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发布:2016-09-23 09:27
来源:
人格作为个体所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影响这人生存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许多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从测量统计,实验研究等角度对提高人际交往技术技能进行了归纳总结。但人格仍然是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单从如何在行为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不够的,根据个人的人际交往经验中,体会到探讨还应该从人格角度了解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具体影响,从而得出从人格方面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可能性和方法。 1、人际交往经验
在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中,由于先天的神经活动较弱且平衡,灵活性不强,气质类型是属于典型的安静型。
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性格是属于较为自卑怯懦,同时也开朗,灵活性较好。形成开朗与灵活性的主要原因是在学校这种大环境下,喜爱与他人运动。而自卑怯懦的主要原因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日常生活安排较多,使性格缺乏自主性。并且由于自身有有缺陷(身高),经常被人提起说道,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卑的性格。为了避免别人经常注意到自己的缺陷,会尽量避免被他人注意到,因此在人多的场景下,形成了怯懦的性格。
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做了如下总结:与他人交往适中处于被动的角色,不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使自己的人际交往圈狭窄;在人多的场合不敢且不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当需要必须在公开场合发言时,通常会十分的紧张,造成与他人意见沟通困难;由于自卑,怯懦,所以当需要有自己做决策时,通常优柔寡希望能有他人的帮助,因而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心,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独立性格;容易受他人暗示影响,当他人对自己提出异议时,就会感觉是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造成的,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想法,失去了自己与他人交往的人格魅力等„„由于许久以来的人际交往的缺陷与总结,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即使有许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要素,也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有所理解和改善,但是人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的人际发展。也体会到人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次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指面具、脸谱。据说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古罗马的一名喜剧演员为了遮掩他不幸的斜眼开始此阿勇面具,然后就出现了这个词。由于面具与喜剧、演员和角色等关系密切,面具这个词的含义很快扩充,被人用来指其他一些东西。在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学者西塞罗的著作中,提出了面具的四个含义,而其中一个含义指出,面具是与自己工作想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这层含义指出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品质,与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通常定义很相近,对于现代心理学中人格概念的演变起了重要作用。
在郑雪编著的《人格心理学中》对人格做了具体五点解释: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是由内在的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主要表现在心理或行为的整个模式上,是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区别开来。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即一个人的仍及其特征在时间上具有前后一贯性,空间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4、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物和社会两种特性①。
人格的内容又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通过上述对人格的解释定义,可以看出,人格不仅有先天生物的遗传因素影响,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此处的先天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人的气质类型,巴甫洛夫在神经活动的强弱,灵活性,平衡性将气质分为了活泼型,兴奋型,安静型、抑制型。艾森克极力推动人格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相信遗传对人格的重要性,将人格从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艾森克认为,外倾型的人比内倾型的人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更低,需要有丰富的社会刺激来满足适当的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而内倾型的人本身就具有普遍较高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因此需要较少和较低水平的刺激,防止原本过高的唤醒水平升高,造成心神不定;高神经质者由于其边缘系统激活阈值较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情绪波动会比较强烈,低神经质者则相反;精神质则代表了倔强固执、粗暴强横的特点。
其先天的遗传还体现在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上,大脑前额叶背外侧病变会引起淡漠,额叶前部病变会引起抑郁,前额叶眶部皮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欣快情绪等①。
人格的后天环境影响主要则主要改变性格内容。在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中,主要提及了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其认为文化的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急促,一星恒的基本人格结构优惠返货来对文化加以影响;沙利文还特别的将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研究,认为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其人格本身就只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交互作用模式;同时,环境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了生态方面、行为情景与行为规范方面、社会角色、他人的特点、对社会气氛的感受等各个方面。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则认为人格是在刺激与反应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而早期的精神分析也认为早期的经验也对以后的人格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性等。由此看出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得出人格也是受后天的影响,特别是性格方面,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下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也暗示着人格的后天可塑性。 3、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作为人们共同活动的特殊形式,实质上是把人的观念、思想、情感等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人际交往能力又主要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应个体对人际关系的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二是情感情绪成分,是关系双方的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属关系,是惹急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②。能力则是指人们成功得完成某种互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按功能划分课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智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提出了120中智力,其中则包括了关系智力。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力中直接包含了人际关系智力。总体来讲,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人际交往活动时,影响人际交往活动的效率和巴证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个性特征,该能力包括人际认知能力(知)、人际情绪控制能力(情)和人际沟通能力(意)三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③。
而如今,在人口众多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人际关系不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人际关系愈发的复杂和重要,对人际交往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人自出生便被各种人际关系所包围,亲属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室友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都是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建立,不断变化的,由此也体现出了人际关系在生命中的重要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提出,了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便是通过建立人际关系所满足的,以上是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更低级的需要即归属与爱的满足后,才能实现更高级的需要即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人际关系是实现自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 3、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心理学家舒兹认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中,形成了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这种带有个人独特色彩的人际关系的反应倾向,成为人际反应特质④。
人际反应特质有三种基本欲求方面,且有这强弱类型的差别:1、包容欲求方面,包容欲求强的人会特别希望与他人增进交往,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表现为沟通、相容、参与等,而包容欲求弱的人表现为排斥、对立、疏远、回避等;2、控制欲求方面,该方面强的人希望通过权力或权威,与他人家里维持良好的关系,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以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若的人则表现为反抗权威或受人支配等;3、情感欲求方面,情感欲求强的人希望在情感方面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表现为同情、热爱、亲密等,于此相反的人表现为疏远、冷淡等③。
而在许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中,也证实了人格特质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最常采用的是用艾森克的人格问卷量表,调查人格特质,同时采用了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R)或华东师范大学王军等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等问卷量表。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出人格特质在内—外倾向维度上,随着后天环境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文明的进步,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加外向开放,且城市人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显得更为外向,理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趋于乐观和交往;在神经知道 维度上,各种差异则并不明显,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在精神质维度上,理工科学生由于面临的应激压力比文科大学生多,因而,理工科大学生在此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并且有显著的年龄特征。
这些研究调查结果都充分显示出,人格特征对人际交往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重要的影响。 4、讨论
正因为人格对人际关系有较深的影响,所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性,对人际关系能力的提高才有更深刻长远的帮助。
在早期,对于人格形成和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环境;二是学校教育环境;三是社会文化环境⑤。
在针对家庭教育方面,主要针对家庭的教养方式上,起方式包括: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而有研究表明在对小孩的行为表现上,无论父母采用什么烈性的教养方式,只要家庭教养者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方式,带给子女更多的亲情体验,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和观点,在对日后社会中则会体验到更少的社会孤独感,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变能更快的和社会融合,从而很好的促进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并且需要教养者的教养方式一直,使儿童心理健康、个性、社会话的发展⑥。
在学校教育中,学校需要在智育方面是个体能系统的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并且帮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严格的管理教师的言行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自主的人格,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只局限于成绩结果,更应该看其多元化的观点和努力表现,从而建立起学生的自己自信心和主动性,学校还需要更多的扩展学生的视野和举办更多的活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信息,并积极地参加活动,勇于表现自己,培养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社会媒体在向大众传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更需要让学生正确的理解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利用人际关系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在人格已经有所成形的大学生阶段,可以采用的方法则是,全面大学生加强各种思想教育,主要可加强理想信仰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由这些教育加强学生的乐观、自信、知足、充实、活泼、乐群等人格特质。在自身人格完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促进人际关系。更加扩大大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视野和内涵,从而能够从更宽广的眼界看待事物,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理解万事万物,处理身边的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即使自身的经验不够,但是却能从知识和学习中,汲取他人的经验应用于自身。更多的采用文化活动,大量吸引大学生参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如何与与他人交往,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各种文化活动中没有在真实事件中的各种现实压力,因而学生可以有更少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而更多的积极参与,有较高的活动动机,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锻炼自己在实际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踏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社会发展中,个人必须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正确的理解人际关系,良好的利用人际关系,达到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