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生命的临终关怀

发布:2016-08-12 09:30

来源:

“我不治了!”一位肝癌晚期患者面对来访说出这番气话。 1012日“世界宁养日”过去不久,记者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院的医生去一家庭巡诊时遇到了这一幕。 癌症晚期患者病危之际,是否进行抢救,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院给出了明确答案:如果癌症晚期患者到盛京医院宁养病房住院,医生会向家属说明患者病情,并要求填写一份《心肺复苏知情通知书》,明确告知,患者出现病危不抢救。 “不讲科学地医疗干预,也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其结果只能是给患者增加痛苦,给家属增加经济负担,也浪费了医疗资源。”宁养院院长孙建纯给出这样的解释,“但是,宁养医学能够帮助癌症晚期的患者减轻痛苦,让临终患者活得更有尊严。” 抢救不抢救? 记者跟随宁养院院长孙建纯巡诊的对象是身患肝癌晚期的工人,年过半百,家住沈阳市沈河区的一栋旧楼里。 “医生来看你了。”患者许强(化名)的妻子热情地打着招呼,在场的还有他的妹妹。许强背对着我们,气哼哼地说:“谁让你们来的!我不治了!” “就因为我得这病,我们家、我妈家、弟弟妹妹家全变成穷人了,还活着干啥,我谁都对不起!”许强哭了。妹妹也哭了:“哥,你说这干啥。” 一人癌末,四家致贫,人财两空。 今年4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为60万。而许强所患肝癌,在2012年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面对癌症,从感情上,家属会不惜重金,希望出现生命奇迹。然而,这种概率微乎其微。 在宁养病房主任王玉梅的办公室,患者王桂兰的女儿王美霖向记者讲述了她经历过的矛盾与挣扎。20135月,母亲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她为母亲找全国最好的专家,多次转院,尝试多种治疗手段,效果都不理想。无奈之下只得将母亲送到盛京医院接受宁养疗护,这意味着母亲所剩日子不多了。因签了病危不抢救责任书,王美霖还遭到舅舅和婶婶等亲属埋怨。 “好多患者家属都有这个经历。不甘心,不放弃,花了很多钱后才理智起来。”讲这些时,她眼中闪着泪光,“得面对现实啊,所幸母亲没有痛苦、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从绝望到坦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滑翔院区宁养病房(有偿治疗)在3号楼5层,免费治疗的宁养院位于同一院区,整体规模不大,只有3名医生、3名护士及1名专职社工,他们被称之为“宁养人”。 20011月,盛京医院开始推行宁养疗护,20086月建立宁养病房。到这里的病人都是癌症晚期、疼痛患者。在孙建纯接触的患者中,85%以上都伴有疼痛,承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 “在生命的尽头有一处宁静的港湾”、“点亮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这是宁养疗护的宗旨。 盛京医院对癌末患者实行两种疗护方式,对癌症晚期、疼痛、贫困患者提供免费居家养护服务;对有能力承担住院养护的,实行有偿服务。宁养病房主任王玉梅介绍,“宁养”不仅是对患者生理上的药物治疗,还会辅以心理、精神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尽量使患者没有痛苦、有尊严地安详离去。为此专门设有饮食营养指导师、用药护理指导师、健康心理指导师、康复护理指导师。 王艳华是宁养病房的灵性照顾师,她的工作主要是倾听、陪伴、疏导临终患者。20138月,肝癌晚期的唐斌(化名)住进了病房,他总是坐立不安,用药和吸氧都不能缓解疼痛。在“暖心坊”,他告诉王艳华,大女儿患有脑瘫,老伴身体不好,一直是由他照顾她们,“这突然要走,她们可怎么办啊?”王艳华边开导他边帮着联系社区,社区找到社会福利院,安置了他的女儿,唐斌才平静了下来。 采访间歇,王玉梅翻出一封患者家属手写的信。信的开头写道:“在宁养病房的半个多月里,我们全家和爸爸一起经历了从对癌症的束手无策、绝望、几近崩溃到接受、坦然面对。这都源于我们选择了宁养,我甚至认为这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次选择。在这里,不仅爸爸的疾病得到了一定控制,我们全家在精神上也获得了重生。” 需要更多宁养服务 宁养疗护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护士西西里·桑德斯创办了世界第一个宁养疗护病房,为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各种姑息性治疗。这一理念和做法逐渐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接受。在国外,有许多大医院,尤其是肿瘤中心都专门设有临终关怀科室,一旦患者生命时间不超过两个月,都会转入临终关怀科室进行治疗。 在我国,宁养疗护的历史并不长。大陆第一家宁养院成立于1998年,目前全国仅有30余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院是我国第一批面向贫困癌症晚期患者免费开放的宁养院,截至今年10月底,已为5880位患者提供了免费服务。 不过,宁养疗护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绝大部分医院并没有开展宁养服务,对宁养疗护、舒缓疗护的认识也才刚刚开始。除了“生命不息,治疗不止”的医疗观念之外,医院不愿“投钱”是宁养服务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 孙建纯告诉记者,自盛京医院宁养院2001年开诊以来,李嘉诚基金会为宁养院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医院投入近1000万元。“假如我们不从事宁养疗护工作,把我们放到临床医疗上,我们也能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孙建纯表示,宁养疗护不会为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甚至还会“倒贴钱”,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多半不会选择开展宁养服务。 “宁养院不是‘火葬场’的前一站,而是癌末患者离世前的‘休息站’。”孙建纯如此描述宁养院。 而要有更多的“休息站”出现,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孙建纯认为,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姑息治疗中常用的药物纳入医疗保险目录。“仅这一点就能给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带来很大的帮助,并且也能为政府解决更多的医疗资源。”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临终关怀留给生命的最后一份温暖

下一篇:终极关怀之心灵安适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