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的经营哲学评析

发布:2016-09-21 15:17

来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得知进入决赛,我们男人帮的一帮男人们非常兴奋,感谢各位评委对我们的肯定。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小组的成员,组长魏XX,孟XX、朱XX、何XX。下面,我开始介绍案例。

华为创立于1987年,从2万元起家,到2012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200 亿,成为全球顶尖的电信设备厂商。

这些年来,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国际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当年叱咤风云风云的大企业都成了过眼烟云,而华为为什么能够活下来,并且打败了很多国际巨头,其中的原因何在呢?在人们的印象中,华为也是一直很神秘,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华为公司的好奇与探求。通过研究华为公司的成长过程,除了对任正非先生和华为公司表示更加尊敬之外,我们认为,华为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华为管理哲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才是华为成功的根本所在。概括起来,有以下4个方面,分别是:

 

“灰度”   ――华为的经营哲学;

“铁三角”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危机意识”――华为的精神动力;

“均衡”    ――华为的掌控之道。

 

   第一、  我们来分析一下灰度

很多人认为:事物非黑即白,非错即对,非敌即友,不成功,便成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比如西楚霸王乌江自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也有人认为:万物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合,相生相克,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阴阳鱼”理论。

下面我们来看华为的管理哲学:“灰度”,用华为的语言来解释就是“非马非驴,亦中亦西;以理想主义为旗帜,以实用主义为纲领,以拿来主义为原则。”

灰度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一是对内部员工不追求完美,允许有缺点,用人之长,鼓励员工发表意见,提出不同看法。

二是与同行是一种“竞合关系”,而非“你死我活”的关系,注重互换专利,深度合作,共同开发。

三是认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分析困局,逼近清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华为灰度哲学与理论,破除了直线思维,和全球竞争对手打柔道,使得华为历经磨难却历久弥新,历史辉煌却充满创新,最终获得了成功。

    第二、我们来分析一下铁三角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是引领华为发展的三驾马车,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铁三角,具有强大的动力支撑和稳定性。

以客户为中心是指“活下去是根本,客户是华为之魂”。

对企业来说,政府要税收,员工要薪酬,供应商要货款,只有一个傻傻的客户为企业送钱,因此以客户为中心永远没有错;在华为,哪怕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都会受到鼓励。任正非本人出差经常打出租车,没有专车接送。

以奋斗者为本是指只有奋斗者才能生存。华为实行“工者有其股”,任正非个人股份只占公司股份的1.42%,有6万多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员工既是劳动者,也是“资本家”;同时为了保证这种制度,华为选择不上市,一旦员工离开公司即收回股份,不允许绝对的“食利者”存在,从而确保了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

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华为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比如“床垫文化”,新员工一报到,就会领到一条毛巾被和一张床垫,累了睡,醒了干。

比如“狼文化”,要求有敏锐的嗅觉,时刻察觉市场变化;永远保持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坚持群体奋斗,一旦有新机会出现,必然有一批领袖站出来去争取市场先机。

通过分析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把华为比作一辆在恶劣环境中行进的车,

那么以客户为中心就是在前面拉这辆车的一群人,产生拉力F1;

以奋斗者为本则是在后面推这辆车的一群人,产生推力F2;

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则是这辆车的发动机,产生动力F3。

这三股力量形成合力,使华为在复杂困难的行业竞争中不断前行。

    第三、我们来分析一下危机意识

先介绍两个物理学理论:“熵理论”和“耗散结构论”。

“熵理论”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当熵增加时,系统会从有序转向无序,最终走向死寂,且不可逆。“熵理论”给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悲观情绪。

“耗散结构论”认为:只要有能量的交换与释放,任何自然与人类组织,都可能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逆转,实现“熵减”,实现肌体的更新。

这两个理论对任正非管理思想和华为的危机意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熵理论”让华为无时无刻不感到危机的存在,那么“耗散结构论”则让华为找到了解决危机的方法,那就是“耗散”。

“耗散”具体包括:

思想上的耗散,如自我批判、EMT(经营管理团队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自律宣言以及实行民主生活会制度,摒弃帝王思想等;

制度上的变革,如市场部大辞职、7000人集体买断工龄等;

组织上的对立,设置蓝军参谋部,专门唱反调,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通过 “耗散”保持企业的活力。

    第四、我们来分析一下均衡

华为强调无论内外环境怎样变化,“坚持均衡发展”始终排在华为“十大管理要点”第一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和谐。凡事不能追求完美,也不存在完美,就像跳芭蕾舞的女孩都有一双粗腿。

华为既保持开放,又不全部打开。

比如:从全球化来看,华为是开放的,不开放,只能死路一条;

从对待外界的态度特别是媒体的态度来看,华为是保守的,耐得住寂寞,目的是少一些干扰,专心做事;

在与竞争对手相处方式来看,华为与竞争对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与狼共舞,和平共处。

二是妥协。两军对垒,非战即和,或战或和取决于目标实现的方法和路径。

古代的变法很多,大多以失败告终,一部分原因是这些变革太激进,太僵化,缺少妥协。例如戊戌变法,就是因为不肯妥协,最终六君子慷慨就义。

妥协是为了资源消耗最小化,目标相对最大化的明智之举,是以退为进,意在双赢,追求长远。

三是变革。是激进还是渐进,也需要均衡。华为自创立以来,没有停止过变革,但是也不主张搞大起大落的变革,有张有弛,把握节奏,主张“萧规曹随”。例如华为坚持了14年的以IPD(集成产品开发)、ISC(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六大管理变革。

如果说“灰度”是华为管理哲学的理念,那么均衡则是华为运作企业的手段;如果说灰度是世间的阴阳过渡、左手右手,那么均衡则是平衡企业各种资源的千手观音。介于黑白之间,存乎内心之妙,没有非凡的定力和超高的驾驭能力,是掌握不好的。而华为把这种均衡发挥到了极致,步步惊心,有张有弛,才使得华为这艘航母在国际商业海洋上一路走来,乘风破浪。

最后,我们想以任正非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们小组案例分析的结束语:“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

谢谢!


相关推荐

上一篇:胡向明、张勇:如何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下一篇:家纺经营中的库存管理哲学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