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发布:2016-09-28 17:30

来源: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市“十三五”发展提供动力和科技支撑,依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和《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驻发〔2016〕2号)及《关于贯彻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一大批显著的科技成就。我市累计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18项。评审出市级科技进步奖439项。遂平、泌阳、驿城区、汝南、西平、新蔡6个县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2013年驻马店市首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2010年的9家发展到2015年的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2010年的12家发展到2015年的115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6家发展到2015年的26家。认定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2个,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7项(其中2015年承担4项),是十一五期间的7倍。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授权分别达到1342件、893件,比2010年分别增长70.4%、95.8%。“十二五”期间我市共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8076万元,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有效集成了各类科技资源,大幅度提高了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5%,比“十一五”提高了7个百分点。

(一)科技创新平台增速发展,自主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由2010年的3.4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3亿元;市本级科技专项经费由2010年的54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100万元。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1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115家。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科技工作站2个,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同时,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驻马店分中心。

        (二)重大科技专项成效显著,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集中科技资源实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机械、超高压装备、电子玻璃、煤化工、夏南牛、畜禽设备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15项,共投入市财政科技资金600万元,引导承担单位研发投入1.96亿元,新增产值16.31亿元,利润1.54亿元。争取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7项,科技资金达3400万元。其中河南顺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20万吨/年醋酸加氢制乙醇工业性示范装置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经费500万元;河南恒都夏南牛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夏南牛高档牛肉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获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经费600万元。特别是2015年加大了省重大科技专项的申报和争取力度,做了大量前期基础性工作,通过努力,我市4个项目立项,争取科技经费1800万元。其中:河南金凤牧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智能化层叠式畜禽养殖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获省重大科技专项经费支持500万元。项目达产后可年产2000套智能化层叠式畜禽养殖设备,产值达16000万元,利税2800万元。

(三)高新技术企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值明显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创新(试点)型企业11家。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多,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达1365人,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1.2%。2015年7月,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已顺利完成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答辩工作。

(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大了对农作物新品种繁育研究,取得农作物新品种证书2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稳步推进。我市成功加入国家级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国家第六产业农业科技园区。新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2个。实施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4项,省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5项。开展了“三区”科技人员选派工作和科技特派员工作。

(五)科技合作步伐加快,科普惠民促进发展

2014年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驻马店分中心;2015年河南省科技活动周首次在我市黄淮学院成功举办。组织企业多次参加各种科技合作洽谈会和成果发布会,其中组团参加2013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北京对接活动,发布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技术需求39项,人才需求104项,洽谈合项目23项,合作金额达2.98亿元。3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成功申报市中心医院为省辖市远程医学分中心建设。

(六)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地震工作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大幅度增长,专利总申请量4564件,总授权量2977件。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奖励科技资金75万元,消除零专利企业48家;嵖岈山地震台已并入中国地震局台网运行。联合豫南七市在我市组建了豫南地震快速应急联队;购置了流动地震仪、海事卫星电话、帐篷等一批地震应急设备;可容纳5万人的置地公园Ⅰ类避险避难场所建成投入使用,平舆县Ⅱ类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顺利进行。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万众参与、开放合作、转化为主、创新突破、支撑经济、驱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打造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双创生态环境、提升科研队伍数量和科研水平、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和技术难题为重点,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和四个驻马店建设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小康社会目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1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以上;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实现零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力争培育成2家;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4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四、重点工作

(一)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

1、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继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围绕天方药业、中集华骏、华中正大、平煤蓝天、昊化骏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新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5家,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泌阳风电发电项目、河南惠强新能源和河南中云创光电项目发展。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积极组织社会力量,集成各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围绕我市生物医药、煤化工、新材料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完整、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或创新集群。以河南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和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培育驻马店生物与化学制药产业基地和驻马店专用车辆生产产业基地。力争新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2家。

3、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环境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投资主体,充分利用闲置厂房或楼宇构建众创空间。鼓励依托创业投资机构,打造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和创业人员提供融资支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打造“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互联网+”创业社区,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众创空间服务能力。加强对众创空间的分类指导,引导众创空间快速健康发展。重点支持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发区电子产业园和平舆县上河城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4、大力引导科技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加强对我市科技企业的宣传和指导工作,通过对我市科技企业政策的宣传,调查研究,积极引导企业朝创新发展的道路前进。积极开展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开展院企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创新捷径,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跃进。促进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使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按照《驻马店市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继续开展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完成“十百千”认定任务。 

5、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克工业领域关键技术

针对产业集聚区重点支持昊华骏化集团煤化工产业、河南海川电子玻璃有限公司超薄电子玻璃、天方药业、中集华骏制造等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的同时积极培育和申报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积极与省科技厅对接,尽量纳入省级规划,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6、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创建工作

重点培育市工业集聚区、驿城区装备产业集聚区、平舆县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遂平县产业集聚区等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2016年6月底前完成市工业集聚区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任务。到2020年力争创建1-2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通过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攻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招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区企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层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产业集聚区产值的比重。

(二)加强农业科技工作,进一步提升科技在农业上的贡献率 

1、抓好农作物良种培育和技术组装及推广工作

重点支持市农科院和各县区农科站培育、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抓好西平县的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工作,在继续示范推广高产、稳产小麦品种矮抗58、衡观35、郑麦7698的基础上,重点推广新引进的丰德存1号、百农207和周麦27等小麦新品种;玉米品种重点推广登海605、伟科702、隆平206和圣瑞999;花生在推广大众品种豫花23、远杂9102基础上重点推广我市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驻花2号;大豆重点推广中黄13和市农科院繁育的大豆新品种驻豆7号和高蛋白品种驻豆19。重点支持市农科院和平舆农科站开展芝麻育种技术研究,培育和认定高产稳产芝麻新品种。同时做好新品种技术组装配套,在良种良法推广上下功夫,到2020年达到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全覆盖。

2、围绕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1)围绕绿色环保无公害可持续发展,实施以夏南牛为主畜牧健康养殖及配套设备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开展主要疫病防控、健康养殖技术集成、肉类质量安全检测、畜禽清洁生产及配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实施农药、生物肥料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解决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制备与生产关键技术,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实施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重大科技专项,破解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问题,实现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

(2)围绕拉长农业链条,实施主要农产品加工及装备研发重大科技专项,解决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畜禽肉、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问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农业受益。

(3)围绕现代化农业装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研发,解决芝麻收割、小麦收割与秸秆回收一体化机械的技术难题。实施多功能玉米、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农业智能化机械装备研究与产业化研发,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3、以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抢抓我省建设国家级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机遇,加快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我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整合省、市资源,充分引导省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资金、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正阳县建设驻马店一二三产业融合第六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零的突破,到2020年,新建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培育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2家。通过加强园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集聚区,把园区建设成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孵化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试验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探索,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我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为支撑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示范。

(三)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科技惠及民生

1、开展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重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开展市级远程医疗中心建设,辐射带动县区,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实现不到大医院也能通过远程医疗中心享受专家指导。重点支持天方药业开展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做好天方药业降血脂新药“瑞舒伐他汀钙及片剂开发与产业化”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展以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草、地黄、连翘等道地药材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以及深加工技术研究,扩大种植基地,提升药材品质,开发新产品,惠及民生。

2、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研究

重点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弘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推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大气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技术,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上蔡县恒通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环保设备。重点支持食品(农产品)安全生产、城乡饮用水安全及保障技术的研究,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3、积极开展城镇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备规划设计。开发城市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重点支持“华顺阳光”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中应用的成套技术,支持研发重大建筑施工装备。

4、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做好观测台站的运行和环境保护,达到每个县区建设一个地震台。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急预案实战性针对性。加强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建设。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对交通、电力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根据应急保障、人员疏散和灾害防范等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加强地震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培育和认定工作,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5、加大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认真组织好每年一次的科技活动周。围绕科技活动周主题,举办电视广播、报刊、科普专栏和科普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科技馆建设,为科普活动和科技宣传工作提供固定的场所。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筑和提升自主创新基础条件

  1、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20年,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个。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

    2、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开展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新技术的研发,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0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

3、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力度,力争培育2家以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20年,全市县区产业集聚区皆拥有一个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孵化器在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落实区域和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孵化器的社会化促进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孵化器更加有力的支持,努力办出一批孵化设施完善、孵化作用突出的孵化器,更好地推动区域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4、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在我市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各成员单位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十三五”期间,促进“主食产业”、“面粉产业”、“油脂产业”、“芝麻产业”、“夏南牛产业”、“电动汽车产业”等建立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建立一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5、加快和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

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建设和发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各类科技服务业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创新载体。

(五)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营造创新环境

1、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突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企业。推动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市产业集聚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2、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和产业化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知识产权资源传播、开发、转化和运用的政策支撑,在推动新兴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依靠知识产权不断升级的同时,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从资源优势向知识产权优势转变;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原则,组织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力争将我市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行业或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3、依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以案释法,对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部门协调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有机结合。

4、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及管理体系

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政府部门设立的重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杰出人才以及产业化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逐步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导向,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来驻创新创业,培养引进一批对科技经济发展贡献突出的知识产权创新人才。

(六)加强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我市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加强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人才流动加快的机遇,努力引进海内外科技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或院士工作站。大力支持我市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创新团队。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我市企业与国内外机构联合开展研发活动,通过科技合作引进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提高企业开拓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郑州大学和北京市等单位的科技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和院企合作。积极发挥中科院河南育成中心驻马店分中心的作用,为企业牵线搭桥,推荐中科院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抓好科技成果奖的评审和奖励工作,每年评审奖励转化效益突出的科技转化成果4项,并给予经费奖励。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两院院士来驻建站,开展科研。鼓励和支持其在我市建立成果转移中心或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支持省内外科研机构参与我市科技创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与发达地区创新资源密集区域的科技合作。

(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营造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机制,继续实施“151”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每年培育天中科技创新英才1名,天中科技创新人才5名,天中科技创新青年10名。认真完成“十百千”、”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制造、新材料技术开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院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开展科技合作形式引进一批省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农业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开展学术技术交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积极推动大众创新、万人众创业的政策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培养团队精神,大力提倡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发挥科技成果奖励和“151”科技创新人才奖励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对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落实相应待遇。广泛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科技工作的目标制定和绩效考核。市、县区政府要成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探索建立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促进产业界、科技界、资本市场有机配合联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壮大。 

(三)完善和落实政策,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落实《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驻发[2013]9号),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实国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工作。政府有关专项资金要注意引导带动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和创新资源投入的主体。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公司的作用,引导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六)加快厅市会商机制,争取省科技厅更多创新资源。

加强厅市会商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厅市会商工作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对厅市会商议题任务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检查指导等。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及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与省科技厅对接我市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争取省级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

下一篇:最后一篇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