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 互联互通 讲好广东故事

发布:2016-09-14 11:29

来源:



这一年,放眼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迅速。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在国际大事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广东故事成为中国及广东对外传播的迫切要求。


  这一年,广东在海外传播方面采用双管齐下的措施,将软硬实力相结合,并且结合广东当地特色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广东的综合实力。


  过去的一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当年年初广东亮出的成绩依然让人为之震撼。2014年1月1日新华网刊文:中国首个万亿美元区域经济体横空出世。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超6万亿元人民币的省份,GDP也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8年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为广东这个出口大省带来重大的挑战,但广东的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重镇,广东一直以来在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列,引领潮流。2014年,广东大量的经济规划、发展、招商引资等实际活动,透过海外全方位、细致的传播,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过去这一年,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实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广东故事,在国际大事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及广东对外传播的迫切要求。广东在海外传播方面多管齐下,将软硬实力相结合,并且结合广东当地特色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经济、军事、文化上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广东的综合实力。


  2014年1月,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邀请在粤投资、工作、居住或祖籍在粤的10名华侨列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表示,此举是广东省情和侨情的必然要求。粤籍侨胞多年来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颇多,如此倾听侨声、汇聚侨力,更能凝聚侨心。


  2014年5月,在华工参建美国太平洋铁路150年之际,南方日报采访组从江门到美国,沿着当年的铁路线再寻“沉默的道钉”,还原铁路华工的奋斗史。这段历史也将写入正在编纂的《广东华侨史》中,曾经被忽视的道钉,终会被历史铭记。


  2014年6月,由广东30多名媒体记者组成的海外联合报道组兵分五路,前往亚欧非三大洲的近20个国家,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记忆,细说海上丝路的古往今来。这条海上丝路千年前串起了广东甚至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如今也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文化往来,展现中国形象、广东形象。


  2014年11月19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广州开幕,海内外400余名华文文学界人士及专家学者与会。会上,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认为:随着“中国热”“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全球海外汉语学习者超过1亿人。


  2014年12月8日,粤东首个国家级试验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汕头正式挂牌。这被外界视为汕头继开埠和设立经济特区后的第三轮发展良机。


  2014年是深化改革的元年,其中包含了敢破、敢立、敢创、敢试这样四个因素。


  在过去的一年里,广东的大事备受世界瞩目,广东也借助这些大事积极谋求对外传播新方式、拓宽对外传播新格局,以便深入讲好广东故事,全面展现广东形象。


  特约撰稿人: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吴非


  01月


  倾听侨音凝聚侨心 省人大首邀10名华侨列席


  2014年1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邀请在粤投资、工作、居住或祖籍广东的10名华侨列席。这10名华侨来自全球5大洲、9个不同国家,他们当中有成功企业家、知名学者、杰出侨领、知名文化人士等。从年龄梯次上看,包含了“50后”、“60后”和“70后”,形成一定梯队的年龄层次,其中还有女性。广东省人大华侨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委员戎铁文称,邀请工作得到广大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他们与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会议期间,华侨统一编入相应代表团,参加审议活动和发表意见。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表示,邀请华侨列席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是广东省情和侨情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华侨不仅积极参与和支持广东经济建设,还期望能直接了解、参与广东社会政治活动,广东此次开创性地邀请华侨列席会议,为他们的参政议政创造了积极条件。


  点评


  倾听侨音凝聚侨心 省人大首邀10名华侨列席


  广东是中国第一大侨乡,祖籍广东的海外华侨华人共有3000多万,约占海外侨胞总数的2/3。目前,在粤创业发展的留学回国人员达5万人,2008年以来广东省引进的230个科研团队、600多个治理项目中,大部分是华侨华人的团队和项目。广大侨胞一直以来积极关心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邀请华侨列席省一级的代表大会,这是推进省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尝试和创新,充分体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华侨和侨务工作的重视。充分听取他们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倾听侨音、凝聚侨心、吸引侨智、汇集侨力,为实现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05月


  广东华工“道钉”载入美国荣誉榜


  2014年5月10日,在美国首条跨州铁路当年的合龙点——美国犹他州奥格登市,举行“金钉节·首条横贯美洲大陆铁路竣工145周年纪念活动”的仪式上,华人代表被活动主办方邀请优先合影,以弥补当年无一华工参加合龙仪式合影的遗憾。


  过去的150年中,尤其是受美国“排华法案”的影响,华工的事迹无论在自己的家乡还是美国铁路沿线,都模糊不清。他们多数来自广东,为修建铁路洒下血泪甚至付出生命;他们就像“沉默的道钉”,默默奉献却不可或缺。在华工参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150年之际,南方日报采访组沿着当年有关铁路建设的线路行走,从江门侨乡到美国,再寻“沉默的道钉”,还原铁路华工的奋斗史,回首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真相,挖掘勤劳、智慧、坚韧、开拓的道钉精神。而以这些粤籍乡亲为主的美国铁路华工历史,也被列为由广东省委、省政府组织修编的首部《广东华侨史》的重要部分。


  在美国犹他州奥格登市纪念活动仪式现场,由《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广东省侨办、南方日报派出的专题调研采访组,与300名华人一同亲历这一刻。此前,美国劳工部还举行纪念仪式,将19世纪在美国修筑跨州铁路的华工载入荣誉榜。


  点评


  150年前,一枚道钉第一次在华人手中的铁锤下,被打进美国首条跨州铁路的铁轨。然而,作为这条铁路最艰险路段的主要建设功臣,他们后来却像铁轨上无数道钉一样被忽视。150年后,这一枚枚被历史尘埃所磨蚀的道钉,终于被擦亮。


  2014年是美国首条跨州铁路通车145周年。1864年起,超过1.2万中国劳工远赴美国修建跨州铁路中的中央太平洋路段。他们大多来自广东当时的四邑一带,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如道钉般踏实而卑微,却为美国及中国侨乡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美洲大陆铁路的建设与华工的贡献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尤其受到美国“排华法案”的影响,铁路华工的事迹被普遍忽视,华工在铁路建设时期和之后的生活待遇上也始终存在问题。对于这一段歧视华工的问题,当时的华裔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华裔国会众议员赵美心非常关心,最终促成2011年美国参院通过议案为1882年排华法案道歉。


  06月


  重走海上丝路 细述古今记忆


  2014年6月29日,广东“探访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联合报道启动仪式在广州天字码头“南海神”号船上举行。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世界文明的海上大动脉,是一座沟通东西方商贸与文化往来的重要桥梁,也是一条和平与发展、友好与包容、开放与繁荣的文明之路。广东作为海洋大省,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之一,也是接受海洋文化最直接、最丰富、最充分的省份。


  由30多位媒体记者组成的海外联合报道组兵分五路,前往亚洲、非洲、欧洲近20个国家,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记忆,细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古往今来。联合报道组沿路探访港口、古迹和博物馆,与历史展开深度对话,寻觅海上丝绸之路与广东的历史渊源;同时走访当地政府、企业、华人社团,记录当下广东与其日益频繁的经贸文化往来。


  通过本次海外联合报道,唤起人们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憧憬和期望,续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点评


  以古鉴今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常用方式,海上丝绸之路不但为中国扩展了经贸发展的链接,而且为中国带来几百年的海上安全。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之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到东南亚国家,稳定了区域安全。


  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国家不但涵盖东南亚国家,还有南亚、西亚和北非的国家。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对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国家不仅采用经贸走出去,让广东产品成为这些国家对外经贸的主要依靠;而且请进来,让他们看到中国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实力。


  11月


  守望故土创佳作 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广州开幕


  2014年11月19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协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广州开幕。本次盛会规模宏大,共有来自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内外文学团体40余个,华文作家、学者300多人,其中更有许多享誉海内外的作家、学者,如张炯、饶芃子、刘斯奋、吉狄马加、严歌苓、陈若曦、尤今、张晓卿等。


  大会以“语言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旨在分享世界华文文学的最新成果,团结世界各地华文作家,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创作。围绕“华文文学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这一主题,大会设立了高端论坛和十大分论坛,议题包括“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建构”、“华文文学与丝绸之路”、“华文创作论坛:经验、创新与融合”、“华文诗歌经典化问题对话”、“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等文学发展的焦点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一致通过了《广州倡议》,并宣布成立“世界华文文学联盟”,推动世界华文文学事业发展提供交流合作平台。


  点评


  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在传扬,而有中华文化传扬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在发展。如今,海外华侨华人已达6000多万,遍布全球各地,世界华文文学也随之全面开花。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掀起一股“华文文学热”也成为海内外华文作家共同的心愿。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正是在此背景下举行,希望为海内外华文文学界人士搭建一个联谊、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在全球的传扬。


  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在会上表示,广大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根植异域,守望中华故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慰藉游子乡愁、温润侨胞心灵的同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丰富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色彩,也培育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之花。华文文学作用独特,华文作家大有可为。


  12月


  聚集海外潮人力量 华侨合作试验区落户汕头


  2014年12月8日上午,粤东首个国家级试验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汕头正式挂牌。华侨试验区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重任。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继开埠和设立经济特区后,汕头迎来的第三轮发展良机。


  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近代以来,数量众多的海外潮人乡亲为汕头开放发展贡献了重要资源和力量。当前全省正全力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其中一大重点工作是城市的扩容提质。市域面积仅有2064.4平方公里的汕头市,在全省排在第十八位,而其常住人口却达到544.81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地少人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汕头城市的扩容提质迫在眉睫。汕头市委、市政府正狠抓政策机遇,着力规划建设“海湾新区”,而其核心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将大打“侨牌”,继续集聚海外潮人拥有的丰富资源,打造“中国华侨门户”,探索构建全球华侨资产管理区域中心,其发展潜力值得关注。目前,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产业发展和政策创新研究深入推进。金融、航天、会展、新材料、文化、总部经济,以及以大数据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物联网等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进驻试验区,涉及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等方面总投资290亿元的23个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作为汕头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加快崛起。


  点评


  孙中山说过华侨为革命之母,邓小平也说过华侨为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海外潮人的赤子之心,是华侨试验区最稳固的基石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侨居海外的潮汕同胞已有千万之众。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缘”优势,让汕头跻身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列。


  华侨试验区是面对全体华人华侨的平台。正因如此,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提出,华侨试验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建立符合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意愿和国际通行规则的跨境投资、贸易机制。另外,试验区还要成为华侨的家园和落脚点,只有勇于摆脱政策优惠的路径依赖,敢于突破体制机制上的瓶颈障碍,率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才能担负起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的历史使命。这是国家对华侨试验区的要求,也是海外侨胞的共同期待。


相关推荐

上一篇:舌尖上的乡愁:华人为买1斤绿豆跑遍伦敦

下一篇:台山第一颗水电明珠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