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五经

发布:2016-09-21 18:35

来源:

摩西五经是基督教跟犹太教最重要的经典。五经中记载了上帝创造跟救赎的作为,五经里面有非常丰富且重要的神学主题,五经中的律法到今天还被很多以色列人所遵从,所显示的属灵原则,也是基督徒一直尊奉的。

摩西五经中讲到了五个重要的内容:万物的起源(创造与恢复)、先祖的故事(拣选与顺服)、救赎的历史(解救与事奉)、律法的启示(如今不按字句遵守,却按传达的精神遵守)、末世的预言(关于耶稣基督的预言)。

摩西五经中还有五个重要的神学主题:创造、立约、得地、敬拜、律法。圣经讲上帝的创造,重点不是在上帝创造的过程,重点在这位创造天地的主,也管理这个世界。关于立约,五经中有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和西乃之约。得地,上帝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后裔要得着应许之地。敬拜,以色列人得到上帝的拯救,出离了埃及,在西乃山敬拜上帝,更建造会幕,成为敬拜事奉的中心。律法,敬拜神需要按着律法的真义来敬拜。

“摩西十诫”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了下来,影响深远。它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础,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观。“摩西十诫”在《圣经》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出埃及记》(Exodus),另一次是在《申命记》(Deuteronomy)。两次语句有差异,但是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圣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十诫”,具体十条诫文是后人总结归类的,因此,各个教派的“十诫”条文都不完全一样,但其内容没有争议。

第一条诫命: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诫命: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诫命: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诫命: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诫命:不可杀人。

第七条诫命:不可奸淫。

第八条诫命:不可偷盗。

第九条诫命: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诫命: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在新约中,耶稣亲自将其总结归纳概括为“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因此作为基督教的基本伦理,按圣经所述可归纳为“爱神与爱人”。

1.创世记是起源之书,非常重要,我们读到创世记时会悟到,为什么它叫起源之书。因为它是起源,所以这也受到撒但的攻击,因为撒但绝对不会喜欢人探讨,或者是了解到原来整个的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从神来的。撒但也绝对不会喜欢人知道,原来神造人,人跟神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要彰显神的荣耀,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创世记是常常在很多的讨论里受到撒但的攻击。撒但的攻击这一卷书的时候,还有利用现代的科学思想、科学主义来挑起人对这卷书的怀疑,因此在创世记里面我们都会讨论到这些问题。人对于创世记的不能接受性,是因为当今科学的一种分析现象,以致人没有办法能够完全的以信心接受这卷书的内容。

2.出埃及记是救赎之书,它是从历史当中去剖释救恩的原因、过程、意义、目的,剖释神怎样去拯救犹太人,神怎样把这群百姓从奴隶之家拯救出来,它剖释了救恩原因,救恩的过程,救恩的意义,救恩的目的。所以这卷书从历史角度来跟我们今天的信仰,救恩的经历,做一个对照是非常有意义的。 

3.利未记是圣洁之书,因它是论到神的子民(蒙救赎的子民),应有分别为圣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社团的,无论是伦理的,无论是个人的,无论是宗教的都从这个圣洁的角度切入,让我们了解,一个蒙恩的人,一个经过救赎经历的人,他要过一个怎么样讨神喜悦的圣洁生活。 

4.民数记是漂流之书,漂流是因为以色列人离开之后,在整个旷野路程漂流的历史。这段漂流史其实实际是反映出我们基督徒人性的软弱。有时候我们觉得信了主,或是我们蒙恩得救,我们就一定得胜,一定刚强,一定圣洁。可是整个漂流之书就让我们看到,原来得救的人,在我们基督徒的生命里面,有他人性的软弱显露出来。所以这个漂流之书其实是我们基督徒信仰历程的一个写照。不过在这个漂流之书里面,你也看到神的恩典非常多。

5.申命记是前瞻之书,申命记的历史背景是摩西带领百姓到摩押地要进入迦南地,在进入迦南地这个历史时刻里面,前瞻他们进去之后整个的生活形态。当然,这个生活形态应该跟他们的救恩,他们所得到的救赎相称的生活(百姓在进入迦南的前夕,摩西重述神与百姓所立的约,劝勉他们前瞻在迦南地应有的讨神喜悦的生活形态。)

以下重点从6个方面对比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

(一)人性论 

佛教并没有专文讨论人性的问题,但「佛性」论,却是佛教理论的中心议题。佛教以为,一切众生(人属于众生之一)佛性本具,而佛性是清净无染、光明无垢。虽然无始之初,佛性为无明客尘所覆,而起惑造业,但这无损于本性之圆善,人内具的本性仍是全善光明的,且其自主能力并不会因无明的缘故,而折损、缺陷或死亡。意思是说,人性不只是纯善的,且有去恶还善的自救能力。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圣经主张,人自犯罪以来,不但失去了神的光照,人性更已堕落而死亡,以致无法自拔。虽然人是按着神的形像造的,人性原是善的,但在犯罪之后,人性不只外被罪所束缚,其本身已失去其本质及能力,所以人性既不再是善的,且也无力为善,还自己本来面目了。 两相比较之下,佛教属性善论,基督教属性恶论;姑不论两教对善之意含(宗教意含)不尽相同,就其能否具自救之能力,当可判定其善恶之区分,更依此而分出自力宗教与他力宗教之区别。 

(二)信仰观

佛教因性善论的主张,而以为人虽然被无明遮蔽、牵引,而流转于虚妄幻灭的不觉之中,迷失在污浊不实的大千世界里面,但因本性清明,佛性本具,佛性本身具有去幻呈真,破迷除妄的觉知能力,因此在悟与修的不断进程中,可以靠着内在力量使自己超脱蔽障。虽然佛教徒也礼佛拜菩萨,但佛、菩萨的护持只是助缘,人解脱之所以可能,乃因内具自我救拔的佛性,因此,佛教是一个自力宗教,主张人不需要外力的救赎。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人在犯罪之后,因着罪的隔绝,离开了神的面,在世界过着没有盼望的生活,加上人性堕落,完全失去自救能力。但神爱世人,亲自道成肉身,铺陈永生之路,使人可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借着宝血洗礼,洗去罪污,恢复本性,得以和神和好。这一切皆因着神的恩典,借着人信心接受而得到,并不是靠自我的内在本性或外在修行所得到。所以,基督教主张,人须要靠着外在救赎的力量,脱离人生困境。 

(三)神观 

佛教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宗教,人既能靠己解脱成佛,所以根本不需要一位超越的神来救助,而所有的佛菩萨也不是神,佛与众生(人)本质是一样的,迷则是众生,悟则是佛,所谓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教里虽然也谈神,但意义和指涉与基督教定义的神完全不同,佛教中的神,是凡界中的众生,本身受因果业报所左右,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既未了脱生死,更无赏善罚恶的权力,也不受人敬拜。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圣经中明白告知神存在,且神是独一无二的,除祂以外,别无真神。神是超越的、无限的全知、全善、全能者;不处时空范畴之内,在生死两端之外;是存在的根源、价值的依归、善恶的标准;是创造的主、生命的父、人类的救主。神与人之间,是无限者与有限者、创造主与被造者、父亲与儿子、救主与罪人等多重的关系。 

(四)宇宙观 

佛教以为宇宙万物乃因自业、共业(注7)所造业力(注7)的结果,而所有万物皆从缘起,互为因果,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并没有固定不变恒常存在的实体(Substance);因缘聚合,物体或现象即现,因缘分散,物体或现象便不在,所以一切都无自性,乃是不真、幻有的,即所谓的假有、空。  宇宙万象如此,众生如此,人也如此,佛教以为人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今日因缘聚,人身变现且活着,他日因缘灭,人即不复存在,所以根本无一恒常实存的内在实体,因此,佛教否定人(及所有众生)有永恒不灭的灵魂存在。 

「起初神创造天。」(创一1)宇宙万物乃是神借着他的权能,用道造作一切,并创造生命于一切活物之上,因此一切物质与活物皆实在而非虚有,宇宙的运行,万物的生灭,有神的大能托住、管理,更有神慈爱的看顾、带领。「神用地上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二7)人为神所造,繁衍而实存,祂更赏赐灵魂住在人身之内,人死亡之后,灵魂依然存在,并不会随肉体而朽坏。 

(五)生命观

佛教主张人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由于无始之初无明的起念造业,而有业果报应,累世以来的业因,加上现世的业行,成为今世的业果;现今的某些业行,加上过去世的业因,而成为未来世的业因;如此因果循环,无终无息,人(众生)即在三世业报里,于六道中轮回受苦。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人的生命为神所赐,只有一世的生命,既无前生,也无来世,生命之始,神给予灵魂及肉体,从此在世生活,离世之后,肉体归土,灵魂安息,等候末日的审判。 

(六)归宿观

佛教认为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乃是受苦之境,尚未解脱,因此必须靠内因外缘,不断还灭(不断超越,层层上升),乃至消除无明,跳出六道轮回,免受流转之苦,而能「觉」「悟」解脱,进入涅盘,达到最高境界,以至成佛。

「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人这一生的信仰与行为,决定他以后的归宿,离世之后,灵魂在乐园或在阴间等候末日的审判,到了世界的终了,主再临,人靠着神的大能从死里复活。蒙主救赎,守诫行道之人,进入天堂,得享永生;不信行恶之人,下到地狱,接受永刑。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薄伽梵歌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