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华侨李月美:当代“花木兰”

发布:2016-09-14 17:35

来源:



  抗日战争爆发后,无数海外华侨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在民族危亡的重压下,战局不断恶化的情势下,促使海外华侨中的优秀儿女为拯救民族危亡,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着誓与日寇决一死战的自我动员。于是,一种新的思想、精神和行动出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肯血洒疆场,魂落故土,回国直接参战,决不苟且偷安。有许多的华侨开始自觉地投奔祖国,直接地拿起武器参加战斗。这些优秀的海外中华儿女,这些满腔热血的海外赤子,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决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的独立,为民族的生存,做出应有的贡献。战争在教育着华侨,战争在激励着华侨,战争在催促着华侨回归,直接投向抗日的疆场!他们为了支援抗战纷纷出钱出力,源源不断地向祖国捐资捐物。


  由于中国沿海港口大都被日寇占领和封锁,刚刚修通的缅甸仰光至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就成为了向抗日前线运送物资的唯一国际通道。战争急需大批的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人,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南洋组织招募机工回国参战,在3200多名机工中有一位特殊的女性——她就是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李月美。


   


  (二排左六)


  李月美,1918年出生在马来亚槟城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她为人爽快,多才多艺,她积极组织同学参加义演,上街募捐款物。抗战开始后,她得知要招募机工的消息后,异常激动,决心回国参战。但是,因为工作需要不招收女生。于是,李月美瞒着家人,女扮男装以一个中华铁血男儿的身份,踏上了回国的征途。


  临行前,她留下了一封家书:“亲爱的父母双亲,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此去虽然千山万水,未卜安危,但是在祖国危难时刻,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我感到此生无负于祖国”。


  回国后,她在昆明接受了军事训练,不久被分配到南侨机工队当司机。她以出色的工作和对同伴的细致关怀,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几年里,她一直和战友们日夜奔波在滇缅公路上。


  当时的滇缅公路大部分是土路,山高谷深,道路崎岖,地势险恶,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他们沿途要翻越海拔三千多米的横断山和怒山,要跨过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要穿越亘古荒凉、人烟稀少的“烟瘴之地”;还要忍受炎热、饥饿和蚊虫的叮咬,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他们晚上开车,常常是关灯行进,1000多名机工曾壮烈地牺牲在这条滇缅公路上。“一个华侨能出力,十个敌人九不回”这是一句流传在滇缅公路上华侨机工的口头禅,也是经常在沿路各站上常见的标语,在于困难搏斗时,在于敌机周旋时,在去支援战友时……他们总是用这些口号激励自己,鼓励同志,战胜困难,顽强斗争,奋勇前进。


  1940年5月,李月美驾车在山间急转弯处翻车坠入峡谷,她身负重伤、昏死过去。战友们奋力把她从压扁了的驾驶舱中抢救了出来,在后方医院的急救室里,人们才知道这位弟兄竟然是一位女子。


  抗战胜利后,李月美随夫定居缅甸。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时亲切接见了她,称赞她是 :“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海外华侨的巾帼英雄,当代的花木兰”。


  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抗战胜利,有多少个像李月美一样的华侨青年做出了牺牲,做出了奉献。海外广大华侨,是炎黄子孙,是中华儿女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深厚的民族感情,浓重的爱国主义思想,顽强的反对歧视和压迫的斗争精神。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经历,几乎浓缩了一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南洋华侨800万爱国主义不断高涨的历史,它是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的。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每一位回国参战的华侨青年,他们的经历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人生颂歌。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中华民族不会忘记他们!


相关推荐

上一篇:抗战的世界印迹:外国人为中国抗战捐躯

下一篇:缅甸仅存一座远征军纪念碑 老兵用生命守卫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