-11 17:46
来源:
农历七月十五快到了。
儿时,每到七月十五,总要跟着母亲给父亲去上坟烧纸,母亲坐在父亲的坟头哭一阵,哭着哭着又哭起她的父母来。母亲的父母我的外祖父母死在神池县,无法去上坟,只好在我父亲坟头上哭。过了一些年,母亲也就谁也不哭了。有几年,我还跟着祖母到青石村给祖母的父母上坟烧纸。祖母是不哭的,却要一边烧纸一边念念有词:除非是希望他们在阴间保护阳间的儿孙们平安发结,长家发财之类。无论是跟着母亲还是祖母去上坟,我的任务除了对着坟头磕三个头之外,就是看地里的景致。
七月十五这时候,院里的枣树上枣儿已经花红,可以用高粱秆插上一个铁丝钩,勾下那半红的枣儿吃了。在地里,则另是一番美景:高粱已经打起了黄罗伞,或举起了火把;玉茭根上伸出十来个脚趾头,紧紧抓住地皮,半腰里长出两个棒槌,棒槌尖上吐出红缨,有的更鼓破玉茭皮,露出白马牙;谷子垂着头,随风摇来摆去;糜子披散着男孩子的马鬃、女孩子的刘海;南瓜沉重地从堾子上吊下来;黄豆绿豆憋破了肚皮,还“格巴,格巴”爆着响声;山药蛋把土掀起一个个包;罗贝半个身子挺出地面,人们叫它“露八分”,……最有意思的是,不少人家在庄稼上挂着红红绿绿的各色纸条,叫做“挂纸”,据说是给老天爷献的礼物,因为老天爷叫风调雨顺,农民们感谢他哩。人们给“老的们”烧完纸回家的时候,或在自家地里,或路过哪家地头,看见谷子糜子长得好,就顺手拔三五株,“看田的”看见也不管。谷子糜子拿回家里用红线捆起来,搭在房檐上,穗子垂下来。这一切都是祝祷丰收哩。
七月十五的另一个特别风景是,家家户户用白面捏面羊,捏各种动物,也捏面娃娃,就是馍馍也是花的,用剪子、梳子、锥子、筷子把揉搓好的一块块白面捏、剪、压、扎成各种形象。在定襄不少村子里,还有用白面捏成谷穗给祖先上坟的。小时候,村里种麦子很少,白面奇缺,人们除了过年吃饺子、蒸一些馍馍外,就是七月十五捏面羊舍得用一点白面了。我的祖母给大户人家当过佣人,会捏面羊之类,不过也只是给我捏几个。后来我母亲给人家纺花织布,浆线子有了点白面,捏的玩意儿就多了,除了面羊,还有、鱼、兔、猫、猴、猪、鸡、狗等,羊的姿态也多了,正面卧着只看见羊头的羊、侧面直卧着看不见腿的羊、侧面弯卧着伸出四条腿的羊……。羊角都是盘着的,下巴上还用剪子剪下几根胡子,眼睛是嵌着两颗镰豆,像极了。我最喜欢的是猫,总是盘着腿窝着,不过却不是睡觉,眼睛圆溜溜的,瞳孔却是一条线。无论是什么动物,我都舍不得吃,用线穿起来,挂在墙上,直到干得硬邦邦了,才用切刀砍开一块一块地吃。
七月十五,庄稼地里锄、耧营生已经结束,挂了锄钩。按科学的说法,庄稼生长过程的拔节、抽穗、扬花都过了,浇了水或下了雨、追了肥,正在灌浆。这时村里要唱戏了,唱的是大戏,就是北路梆子或中路梆子。夜戏开始时,戏台的两个露明柱上插出红绿两面小旗,这是要摔跤了。戏散的时候两面小旗都被拔走,一个人摇着红旗,身边围着一伙年轻人高喊:“河东的到这儿来!”,另一个人摇着绿旗,身边也围着一伙年轻人高喊:“河西的到这儿来!”这一夜是以滹沱河为界组织阵营了。有时滹沱河里水大,河那面的人过不来,以河为界组织不起阵营,就以两个大村挑头,其他村分别参加两个阵营。
女人、老人们离开戏场回家了,年轻人们主动清理戏场,戏场变成了跤场。人们围成一个圆圈,前面的人坐下,中间的人站着,后边的人站在凳子上。跤场一头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个白面蒸的大面羊。如果谁连续摔倒六个对手,谁就获胜,就“挠羊”了(挠读第三声,是扛或举的意思,不是挠痒痒的挠)。其实一个人很难轻易摔倒六个对手。因为摔跤是对抗赛,此伏彼起,连续摔倒三四个,好把式就上场了。有时一夜都难分高下,跤手们不走,看的人也不走。解放初有一年秋天,河边夜戏后摔跤,河边为一方。天快亮了,河边一方一时没有人出场,有人发现狮子黑董福和小生董翠花在戏台上看,就喊:“狮子黑,来,你算咱河边的!”狮子黑跃跃欲试,却被董翠花拽住了。也有的时候,强手上场过早,还没有摔得尽兴,就一路领先把羊挠了,叫做“挠头羊”。于是再开第二场,叫做“挠二羊”,“二羊”一般没有羊了,发个纪念品。
忻州、定襄的摔跤历史悠久。元好问在《续夷坚志》里就记载了忻州有一个摔跤大王,名叫王增寿,他力大无比,能把一只骆驼扛到代州。元好问是金朝人,可见在金朝这一带摔跤就盛行了。事有凑巧,北京有一位专家出了一本书,书名《摔跤史话》,其中也说金朝时摔跤盛行。书中也介绍了忻州地区现在的摔跤盛况,还附着摔跤体育场的照片。
七月十五捏面羊不只是定襄的风俗。我因参加炎帝文化研究,到过山西高平。高平不仅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之地,而且是明清官方规定的我国祭祀神农炎帝的四个地方之一。四个多方是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四个地方都有炎帝陵。高平不仅有炎帝陵,还有五谷庙,有羊头山。在羊头山上,有大量的炎帝遗迹,像五谷畦、神农井、神农泉、神农城、炎帝庙等等。一些建筑物上雕刻的是羊的形象,而不是像湖南那样是牛的形象。在高平,七月十五捏面羊、挂纸也十分普遍。定襄和高平并不在一个地区,为什么风俗却如此相似?其实,在山西全省捏面羊很普遍。这显然是祭祀神农炎帝的风俗习惯,是一种炎帝文化的遗存。我还看到陕西宝鸡炎帝文化研究会霍彦儒先生的一篇文章,研究神农炎帝文化的播迁活动,并且附有一幅地图,上面标明神农炎帝活动的地区,就有定襄。
神农炎帝起源于陕西宝鸡,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由山区到平原发展,农作物由粟(小米)发展到稻,图腾崇拜由羊变化到牛,经过了七八百年。仍然留在中国西部的羌族,至今崇拜的图腾仍然是羊。我有幸在四川大地震之前到过北川县,那里一切文化活动都与羊密切相连。神农炎帝的子孙四处播扬农耕文化,所到之处都有关于神农炎帝的传说、故事、风俗。而流传在山西定襄的七月十五挂纸、捏面羊、捏面谷穗,以及忻州定襄摔跤挠羊的风俗,与山西高平、四川北川羌族的活动颇为相似,应该也是神农炎帝文化的遗存。
由此我想到,定襄的文化旅游活动,不妨思路放宽一些。把七月十五挂纸、面塑、唱戏、摔跤,与神农炎帝文化活动联系起来,并且辅之以本县的高跷、武术、大马社、吹奏乐、说宋丑子故事、民俗展览活动等,使定襄的文化工作特色更加鲜明,也可能成为定襄的一个独特的品牌。
为此,需要做几件事:
一是到高平走走,参观一下神农镇、羊头山。
二是与陕西宝鸡联系,求得霍彦儒先生的文章。
三是对本县涉及神农炎帝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也可以请研究神农炎帝文化的专家来举行讲座,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神农炎帝文化。
四是利用一个唱戏的台口,搞一次七月十五挂纸、面塑、摔跤活动。
下一篇:耕种文化的炎帝农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