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

发布:2016-09-24 16:56

来源:



祭祀的原始形式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食物、玉帛、人牲等。古人对丰厚的祭品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和投等,分别用来祭天、地、山、水等神。人牲就是以人为祭祀品,“人是神最受欢迎的牺牲”。人祭成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高形式的献祭。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墓等场地。

原始祭祀时的舞蹈大多是人装扮成野兽,狂扭身躯,大声喊叫。继而演变为公众傩舞,戴面具,扮傩翁傩母作戏剧性表演,为取得的胜利组织集体的狂欢。继而发展为今天的民族戏剧舞蹈民间社火。在这祭祀神圣的背后,是灵与肉双重的盛宴,是诗与歌、乐与舞、画与符数千年来与宗教祭祀的并行创造。

祭品

人们既然对神灵有所祈求,祭祀神灵就理应拿出最好的东西祭献,以博得神灵的欢心。为了讨好不同的神灵,祭品种类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食物、玉帛、人牲等。古人对丰厚的祭品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燔烧、灌注、埋、沉没、悬和投等,分别用来祭天、地、山、水等神。人牲就是以人为祭祀品,“人是神最受欢迎的牺牲”。人祭成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最高形式的献祭。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后来逐渐规范化,出现了固定的地点,主要有平地、坛,另外还有平坑、宫庙和坟墓等场地。

    注重恭敬虔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的特征之一。面对神灵一定要发自内心的恭敬,祭神时要相信神灵的存在,内心如若不相信神灵的存在,就无法与神灵沟通,如此祭祀便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祭祀的原则是“敬享”、“贵诚”。《易·既济·九五》有“东邻杀牛,不如西邻祭实受其福”之说,原因就在于祭祀贵在态度的诚敬,而不在于祭品风俭,一般人祭祀诚敬,天子、诸侯祭祀更要至诚至敬。由于注重恭敬虔诚,《礼记·祭义》引出祭祀“贵质”和祭祀“不数”、“不疏”的主张。祭祀“贵质”就是主张祭祀场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质朴。祭品崇尚用一种薄酒和清水、粗布、草席和竹席:祭祀进献的羹不加作料、祭祀用的圭不加雕琢;郊祭的场所只是打扫干净地面,没有什么建筑:天子郊祭乘坐不加彩绘的车。这些都体现着祭祀“贵质”的主张。祭祀“不数”、“不疏”,就是祭祀的次数要适中,不要过于频繁,也不要过于稀少。祭祀过于频繁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不恭敬:祭祀过于稀少会使人产生怠慢心理,导致遗忘。只有“不数”、“不疏”,祭祀时才能保持深厚的情感。


相关推荐

上一篇:孤独的守墓人

下一篇:祭拜活动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