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流行音乐影响的社会生活

发布:2016-08-12 16:22

来源:

 我国流行乐坛的兴起从1986年北京工人体育场百名歌星演唱会算起,至今已历经风雨20年。在这20年间,中国流行音乐从崛起到发展壮大,在我们身边流行,无法磨灭。

 

    回首20年,在我们的记忆中,中国流行音乐有哪些人和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岁月中如年轮铭刻?回首20年,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轨迹该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思考?回首20年,该用怎样的视角去看待中国流行音乐现在发展面临的难题和困惑?

 

    2006年,中国流行音乐兴起20年。

 

    从1986年北京工人体育场里伴随着《让世界充满爱》和崔健的《一无所有》而爆发出的第一次震撼、跟随、痴迷开始,流行音乐在自身流行的同时,便开始深刻地影响它如风吹过的每一个角落。

 

    20年,流行音乐从兴起、繁荣到多元化发展,所带来的时尚、文化、思想、色彩,直接改变了我们身边的社会生态,其影响如水般无处不在。

 

  个性解放

 

    还记得崔健一个卷起、一个放下的裤腿吗?还记得歌星们穿着的“文化衫”吗?还记得或抱着或挎着的满街吉他吗?还记得震天吼的“西北风”、缠绵的“校园民谣”吗?

 

    20年来的流行音乐,蕴涵着丰富的独立思考、自我塑造和个人体验,它以它略带夸张的外在形式激荡起每个人创造不同人生的思想解放。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存在状态和个性飞扬,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浓厚的单一、集体无意识中,最初的改变有谁能说不是由于在接受不同的流行音乐、个性鲜明的流行歌手的过程中而萌生、自醒的?

 

    流行音乐,无论是《一无所有》、《信天游》,还是《思念》、《同桌的你》,又或者《好汉歌》、《懂你》、《老鼠爱大米》、《吉祥三宝》,给我们最大的影响是接受个性、欣赏个性直至释放个性。

 

  追星族

 

    “追星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兴起后对我们这个社会最直观的改变。

 

    1986年后,吮着流行音乐的乳汁长大的一代人,开始出现因为爱听某支歌曲而逐渐痴迷唱歌的人的倾向,他们从原始的买招贴画、收集盒带开始,启动了对歌星的崇拜和狂热追捧,索要签名、现场追随,没多久就出现了跟随崔健全国巡演场场不落的第一代“追星族”。

 

    对于现在的人们,“追星”现象已司空见惯,“追星族”也早已成为字典中的成熟概念,而且,中国流行音乐还悄悄地孕育了中国文化市场上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因为“追星”,当年的那批青少年歌迷以疯狂地购买歌星盒带、买票看演唱会以及收集相关纪念品的举动,撬动了流行文化消费的大门,中国文化“市场”观念的萌芽和启动,也就随着越来越多“追星族”的涌现而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

 

    从卡拉OK、恋歌房到K歌

 

    1986年流行音乐兴起后,大街上哼歌的人多了起来,而不久后一种来自日本的娱乐设备因为中国流行音乐氛围的浓烈而迅速火了起来。

 

    卡拉OK,这种可以让你像歌星一样拿着话筒伴着音乐唱歌的形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成为流行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数流行歌曲通过一盘盘录像带进入许多中国人呼吸的毛孔。

 

    1990年前后,从香港引进、在广东最先兴起的“恋歌房”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大量出现,这种商业化卡拉OK娱乐设施,极大地推动了普通中国人对流行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流行音乐也第一次从被动欣赏发展到了民间的广泛参与,当年《纤夫的爱》的流行可以说沾了这很大的光。

 

    随着流行音乐本身越来越精致,民间的唱歌热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消费习惯后,以“钱柜”“麦乐迪”为代表的现代化娱乐企业以时尚、专业、仿真、多功能的形象一举收编了卡拉OK市场,一大批新生代的年轻人几乎是握着麦克风长大的,“K歌”是他们生活重要的一环,他们取代了当年只听不唱的老一辈,凭借从小熏染的对流行的敏感和认知,成为流行音乐听众的中坚力量。

 

    城市音乐电台诞生

 

    1993年,北京音乐台随着中国流行音乐第一轮强劲节拍的尾声诞生,从此“调频94.5兆赫”(后来调整为97.4)作为流行音乐伴生的新兴事物,打破了北京人的收听习惯,收听音乐台成为一种时尚。

 

    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各大城市已经拥有城市专业音乐电台超过100家,这些音乐电台在渲染流行、支持原创乃至制造流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和KTV一样,城市音乐电台因流行音乐的发展而兴起,其背后最大的推动力是在流行音乐氛围中长大的听众。

 

    1986年,流行音乐刚刚兴起时,它所能依靠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电视台和体育场馆,传播手段有限。20年后,流行音乐不仅仅在电视台有一席之地,而且借助音乐专业电台、KTV、互联网甚至手机彩铃,已经真正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娱乐文化兴起

 

    20年前,我们还将流行音乐当作难得的精神盛宴,而20年后,流行音乐正在融入到日常的普遍娱乐文化之中。

 

    10年前,歌星毛阿敏偷税事件第一次在全国媒体上形成一个热潮,许多一般只刊登严肃新闻的报纸、刊物因为刊登了有关新闻而脱销,此后,已经迈上市场化之路的内地媒体开始将跟踪流行乐坛上的奇闻怪事作为吸引读者的杀手锏,娱乐文化因为流行音乐关注点的转移而日渐兴旺。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于每天浸染在流行的娱乐化的氛围中,习惯于听说流行音乐业界发生的绯闻、丑闻,流行音乐本身有时反而退居其次。

 

  造星潮、明星梦

 

    20年前,流行音乐以整体加主角的形象亮相在人们面前,但是无论崔健、郭峰,还是李娜、韦唯、杭天琪,都不是一夜成名的明星,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的锤炼和坎坷而步入流行音乐明星的行列。

 

    而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天数来计算“星”起“星”落,日渐商业的操作和浮躁的流行乐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造星潮”:从一般的包装到“恶”炒的“超女”,流行音乐正在成为一个充满幻想、理想、成就还有骗局的产业,一群群青少年凭着幻想和勇气,纷纷企图挤进流行音乐的腹地,2004年以来的“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星光大道”等节目已经或多或少掩盖了音乐本来的旋律。

 

    靠制造“星”来吸引眼球似乎已经成为20年后流行音乐的必然归宿,而中国流行音乐20年发展已经形成的庞大产业和消费群,背后蕴涵的巨大商业利益和一夜成名的诱惑,让许多原本单纯喜欢音乐的青少年做起了明星梦。

 

    中国音像协会秘书长王炬把当前的中国流行音乐归纳为三种力量:原创、网络歌曲和“超级女声”。从现在来看,后两种力量还将在今后若干年内以汹涌之势压制原创,成为中国流行音乐20年后的主流。


相关推荐

上一篇:【传道解惑】中国古代哲人如何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下一篇:大国崛起从文明崛起开始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