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筑梦,用儒商精神书写传奇 ——访山东兆光集团董事长王兆连
发布:2016-09-21 17:36
来源:
黛瓦白墙、亭舫廊榭、绿树成荫,董子文化街绝对是可以吸引人驻足观赏的一道风景,是集300家商户于一身,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和爱好传统文化百姓交流的大舞台。说起董子文化街今天的发展,兆光集团董事长王兆连功不可没。街区内门面整齐划一,大气的徽派建筑风格与优雅的园林设计让人流连忘返。作为一家民营房地产企业,16年间,兆光集团不仅获得了多个“国字号”荣誉,树立了房地产行业的耀眼品牌,更打造出了远近闻名、孺妇皆知的中国德州董子文化街,兆光集团是如何做到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拜访了王兆连董事长,在美丽的柳湖岛畔,伴着窗外的蝉鸣,听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创业与董子文化街的发展故事。十年磨一剑,从仕途跨入商海
在这里,在一个透过装修风格与家具陈设就能体会到主人厚重文化修养的大厅内,我们见到了王董。尽管头发花白,但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一番闲聊后,逐渐进入正题。由从政讲到创业,由集团发展讲到未来规划,他仿佛在向我们介绍令自己骄傲的孩子一般;从企业管理讲到做人道理,令人受益匪浅。在创业之前,王兆连在供销系统曾有过数十年的工作经历,其中任县级供销社一把手十年。这段时间对于王兆连影响深远,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大胆实践的十年,是感情最深的十年,是令他自豪,充实,并骄傲的十年。也正是这段政府工作的经历,让王兆连树立起了诚信、正直的价值观,也逐渐悟出了努力用好自己人生能力这一概念。王兆连认为自己今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党组织对于自己品德的教育,在集团运作的过程中,不管大事小事,在处理的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作为一个党员的原则。
1998年,王兆连审时度势,准备创业。在那个大家对“股份制企业”概念十分模糊的年代,王兆连多次开会,一遍遍讲述自己的创业理念,说服了身边人入股,接着进行董事会选举,所有流程一气呵成,迅速完成了从仕途到商海的跨越。
其实,探寻兆光集团的发展轨迹,会发现,在每个重大机遇来临时,决策层总能超前一步,牢牢把机遇把握在手里;求解兆光集团成功密码,会发现,领导层总能把“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整合在一起。这很大一部分都得益于兆光集团当家人——王兆连超前的意识。
2008年,在王兆连带领下的兆光集团毅然投身于当时没人看好的文化产业。2009年9月,董子文化街横空出世,今天已成为德州乃至全省名副其实的地标性建筑。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尺,王兆连和集团的领导班子用事实证明,超前半步,跨界转型,是正确之举,正是如此才能让今天的兆光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商人的社会担当
德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商品交易市场,从而面临文化产业“有市无场”的境地。说起董子文化街的建立初衷,王兆连表示:“那个时候,企业的房地产效益不错,面对整个德州市文化市场的缺失,我们想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立一个文化市场,把书画、地域文化产品、非遗项目、珠宝玉器、根雕奇石等商家集中起来,不仅是要建成一个市场,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个历史性的文化街区。”
建成之后的董子文化街迅速的火爆起来,其实,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是天经地义的事。面对火爆的市场,兆光集团完全可以一售了之,另谋发展。然而,令人敬佩的是,王兆连的思考点没有放到钱上,而是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个区域文化高地的打造、一处历史文化名胜的复原。
为了确保部分已售商铺必须经营文化产业,兆光集团严格把关,从不一味追求招商,而是卸下浮躁、扎扎实实地“涵养”文化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德州及周边的文化商户入驻。这几年,为了培育“人气”,王兆连付出了巨大的资金和心血,仅对商户和业主的让利和补助就高达3000多万元,每年免费开放的美术馆、文化艺术大讲堂和两个文化广场等所需费用高达数百万元。在董子文化街上,有一家名为“荆溪堂”的紫砂壶店铺,店主孙志军就曾表示,董子文化街让文化经营者找到了归宿感。这一切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天的董子文化街活起来了,最初不看好兆光集团决定以及董子文化街前景的人,也终于心服口服了。
建设文化市场不是一时的效益,而是长远的效益。建设董子文化街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些离开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担当是办不到的。
集团发展中不能丢却的文化惠民责任
谈话过程中,王兆连始终在强调两个词:责任与承诺。既然要做文化市场,就要坚持做好与文化有关的事情。“董子文化街建成后,整个集团的精力、财力、物力、人力都放在了这里,怎么承诺的怎么干,绝对不会改变。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将文化街做活做大。”如今,兆光集团依然源源不断的向董子文化街投入着资金,为整个街区造景提升,建设数千平的报告厅、小展厅、大展厅,还有数千平供百姓休闲活动的广场,逢年过节广场上都会举办热闹的灯会庙会,德州人民不仅能在此休闲娱乐,还能近距离的体验民俗文化……这一切可谓是兆光集团为社会呈现的一张满意答卷,让文化真正的惠及民众。
当前董子文化街提升配套、完善项目已提上日程,不久的将来,董子祠、董子读书台、董子书院将实现“三董合一”,形成南有“三孔”、北有“三董”的文化格局。另外董子书院也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非遗民俗文化街、书画艺术小镇项目建设及远景规划也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再过3至5年,以董子园为中心的35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集群将形成。谈起这些,王兆连笑称兆光集团主动承担了很多政府职能,但是只要百姓有需要,百姓高兴了自己也就高兴了。
这些,都是源于一个商人的历史责任心和果敢的社会担当,也让我们更切身地体会到这位有良知的企业家创建董子文化街的初衷和对董子“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千古圣训的虔敬和遵行。
诚信是一个企业发展永不过时的主题
建设董子文化街,发扬传承董子文化,王兆连在带领集团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人的身份,更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德州人的情怀所在。“少说多做,先做后说”这是王兆连的行事风格,这种低调做事的态度与儒家文化恰恰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当前集团所取得的成绩,王兆连表示,这一切并非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己作为集团的大家长,很多想法都已经过时,但有一个理念是王兆连从始至终坚持下来的,那就是“诚信”,“诚实做人,诚信做事”,这是永不过时的主题。
“诚信经营,诚实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无论是与企业之间、同事之间,还是朋友之间,都要靠“诚信”来经营。在董子文化街副总经理马爱民看来,董事长是一个儒商,不仅自己低调做实事,还要求手下员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王兆连教导员工不仅要对公司诚实,对于家庭、家人、社会同样需要诚实以待。这么多年以来,兆光集团从未出现过拖欠员工薪资的情况,员工家中或生活中有困难,用车、用钱、用人,马上办理;员工生病住院,必去看望,若在外地必安排人员代为探望……除了公司的管理制度,王兆连还用人格和感情把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他的威望靠的不是权力,而是人格魅力。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无论是看得见的楼板、墙壁,还是看不见的水管、钢筋,王兆连都坚持用质量最好的。王兆连说:“盖房子是良心工程,业户的房子一住几十年甚至几辈子,一旦有个闪失,责任谁也担不起,所以越是看不见的东西越是要严格保证质量,让人住的放心、安心。”“全国诚信房地产单位”、“全国诚信示范市场”这些头衔都是对兆光集团最好的肯定。让王兆连欣慰与骄傲的是,整个集团的员工,在诚实诚信的企业文化熏陶中,已经紧紧拧成了一股绳,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最基层的职工,没有一人有私心,都是一心一意的为了公司。这应该就是一个好的企业让员工产生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吧。在工作中,王兆连实施“四性法”,即独立性、主动性、发挥性、创造性,他透露,今后将更多的放手让年轻人去做,将机会留给真正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本应卸下压力,享受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但是王兆连却选择将更多的时间留给集团。如今的王董,依然保持着如年轻人一般的干劲,对集团发展有着一股执着的热情。如今的董子文化街提升了德州在全国的影响力,来到德州的人都会感叹,原来这里不仅有扒鸡,更有这么漂亮的文化街。德州人民说起董子文化街都称赞不已,这是王兆连十分欣慰的事。未来,董子文化街的目标是山东第一,全国知名,做极品的百年文化老街。这是一种使命责任担当,也是令人钦佩的文化热忱。
上一篇:儒商与禅商:也能合二为一
下一篇:鞋界儒商钱金波文化引领红蜻蜓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