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养老产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发布:2016-08-11 17:07
来源: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在这看到很多的新老朋友,尤其回到北京太阳城觉得很亲切,因为我曾经在这里面工作过,今天用这么暂短的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养老产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的开发商包括今后的运营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谈四个问题:第一养老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是目前我国人才现状;三是国外关于人才培养经验的借鉴;四是我个人对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的看法。
一、养老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知道养老这个产业中间有一些经营性的实体,社区、医院、老年公寓等等,这些实体依托的是上游是什么?是研发,下游是产业链对接,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研发人员,因为中国没有现成的经营管理模式,我们需要这些实体的经营人员,我们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实际上在这个结构当中,我们大家看到现在开发商重点做的是中段,我们重点讨论拿地建设,将来跟医院对接,我个人认为大家更应该关注上游,就是研发模式的问题,还有下游市场启动,我们发现很多项目是“卧城”,为什么?因为对市场对接的不好。
这三种人才在中国目前大家知道是非常缺乏的,研发人员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重点解决的是模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中段的经营人员重点要解决运营模式。营销人员要解决的是市场启动机制,你靠什么去拉动市场。
这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由服务决定的,一对老年人入住到这样的机构,到底需要多少人为他服务,想至少需要20几个,需要有厨师、保安、保洁、行政、财务、社工、护工、理疗、健康管理、理财、心理、律师等等,一对老人这么多的服务需求,怎么样来满足?怎么解决配套人才问题?我们把人才需求按四个模块来分:第一是核心专业人才,就是医疗护理康复;二是非核心专业服务,也是专业服务,但是相对会差一点,比如律师、理财和心理,其实心理应该放在专业服务里面的,只是我们现在从机构角度讲,你没有办法聘请一个全职的心理咨询师而已。这样的一个结构我们的机构到底怎么样来配置?其实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在这样一个人才结构当中,我们重点配置的是最下面和最上面的,最上面外围的大圈是人力成本构成当中最重要的一块,而最下面是我们人力成本当中成本最高的一块,但是比例最小。中间这两块基本是我们的增值服务,是老年人自己花钱买的服务。
养老人才需求是养老模式所决定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需要的人才不一样,从居家养老的角度来讲,更多的需要三块:全科医生、专职管家、官职社工,参与家庭日间照料和社区活动。从机构养老来讲,主要需要的是一线主管经理、院长、核心管理层和最高决策层,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我们先说学历教育,在教育部高职学科目录当中只有一个专业,叫老年服务与管理,这个专业1999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办该专业,先后有20余所学校开办了同类专家,10年中培养2000人左右,其他的养老教育在中国还基本是空白。
我们目前在一线就业的人,大家知道只有4050受教育低的中年女性。我们人保部开始做养老护理员的执证上岗,就是这样的人还非常非常缺。所以老人还要教我们的员工怎么样上网、怎么样读书。
养老产业人才的核心问题,一是一线人员不被认可,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前景。我们在一个机构当中,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老人是皇帝,我们的员工是乞丐,这是老人痴的饭,老人吃剩的饭汇在一起是我们员工吃的饭。这是老人的床,这是我们员工的宿舍,所以我们如何鼓励年轻人走进我们的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还有我们的体系建设是一片空白,我们国家有护理、营养、心理、康复,但是如果前面冠上老年就会一片空白,后面的硕士、博士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国家一共有110所有护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中有73所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占54%左右。大家知道总学时30学科,理论课26学时,实践课4学时,这样的体系怎么能培养出实用的人才呢?这个体系是有严重问题的。
还有一个人才问题在于政府,政府有多少个部门跟我们养老人才的培训有关?大家可以知道,民政部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教育部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卫生部也有、人保部也有、发改委也有,老龄委我还没看见,所有的部都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所有的部都在发自己的证,这个产业变成了各个部都在管,但事实上都不在管的状态。所以在人才问题上形成非常大的政府职能当中的空缺。
国外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一块是学历教育体系,一块是非学历教育体系。无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还有转行进来的,还有跨行兼职的,中间是最核心的,就是你必须要具有职业体系,无论你是哪个途径、哪路人马进来的,所有的人都需要有从业资格证,所有的人在从业之后都需要继续教育,所有的人在违背职业规定之后都要被解除职业资格。所以各个角度进来的人最后要进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当中,这是人才培养一个核心问题。比如说我们大家知道护士是干什么的?我们对护士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养老产业提出了介护,介护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有很多的说法,至少我们知道介护是对医生、护士的一个有利的帮助,一个介护需要什么样的职能、技能、知识、做什么样的工作?这是有行业规定的,因为这个角色是介于医院和家政照顾之间的角色,但是首先是有国家资质的、是一个专业人才。所以现在人保部发证漫天培训,大家各地都建学院,我们这个角色到底是哪一块,我们指的可能是介护式这一块,但是我们在职业的划分上,这个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和护士到底有多大区别?根据澳大利亚一项调查,说一个护士每天的工作当中,就是养老护士,大概有20—40%的工作是非护理专业的,我们通过培养这样养老护理或者介护式专业和真正的护士专业进行配合的话,对老人的照料工作才能完成。所以我们现在对这个职业概念和职级划分非常不清楚,卫生部不知道哪些是卫生部管的,民政部也不能确切划分。
所以对于资格体系来讲,从最底层的养老护理助理一直到最后的养老护师,你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职级,除了护理资格以外,在长照资格体系、社工资格体系、管理资格体系、康复资格体系等等需要一系列的资格体系,才能把对老人全方位照料的体系建设起来。
国外做得非常好,比如日本,首先在87年立法对社会福利职称制度给予法律保护,其中有一个叫《社会福利士法》和《介护士福利士法》。他们的培训都是正规的培训,要跟你的职业资格挂钩,比如一般科目和专业科目,一共1800学时,其中有800学时一定是实训的,这样经过两年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一线进行实际的管理和操盘。他对从业人员重要的考核标准,日本是三方面:手、头脑和心。所以对一个职业职级的判断是需要综合考虑的。
澳大利亚也是这样要从事养老,首先警察局要给你无犯罪记录的证明才可以从事,一定要有从业资格。澳大利亚把养老护理和养老护士分为三级,最低级是养老护理助手,可以从事注射、伤口处理等专业护理培训。这个培训是8周,拿到的是二级证书。第二等级是养老登记护士,拿到的是养老护理的四级证书。最高一级是养老注册护士,需要三年本科获得护理学士学位,毕业工作两年才允许继续考硕士或者博士。所以澳大利亚对养老护理的整个体系建设是非常全面的,澳洲现在大概有20几万的养老护士在一线从事这样的工作。从业之后也会把继续教育作为常态化对他的知识和技术更新提出具体要求。所以在这样一个结构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综合素质非常好的,澳大利亚的从业标准是KAQ:知识、能力和素质。我们中国就是考完了给你一个证,这是有问题的。
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培养到底应该怎么办?首先从国家层面,需要有养老产业的人才战略,我们说“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们到底有多少院长和管理者?我们有多少借助、借护、社工、志愿者的队伍?这个是从国家层面需要做这样的规划。这个规划之后怎么样去培养?就涉及到部委分工,民政部负责什么、教育部负责什么、卫生部负责什么、人保部负责什么、大家说清楚。社会力量怎么参与,我的办学门槛、准入机制,是不是我找几个老师、圈一个地,找一个宾馆,拿三本教材就开始做培训,我们现在很多培训就是这样做的,我们的产业是不是应该这样?包括和公办的机构如何竞争?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要解决的人才问题。
那么,未来我们养老产业这个从业人员,我们认为大概有50%应该达到有学历教育,就是正规三年、四年读出来的,有40%是在职培训出来的,有50%高学历做研发。各部委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明年三月份召开中国首届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把各自的培训体系、承担的职责划分清楚。教育部负责学历教育体系,民政部负责在职培训体系,人保部负责职业资格认证,卫生部负责医疗护理康复划分。否则一个老人插上管,这个管儿处理不好,家属起诉的时候应该起诉医生还是起诉机构,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只有各个部委统一思想,把利益划分清楚,蛋糕划分清楚,才会达成我们这个人才培养的共识。否则我们现在就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文凭满天飞,证照不值钱,2000块钱或者3000块钱,这样的证你要不要?你要我就可以拿来一批,所以中国的证照实在有问题,不值钱。
从社会力量来讲,无论是大学还是培训机构都要解决门槛的问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准确性、内容的实用性、师资力量的专业性,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是不可以办学的,应该包括场地、经费、师资、教材、实训、考核、证书等等。实习的比例应该占到50%以上,你讲理论讲得在多,也没有在现场教他一二三更实际,所以我们觉得实训特别重要,不是找一个学校、拿三本书就可以开始,这样解决不了问题。
前面讲的是国家战略层面,怎么样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机制的问题、立法的问题,从企业来讲,我开了一个盘,这个盘需要400个工作人员,其中护理人员需要一半,你应该怎么做?其实企业如果真做养老,你必须有人才战略,如果你是假做养老,你不需要有人才战略。企业的人才战略首先就是人才的定位,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不同层级的结构图,以及你如何找到这样的人;第二个是用人的解决方案,怎么样培养、怎么样培训,怎么样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怎么样对他的绩效进行监管;第三个是留人的方案,留住什么样的人,你的手段、方法和途径,如何形成养老产业人才的培养、储备的可持续性,这是真做养老要解决的问题。
从机构养老结构来讲,我们认为基本是一个院长、两个后勤,三个助理,四个部门划分,五个组,这样的配置我们认为是一个标配,之后再根据你的需要去划分,你的院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他必须会做运营测算,如果他不会做,这个机构不断的赔钱,我相信他首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院长,他知道规避风险,懂得怎么样来做团队的组建,这是做院长最核心的技能。关于运营测算我们经常讲,一个院长把这张图解决掉,基本可以打60分,到底多少人、服务总量是多少、人员需求是什么?人员结构是什么?资源配备怎么样、运营成本要多少、盈亏测算是什么?、盈利模式是什么、收费模式是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怎么做,这是院长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院长是基本合格了。
从员工来讲,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养老产业?有爱心、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从事过服务行业等等。员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医护、颐养技能、管理基础、社会常识,都是不可缺少的。这四大板块的知识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达到?只有培训,可以有短期的、长期的、集中的、强化的,也可以有不定期的、封闭的,你的方式各种各样。我们现在在筹备一个班,在国内两个月,到台湾一个月,这边和郭总、邵总都在讨论合作方案,我们在中国可以解决的就解决,到另外一个环境实操的可以去看一看。
除了时间之外,我们可以做分层培训,院长、经理、营销、医护各种活动,上面集中做的是管理,下面集中做的是实操。从企业来讲,你也可以做这样的定制班,像酒店的团队培训一样,我招20人交给你,三个月之内把这20人给我培养成完整的团队,从院长、部门经理、到下面的医护、活动人员,这是完全可以做的,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培养出最合适的人才。从管理层面培训,我们不再讲宏观、中国的老龄化,你就讲你怎么运营,你的构架、各部门的关系、薪酬体系的构建、运营测算、到底什么时候可以赚钱?通过什么方式赚的,包括你的入住合同,我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否则我们会经常引起一些法律纠纷。老人认不认同这个合同,合同怎么做,还有收费、退费等等。
从技术层面,我们有更多的模块,客户的管理、餐饮等各种解决方案,一直到礼仪、心理疏导等等,所有的培训都需要模块化,所有的模块都需要50%的理论、50%的实践和技能的培训。
全员培训,当你要开业了,所有机构里的人包括财务、后期修理工、做饭的,都需要掌握紧急情况处理,一个老人摔倒了,你不能说我是财务的,等一下找护理部的人来解决,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任何一个人在机构当中都需要对突发情况的处理具备能力,一定要掌握技能。还有就是心理疏导,我们认为一个机构养老也好、社区养老也好,对老人来讲,心理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你需要对每一位入住的老人有心理评价系统,我们现在只是体检,体检反映不了老人的抑郁症,早期老年痴呆的症状,你做不了这些评价。还有就是疏导技能,对每一位入住老人,包括对员工要不断的做心理测评,你才能知道这个团队的问题在哪里,所以心理是全员必须知道的。我们现在总是强调老人从生理状态,从自理、过渡到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过程,其实老人在心理也有这样的过程,完全抑郁症属于心理完全不能自理,我们要把一个设施的无障碍过渡到入住老人的心理无障碍,这是我们养老机构品质的最高标准,如果一个机构的老人心里有障碍,员工心理有障碍,你的硬件设施再好,标准设施再完善,我们也不能认为你是好的机构。举个例子,有个领导到机构参观,事先安排好了三个老人,有一个老人前天晚上跟儿子通电话,就跟儿子吵架了,第二天领导参观的时候,老人看见市长来了,就说这个养老院有多不好,开始说中国的养老体系有多么坏,院长陪着领导一点办法都没有,非常的尴尬,你的好与坏是老人评价的,而老人评价是跟他的心理状态有关的,你做得再好,如果他不认同,他的幸福指数不高,你的成果也不被认可,所以心理无障碍是我们养老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
那么,心理问题如何解决?我们现在吉利大学有北师大的心理学博士、北师大的教育学博士等等,由这些专业人才做出一套完整养老机构心理测评和心理危机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团队的任务,我认为这是养老机构的最高境界,解决心理问题,而不单纯是护工做做思想工作,哄一哄,心理学有专业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所以我希望企业能够跟我们配合把这套系统放到养老机构中,对入住老人和员工进行心理测评。
怎么留住人?我们养老机构人来人走很正常,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常态,最关键的问题想留住人,一个是对待员工要像对待老人一样,我们说对待老人像对待家人一样,我们的员工你不关爱他,他也会走的,一定要给员工足够的尊重和工作的权利,一定要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建立归属感。我们经常说养老产业员工的梦想是什么?很多人回答说是钱,不就是钱吗?多给点工资,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他的职业梦想,都希望将来走到一个位置上去,这种职业愿景我们叫职业规划,需要给每个人做这样的职业规划,因为职业规划代表的是一种尊重,所以从事养老产业的人不但需要钱,同样需要尊重。
投资养老投资什么?首先应该投资的就是你的人才,如果没有人才,你是没有办法做养老的。人才的投资比例有多大?我给大家形容一下,我们中国养老机构对养老人才的重视程度,如果我这个盘2亿,硬件投了2千万,我会花公共关系2百万搞定政府,最后人才培养20万或者再掉一个0,这就是我们中国养老机构对人才问题的所谓重视程度,你跟他谈一个项目2万、20万,他都会说能不能再便宜一点,可是跟政府的关系他会花几百万,硬件会投入两千万,这样的一个怪圈我真的不理解这样的产业能不能得到发展,如果在国外也是这样的项目,两个亿,硬件也是两千万,公共关系不会拿出很大的一块去打点,至少会拿出1%做人才培养。所以无论是开发商做还是任何人做,都要认识到人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学校承担这样的任务?我相信北大、清华没有兴趣做养老,只有那些对市场有认知的人对养老才会有认知。像吉利大学的创办人李书福所倡导的“走进学校是为了更好的走向社会”的那样,这也是我回到吉利大学的重要原因。
我们从今年开始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老年产业运营管理专业,四年,第一个班就是和河南宛溪制药企业对接的。你可以看到这些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他们的学习成绩、职业技能、实践能力是企业最后是否要他的重要标志,企业、学习、大学三方协议共同签署,毕业以后回到企业工作十年以后允许你再流动,如果你不承诺,你要有双倍甚至多倍的经济惩罚。所以做校企对接,有目标、有目的的去培养人,把企业文化在最开始融进去,对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吉利大学开了这样的先河,我们的目标是三年以后每年会有500个这样的学生不断的输送到市场,就是经过四年学习的学生,我们的人才紧缺就会缓解很多。所以,中国的养老产业要解决就是两大块,第一就是学历教育,是一个青苗的、全方位的培养,还有短平快的培训班。
另外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需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包括立法、政策、部委合作、社会参与、企业投入,才会有人才的储备、产业的发展,最后从这样的合作当中,真正能受益的不是你我,而是千千万万的老人。
中国缺一所大学,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最近也跟几个企业家在讨论,跟教育部在沟通,叫中国福祉大学,我们缺这样一所大学,这个大学里面需要有社会福利系、常照系、养老食品系、运营管理系,从大专、本科、硕士等专业,这是我们做中国养老产业非常需要的,之后会通过网络教育在属地能够接收到这样学历和学位的教育,我觉得这种局面会对我们中国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愿景。
最终养老产业发展靠的是人,没有人这个产业是没有办法进行的,所以缺人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全球养老产业人才紧缺,全球都在抢养老人才,得人才则产业兴,失人才则产业亡,希望我们在座各位同仁一起努力,为中国养老产业的人才培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上一篇:中国的养老业
下一篇:智慧养老产业仍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