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核心在于尊重人格
发布:2016-09-23 09:12
来源:
“教育管理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在于民主,也有人认为需要制度,更有人在乎实效,我发现,真正的教育管理有必要考虑到人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然而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常常忽略了对人的尊重,最终带来的教育问题繁杂多变,很难理出头绪来。
每年都在谈论课程改革,然而,改革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恐怕没有管理跟上,一切都很难谈起。蔡林森先生在永威创造奇迹,不外乎从教育管理与课程改革做文章,而不是单一地进行课程改革,可以说,教育管理与课程改革就像学校发展的两个车轮,缺少任何一个,都没办法奔向远方。
教育管理,曾经迷恋于借鉴企业的一套,搞精致管理过程,搞绩效考核举措,本以为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哪里知道,在管理改革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至今仍然在困扰学校管理者的心智。教育管理的根本在于人心,如果失去了人心,一切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空想,没办法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作用。魏书生先生强调民主管理,不为别的,就是希望集全校之智慧,最广泛地听取意见和建议,让学校始终保持高速运转。
不知为啥,许多学校也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管理问题,效果到底如何,那种纸面上的成就没办法真正体现管理是否深入人心,这也是一些学校平庸的关键所在。少数学校的管理从本质上说依旧是集权主义思想在作怪,否则也不会把学校的发展建立在主要负责人身上。
在集权时代,人们渴望拥有明君来帮助自己解脱困境,一旦产生了明君,无形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奴隶,在心底形成了所谓的偶像,然而,从人类历史进程看,明君毕竟是凤毛菱角,更多的是平庸之辈。我发现集权思想依旧在许多人心底潜藏,要么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是救世主,要么在吹嘘拍马中变成了神,似乎无所不能,愣是没有去思考,整个团队到底该向何处去?不用说别人,就算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唐太宗,在晚年时,不也照样利令智昏,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庸小人呢?
自我包装或者社会包装的一些所谓的教育明星,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很多时候就有可能陷入名利的陷阱,到时不是教育之福,更多的是教育之不幸了。当下,一些学校依旧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负责人身上,忽略了广大师生才是教育的主人,最终就算取得了一些成绩,恐怕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明智的教育管理者,不要奢望人人都能够自觉行动起来,既然存在集权思想在校园上下作怪,我们也无需过分的在意,但千万要警惕被吹捧得忘乎所以,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教育管理者心知肚明,在管理过程中,不妨多听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多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人享受成功带来的自信。只有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教育管理者才能腾出时间来更好的谋划学校新的发展,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自我感觉良好。
人在潜意识里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我们许多决策在征求意见的同时不妨多甄别听来的话语,是不是带着谄媚的味道。由于角色的不同,许多时候,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决策很难得到不同的声音,毕竟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其他人没有承担责任的必要,自然无需掏心窝子反对。西方一些民主国家,不同意见的人在争论时可以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但私下里依旧可以喝茶吃饭,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中国式的人情却需要在虚假的客套中和谐下去,哪怕一点不同的微词,说话者都要拐弯抹角,生怕说错了,主人会不高兴。正因为如此,教育管理者要致力于建立人人都是学校主人翁的意识,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势,真心实意听取周围人的意见,进而集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理想中的教育管理,不在乎教育管理者决策如何英明,而是学校上下都把教育管理作为自觉行动,人人在为教育想办法,又有多少困难不可以克服呢?学校绝不是哪个人的,而是一个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主要负责人不应该斤斤计较自己权威如何维护,有必要多挖掘身边人的潜力,给更多人提供展示成功的舞台,相信不用多久,我们就会有更加开阔的前景,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环境。
为啥一些教育管理者不敢有多大的作为,关键是行政体制存在先天的硬伤,这些不是民众推举出来的学校管理者,自然眼高手低,只知道看着上级的眼色行事,不会把全部身心集中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上。一方面,平庸的教育管理者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自以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另一方面又存在先天缺钙式的不自信,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老是在心底防范周围的一切,宁愿躲在办公室里,也不敢到广大师生中间去。愈是如此,愈是不能够得到民心,我们能够指望这样的管理者带出啥样的成绩来呢?
民主管理的核心在于人格的尊重,而不是推行压迫式的管理。一个自愿成为奴隶的时代毕竟不能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管理者只有学会尊重每个人,才能够赢得民心,从而带动团队更好地前进。楚汉之争,为啥刘邦能够赢得最后的胜利,我看与其睿智的管理思想有关系。人贵在自知之明,不要像项羽一样,自认为无所不能。
一次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你看率领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率领十万。”刘邦又问:“你能率领多少呢?”韩信说:“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被我抓住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而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抓住的缘故。”
刘邦心里明镜式的,懂得决策集团内谁有什么长处,做到知人善任,才成就了一番事业,项羽先生恰恰相反,连一个范增都没有好好使用,又拿什么来与刘邦先生争天下呢?不用多说,一些学校教育管理者往往容易陷入无所不能的误区,似乎只有在才智上高过底下的一切人,自己才能够挺直腰杆管理。殊不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项羽在勇力上过人,在谋划天下上与刘邦就逊色多了,自刎乌江又有什么奇怪呢?教育管理者只有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骨子里尊重每个人,懂得维护别人的自尊,主动为其成功搭建平台。如此,在成就别人的同时,学校不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又有什么不快乐呢?
我反对教育管理者成为悲情的英雄主义个人,更愿意看到一个团队在教育管理者的鼓励与帮助下赢得一次次成功。学校发展不在于制度如何的繁杂,更不在意领头雁如何的聪明能干,而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怎样的审时度势,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在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这样的管理方式才是我们一生需要追求的。
总之,学校不是教育管理者,而是广大师生共同拥有的,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无论什么不起眼的人,都有必要从心底尊重之,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唯有如此,学校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保障,教育的活力才能够得到不断地挖掘与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