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 

发布:2016-09-22 17:03

来源:



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而对于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病人,如何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的存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安度余生,这是医学界乃至全社会面临的新课题。于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临终关怀,成为保护生命的重大举措。  

所谓临终关怀,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是针对各种疾病末期、癌症晚期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与护理照顾,其宗旨是满足临终病人身心的需要,使其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经台湾和香港传入我国内地。因此,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1998年由李嘉诚先生捐助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推展工作。至今,全国已有20家重点医院。这20家医院遍布全国各地,除汕头大学以外,还有北京天坛医院、北京肿瘤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及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 

    然而10多年悄然而过,由于没有推广和大的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还停留在"新事物"、"新概念"的阶段。在市民的潜意识中,几千年所沉积下来的观念与临终关怀的理念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也使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目前,医院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临终关怀服务中,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指导和安抚极其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情绪和心态能否平和、安定。医护人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情感护理,医院必须下大力气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但是包括心理辅助在内的许多服务项目都是无偿的。 

    同时,临终关怀在我国内地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和阻碍。首先是传统观念问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守在身边作为人们评价子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接受临终关怀,无疑是挑战这一传统观念。把父母交付给医院进行临终关怀,从某一角度来说,其实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表现,从而导致许多人不愿意选择临终关怀这个方式。第二是临终关怀医护人员的关注问题。临终关怀医护人员当中已出现情绪受感染无法自拔的情况,有些医护人员说,长期的临终护理给他们造成了心理阴影,他们害怕病人的离去。第三是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问题。我国对临终关怀尚缺乏学术研究,也缺乏行业规范,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也导致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临终关怀事业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需要川。改革开放以 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每个人不仅希望生的健康, 活的幸福, 也希望死的安祥、无痛苦, 这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中青年人都忙于自己的事业, 无法照料染病垂危的老人时, 将他送人临终关怀医院, 让他在“ 社会保姆” 中享受人生的最后欢乐, 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孝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式临终护理有其局限性,因此到临终关怀机构寻求服务将是一种趋势。国家应针对临终关怀服务准入资格和运作,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因地制宜发展福利性质的临终关怀机构,同时医学院校开展相关课程的培训,为从业人员做好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使所有临终病人的生命在美丽、安宁、祥和的状态下终结。


相关推荐

上一篇:我的母亲是一位临终关怀医生

下一篇:我国内地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