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得利”:从钟表店到名表店
发布:2016-08-09 16:03
来源:
老字号的新生:
“亨得利”:从钟表店到名表店
给当代“亨得利”的掌门人肖文章打电话,对方说:正在瑞士考察市场,回青岛再谈。
几天后,在中山路“亨得利”三楼一间用三合板间隔出来的狭窄的总经理办公室里见到肖文章:“生意不错啊,都做
到瑞士去了?”对方答道:“年年都去。”
肖文章介绍说,“亨得利”目前高档名表的销售额占到了全店总销售额的七成左右。
“中山路上与亨得利同时代的老字号,有的消失了,有的苦撑着,亨得利却是风生水起,生意兴隆,是不是与亨得利所经营的商品———钟表有关?因为名表总是要到大店、名店购买。”记者问。
“不是这样的,全国曾经有八九十家‘亨得利’和‘亨达利’,现在经营好的不过五六家,多数都被市场淘汰了。”肖文章说,青岛“亨得利”生存下来的根源在于“老字号有新思维”。
肖文章说,百年老街中山路这些年日益衰落,对百年老号亨得利影响不小,因为亨得利在中山路上有三个店铺,中山路的客流少了,这在亨得利的销售额上有明显反映。但尽管如此,这些年亨得利这个老店还是挺过来了,而且做得还不错。原因就是亨得利适应了市场变化,“店是老的,眼光是新的。”
“比如我们把经营重心从钟表转向了名表。我们敢说,卖世界钟表,在青岛以至在整个山东半岛,非亨得利莫属。”肖文章说,亨得利这些年花了不少钱培训员工,把技师送到国外进修,把服务员送到外地培训。面对高端客户,他们有配套服务,他们甚至把航空小姐的服务标准拿到了店里。在经营上,他们自觉地放弃了老式手写记账法,改用微机联网,网上订货。改制后,他们在管理上也丢掉了国有老企业的种种做法,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肖文章拿出一些亨得利店面改建效果图给记者看,他说,这些设计方案都是花大价钱请香港有名的建筑师做的。虽然中山路改造一拖再拖,但亨得利鼓足了劲,要借中山路改造的良机,把店面彻底整修,让店铺档次与名表的消费人群相适应。
肖文章说,老字号有新思维,也包括我们要重新找回老字号早被丢弃的老传统。那时的店掌柜总是站在店堂里,有客人进门,总要鞠躬微笑,请客人上座,热茶侍候,请客人看货,逐一详尽介绍。“这些老传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他说。
肖文章谈到“中山路复兴计划”时,不住地说“急死了”,他说,“亨得利”迫不及待希望借中山路振兴之机,发展企业。“问题是,现在房产所有权属于房产部门,如果我们投入大笔资金进行装修改造,将来要拆迁怎么办?”肖文章的说法在中山路老字号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许是中山路复兴计划施行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之一吧。
1915年,浙江海宁人王光祖等人集资,在江苏镇江创办第一家亨得利钟表眼镜商店。亨得利取“生意亨通,利市百倍”之意。由于其经营有方,发展很快,后来相继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沈阳、青岛等大城市均开办了亨得利钟表眼镜商店、兴盛时期全国共有60多家连锁店。
解放前,亨得利钟表店主要经营进口高档商品,其经营品种主要有瑞士的欧米茄、西马、浪琴、米度等高级手表,以及从德国进口的名牌双箭保星座挂钟,同时也经营一些唱机、唱片和高级金丝眼镜等,并附有验目配镜和修理钟表业务。由于其经营品位高,买卖大,重信誉,又地处繁华闹市,一些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等经常光顾,生意长盛不衰。
上一篇:“张小泉”:百年老店梦续富春
下一篇: Chanel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