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2016-08-27 09:41

来源:

 内容摘要:本文从认识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发展过程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盲点,进而指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高国际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企业文化   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也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单一样式,而是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尤其是跨企业间的协作、联盟,促成了企业集团的大规模产生,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半径变大,管理难度增加。尤其是近几年,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家们对于企业文化愈发关注。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21世纪,企业文化的建设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我国企业所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竞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丹妙药。作为中国企业,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运营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必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果一味照搬国外理论而不加以消化吸收,那么这样的文化运用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因此,作为中国企业,只有真正的了解企业文化,准确地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合理运用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特雷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总结出企业文化五大组成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模范;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Schein则认为企业文化分为人工制品和创造、外显价值和基本假定三个层次,并强调组织文化的本质就是组织的基本假定。从整体来看,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指导企业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

  企业文化一词的出现,拉开了管理理论新篇章。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们也加入到研究企业文化的行列中,使得企业文化及其相关理论得到了及时补充和快速发展。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人本化”—“学习型”—“创新式”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因为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应该提倡人本管理的思想,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人本化”企业文化的兴起使企业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的问世,“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被更多的学者所推崇。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因此企业要营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这将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更适合人性的文化模式。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更新不断加快,企业的生命力早已不是其生产力或反应力,而是其创新能力。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出现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思想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创新式”的企业文化应运而生。相比于“人本化”和“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创新式”的文化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它接受风险、容忍冲突、注重结果、强调开放,使企业文化能更加顺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竞合”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新阶段,但笔者认为“竞合”其实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是在早期人们往往重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问题而忽略了合作的存在和重要性,但这并不表示企业间没有合作。因此,“竞合”的提出是人们对竞争与合作的辩证新认识,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盲点

        

  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承载“企业之道”、“企业精神”,这就是所谓企业文化“价值观”。 企业由于盲目的照搬使得文化价值体系混乱,从而导致企业要么没有价值观,要么将所有的价值观放到了一起,没有突出其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企业哲学系统的若干元素缺失,即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二)文化“个性”的缺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根基的薄弱势必会带来中国的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一是搞形式主义、表面主义,认同问题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根据领导意图,人为设计、策划的。如企业进行统一着装、张贴标语口号的要求;提炼一些高深的企业理念、信条等。二是缺少创新意识。各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千篇一律,用以表达企业精神的词语照抄照搬、大同小异,不能真正反映本企业的管理特色。忽略了企业文化是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

        

    (三)企业文化政治化

  在中国,外部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企业文化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是规范和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工作行为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它涉及企业风格、体制和形象等方面的管理实务;而思想政治主要是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他们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但却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不可相提并论。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文化愈发重要

  随着企业内部人员的不断更替,未来企业的员工配置将是以“80后”为主的人员结构。“80后”员工与前人相比,彰显出极强的自我意识以及不安现状、浮躁虚荣等特点,同时还缺乏团队协作和实干精神。他们这种独特的个性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80后”自身存在很多缺点,但是他们同时拥有追求快乐、思维活跃、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

  什么东西能对“80后”进行正确引导,就是企业文化。首先要让“80后”从内心深处认同和理解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而言,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执行将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

  (二)“领导者”文化还将盛行

  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性。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和企业文化,而这往往是由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性格特征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等决定的。西方学者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与简•穆顿(Jane S. Mouton)在《新管理风格》中就提到:“现实中企业领导人的风格对企业的经营风格具有决定作用”。这就是在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领导者”文化现象。

  在中国,由于其独有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人们往往将领导者的重要性看得很高,认为领导者指引组织方向,决策组织战略,执行战略决策,主导企业文化,其个人魅力直接决定企业的氛围。总而言之,领导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此观点显然偏激,过分依赖领导者的作用,忽略企业自身发展以及能力的建设,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但这对于有着“领导者为大”思想的中国企业来说有其存在的意义,例如海尔的成功常常被定义为企业文化的成功,而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张瑞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种观点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将经历一段“领导者”文化为先的时期。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跨文化广告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下一篇: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