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促进幼儿智慧发展

发布:2016-09-28

来源: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关注人的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价值取向的“创新”,首先意味着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其次还意味着幼儿个性的健全发展。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自觉接受“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观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孩子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孩子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首先,我们必须要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在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的同时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兴趣点、每一次提问和每一次不经意的发现,用积极、赞许的态度鼓励孩子,尊重幼儿的独创行为和创造之举;其次,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景、场所等,树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提供幼儿充裕的活动材料,以保证他们有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条件;再次,我们要尽力帮助幼儿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自由思索、想象,选择和做出决定,让幼儿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幼儿的积极参与精神,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同时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鼓励幼儿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缘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也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质疑本身就是创新。因此,从幼儿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幼儿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因材施教,提高创新能力  

新《纲要》中提到:“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一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天赋的创新潜能,也许这种潜能还处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但却是最纯真、最自然、最富潜力的,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成为某方面的人才。对幼儿实行因材施教是幼儿教育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在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各类活动中亦不例外。我们应该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为目标,给予幼儿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引导。  四、相互合作参与,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双主体关系,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融入幼儿活动中,调动幼儿主动性,相互合作,参与活动,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和兴趣。好奇、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无论是在一日生活之中还是在正规的教育活动之中,我们都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应是权威的代表,而应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创新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希求于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坚持渗透性原则,使其“有意、有机、有序”地渗透到长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育观来指导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孩子为主体,创造条件拓展孩子创新的时空,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呵护孩子的独创思维,善意对待孩子的“异想天开”,善待童真、珍惜童真,给予孩子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创新潜能。


上一篇:3-6岁文档

下一篇:德国儿童教育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