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复兴之路
发布:2016-09-20 17:02
来源: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的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是“五位一体”的完美呈现。“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环境美,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神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一、“美丽中国”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思想
纵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是其核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一方面,人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其次,人要靠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而且,不仅人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人的精神生活也离不开自然界。大自然不仅提供了人生活的家园, 而且还构筑了人精神的寓所; 大自然不仅哺育了人的生命, 而且还陶冶了人的心灵。另一方面,自从人类出现以后,自然界就深深打上了人的烙印。在马克思看来,人产生了以后,自在自然就被人化了,再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打上了人的“烙印”,变成了人化自然。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
近代形而上学的物化自然观没有考虑从社会历史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不到人—自然—社会的有机整体系统,在这种自然观主导下的传统发展观将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再多也不够,芸芸众生的“现实和理想在财富的追求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就是拼命挣钱,即时消费”,导致对自然的过度侵袭和破坏,严重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割裂了人—自然—社会的整体价值,忽视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导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唯经济主义的抽象发展观。以此发展观为引导,其直接后果不仅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为表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而且造成人与人关系的极度紧张和对立,其最终结果将是发展的停滞。当我们为经济的增长、物质的丰饶而沾沾自喜、欢呼雀跃时却忘记了我们是在以生命做赌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着突出的社会历史意蕴,强调社会与人和自然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人—自然—社会统一的自然观,始终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自然,在自然观上有着明确的社会历史感。在此意义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以及单个人都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和自然生态活动密切相关乃至一脉相承的,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那种只看到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利用而忽视人对自然界的依存保护关系的观点,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忽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整体性,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而至环境保护而不顾,那么人类社会将无法生存发展下去。
二、“美丽中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
建设“美丽中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是在解决了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后,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全面发展的问题,是深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美丽中国”的建设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中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
1、社会是个有机整体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消极无为对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事无补,还是要通过人类积极地实践活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对“美丽中国”的解读就充分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十八大报告中还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专家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意味着不是一时的救弊之举,而是着眼长远的战略安排。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
作为公众的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公众是生态环境的最大利益相关人,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只要有合适的渠道,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中国公众目前的环保参与程度还很低,原因不是公众环保意识淡薄,而是缺乏参与渠道,随着政府逐步推行政务公开与阳光行政等形式,公众参与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更何况,按照宪法,参与公共事务是公民的权利,政府有义务去保障公众的这项权利。良性的公众参与不仅能补充政府力量的不足,还能大大提高公众对政府政策的认同度,更能提升国民的公共道德素质。政府应当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广泛征求人民意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同时也有利于群众了解政府决策并对其进行监督,使群众感到平等、公正、透明,这样才能真正树立“阳光政府”的形象。政府还要抓好平台建设。网站、电话、政府服务中心等相关设施是塑造阳光政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完善公民监督机制要求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又要畅通宣传渠道。
“美丽中国”的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趋完善,必将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中国”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从“四位一体”转变成“五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同时,这反映了今日之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上都内在地要求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要进入更高的阶段,即生态文明。这不仅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合乎逻辑的延伸,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有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持续。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推动中国走在时代前列,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先进发展理念,是对挑战自然、索取自然、破坏自然的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然而,当前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仍在受到严重挑战,我国的发展方式还未从根本上转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正是对这个问题开出的良方。
“美丽中国”这一富有诗意的目标,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魅丽和感召力,一定会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光明!
下一篇: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中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