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慈善 > 真儒学重建慈善的道义
重建慈善公信才能避免“零捐助”的尴尬
发布:2016-09-19
来源:
观察
重建慈善公信才能避免“零捐助”的尴尬
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遭遇“零捐助”尴尬,发出千余封邀请函无一回应。基金会秘书长周忆江表示,希望社会公众不要对公益慈善机构“一棒子打死”。
一个偌大的慈善公益机构,成立一年多竟然遭遇“零捐助”,这种尴尬可想而知。该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周忆江称,“‘郭美美事件’后,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遭到了质疑。”郭美美炫富只不过是个引燃点,问题还在于公益慈善机构积弊已久,在此之前,中国红十字会的“天价采购”、“天价帐篷”、“天价餐费”就已被媒体曝光过。
即便实行“零提留管理,全透明运行”,在管理上更规范,却仍未赢得公众对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信任。这源于他们对整个慈善生态疑虑重重,屡屡曝光的公益慈善机构丑闻伤了公众的心,以致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跌得比股市还快。
打造公信力很难,可毁掉它几个丑闻足矣。任何一个组织、部门还是权威专家,一旦失去诚信,陷入信任危机,不管其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招致质疑和批评,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塔西罗效应”。以前企业和公众主动找公益慈善机构,而今千余封邀请函都募捐不来一分钱,可见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透支到何种地步。
公信力是公益慈善机构的生命,失去了它整个慈善业可能会被“一棍子打死”,陷入发展困境。很显然,正是这整体慈善生态的恶化催生了“零捐助”的尴尬。但实际上,最为尴尬的是普通公众,他们不乏慈善热情,汶川大地震后我们看到了国人慈善能量的大爆发,在网络上公益午餐、烛光行动等,各种自发的公益慈善行动如火如荼。
问题是,零散的慈善力量不少,却难以拧在一起,形成合力,公众潜在的慈善热情难以得到激发。他们往往停留在一种“盲捐”状态,不知哪家公益慈善机构最值得信赖,不清楚善款的流向,不知道自己的捐助产生了怎样的捐助效益……似乎只有“出钱”的权利。
重建慈善公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是慈善公信的整体流失导致“零捐款”的出现,可这并不意味着单个的慈善机构无所作为。重建慈善公信力的主体是每一个具体的慈善机构或组织本身。要扭转当前慈善机构的公信危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每一个慈善机构或组织从改善局部小气候开始。
就拿这次“零捐助”来说,有整个慈善生态恶化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因素。仅凭一封简单的邀请函,就一厢情愿地立即博得公众的信任,让公众掏腰包,显然有点不靠谱。这种募捐方式存在改进的空间,应该让公众通过多渠道了解自己的捐助到底有何意义、有何价值。
一味地叫屈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慈善组织能够优化自身管理,真正做到公开透明,创造更多赢得公众信任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