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论商
发布:2016-08-05 16:52
来源: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出山之前,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朱元璋读了刘伯温的《郁离子》,深为他的学识震撼,重金请他出山,于是,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在《郁离子》中,有这样的记载:
蜀地有三个商人,都在市上卖药。“其一人专取良(好药),计人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添饶)则益之不较”。第三个商人顾客盈门,门槛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一年多就发了大财。第二个商人发得稍迟,两年也富了起来。第一个商人的店肆,“日中如宵”,吃了早饭,晚饭米就供不上。郁离子见而叹日:“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之楚鄙(边远地区)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支也(离任),无以僦(租)舟,人皆笑以为病。”“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怨)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侍之如子)吏卒,而实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主簿,综理一府之事),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其一、好人未必有好报,良莠不分,是非不明,世俗之弊深矣。郁离子以商喻仕,其实商人本身亦正若是。诚贾困厄,奸商横行,不实不公,令人气愤。亟宜大力制止此等现象漫延,不容其毒化社会风气,否则,小者定致商界于混乱,大者将添国家以忧危。可不警哉!可不戒哉!
其二、刘伯温的本意是说买好药的没好报,卖次药的赚了钱,是在愤懑世道的黑暗,但是、他从反面也说明了这样的商业规律:在商业经营中,经营商品不能贪图过高的利润率,而应当积少成多。上文提到的三个商人一起在市上做生意经营药品,其中一人卖大家都买得起的,价格低的药品,顾客都来买,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个商人中,一个人即卖价格高的好药又卖价格低的次药,虽然经过一段艰难,也最终发了财。还有一个人只卖价格贵的好药,结果生意清淡,门可罗雀,结果、赔的连饭都吃不上。
这、就是司马迁说的:“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企图贪得厚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这就是“无敢居贵,薄利多销”的道理。
上一篇: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