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华侨半个世纪时刻想着回老家
发布:2016-09-14 11:37
来源:
据了解,这近300件文物是致公党广州市委在去年征集所得,征集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以及归国华侨群体。
2014年,致公党广州市委发动归侨党员与其他归侨捐赠华侨文物319件,发动海外侨胞捐赠3033件(张),海内外总计捐赠3352件(张)。14日,这些文物集成“记住乡愁:致公党华侨文物征集成果展”展出,因场地所限,只能展出300件左右。
记者在一个玻璃展柜中看到陈园龄、陈园仙姐妹两人捐赠的印尼胜家牌缝纫机,这台使用了几十年的缝纫机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原来陈园龄、陈园仙姐妹从小与家人在印尼生活,后来几经周折回到祖国,而亲生弟弟至今还在异国他乡。回国时,姐妹俩带着这台缝纫机回到广州。
在回忆那段辛酸经历时,陈园龄不时落泪,但她们对回国的选择并不后悔,现在姐妹两人已经退休,对国内的生活感到知足,而这台缝纫机则代表着对远在他乡的弟弟的思念。
记者也从一些文物中了解到,早年归国的华侨大都投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致公党广州市委会的归侨党员主要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绝大部分为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归侨。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岳朝阳介绍,这批归国华侨知识层次较高,有技术专长,回国后为广州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致公党广州市委会原主委傅汉洵是印度尼西亚归侨,他把印尼的羽毛球技术带回国内,为广州培养了6名羽毛球世界冠军。谢英坤1949年从印尼回国,195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轮机的设计研发工作,曾亲身参与几代军舰的设计和装配工作。
记者了解到去年征集到的海外华人华侨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证件和书信资料,这些资料的背后有的是令人心酸的真实经历。
在一个展柜里,有一位叫关校元的华侨捐献的飞古巴机票,一张入境打预防针证明,同时还有一张航空公司的卡片。这位关校元华侨祖籍广东新会,今年有80多岁,上世纪50年代到古巴谋生。起飞前,他向航空公司要了一张卡片,留着航空公司的地址与电话。
文物征集人员陈健洪告诉记者,关校元捐出的机票、预防证明和卡片叠得整整齐齐,这位老华侨在时刻准备着回家。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他一直没有回来。
记者还看到,在关校元捐出的物品中还有一个藤包里,里面有一套折叠得工工整整的中山装,这是他当年到古巴所穿的衣服,衣服底下还有一盒驱风油,那是他当时担心晕机而特意买的药品。
上一篇:任安利的遗骸回国
下一篇: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将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