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及华人对家乡和祖国的贡献3
发布:2016-08-13 11:37
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侨胞欢呼祖国获得新生,衷心希望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他们都愿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1949年12月,时任香港鹤山同乡会理事长的李一谔就曾专函给鹤山军管会,表示“凡与我鹤山人民福利有关的设施,我们当本过去为乡的热情,竭诚为建设新鹤山而努力。”但是,在土改复查中由于执行了过“左”的政策,错误地没收华侨的房屋;侨户成份又普遍被提高,把华侨小土地出租者、华侨工商业者错划为地主。这些错误后来虽然得到部分纠正,但很不彻底。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对华侨、侨眷更实行极左政策,“四人帮”炮制的“海外关系复杂论”,更使广大归侨、侨眷的正当权益受到践踏,政治上受到歧视。华侨不敢回乡,个别回到家乡也不敢与亲友打招呼。这些极左政策极大地挫伤了民心、侨心,因此华侨捐资支持家乡少之又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侨务部门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各项侨务政策,彻底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侨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各项公益事业的热潮空前高涨。据鹤山市侨务部门统计,从1977年至2002年12月底止,全市参与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旅外乡亲达二万多人次,捐赠项目(以已办理华侨捐赠确认证为准)732宗,捐赠金额达人民币36385万元。其中:捐建学校167间,17173万元;医院10间,2917万元;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17间,1135万元;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室、侨苑63间,1712万元;修筑道路、兴建自来水工程、水利工程等共115宗,7522万元;其他项目372宗,5926万元。以下择要记述。
兴办教育 培养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华侨港澳同胞历来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捐资办学的热情历久不衰。市政府所在地沙坪镇,在改革开放前只得一间中学,近二十年新办了四间,多数是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而建于1925年的老牌中学鹤山一中,在改革开放中也焕发了青春。早于1979年12月1日该校举行54周年校庆时,应邀回来参加的就有来自菲律宾、加拿大及港澳等地校友。他们有的捐款,有的捐书,有的捐教学仪器设备,开改革开放后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捐物的先河。以后为该校作出贡献的热心人士就更多。其中旅港邑贤陆容章就捐建了陆汉秋科学馆、陆佑体育馆、游泳池、陆容章教学楼和陆佑奥运体育场。李石朋家族捐建了石朋堂学生宿舍楼、李冠春楼、石朋堂教学楼和兰生、子方楼。李照衡后人李本良、李本廉、李韵冰、李韵喈兄妹为纪念其先父捐建了“照衡堂”。旅港乡亲黄钜深捐建了黄荣灿图书馆。旅港乡亲冯业昌捐建了行政办公楼等。由于旅外乡亲的支持,使鹤山一中的教学环境大为改观,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历年高考的入学率在全江门市都名列前茅。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鹤华中学是由旅外乡亲倡议、并由他们出资兴建的另一所市级中学。1987年6月14日奠基,1988年12月18日落成。其中陆容章捐建陆佑堂、陆佑夫人梁钻楼、陆汉秋楼、陆汉秋夫人黎景尧楼和陆容章科学楼;梁李桂芳捐建李一谔体育馆、李一谔夫人楼和李陈丽群游泳池;冯汉柱捐建冯汉柱楼和李佩瑶楼;黄钜深捐建科学馆;吕焯平捐建吕北翰楼和吕焯平楼;冯业昌、吴柏槐、陈亨、邓森等捐建群芳楼;冯学洪、任昌洪、黄仕亨、温仕秋等捐建挚友楼;李秩绵、李汝明、叶景勤、吕明佑等捐建集贤楼。1993年该校也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鹤山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是为培养我市专业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在华侨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于1992年顺利建成。陆容章牵头捐建陆佑堂、陆佑夫人梁钻楼、陆容章楼、陆容章夫人黄妙容楼;冯汉柱捐建冯汉柱科学楼和冯耀卿体育中心;梁李桂芳捐建李一谔堂;杨永德捐建杨奕策楼;冯学洪捐建印刷楼;旅加拿大乡亲古一鸣及吕氏兄弟、麦森熙、温根泽、李本贤、易华强、林赞、冯汉荣、古生、冯炳鉴、易静中、古永康、扶煊、吴柏槐、任永年、吕振祥等捐建实验楼。
为纪念鹤山撤县设市进入新纪元而创办的纪元中学,也凝聚着华侨港澳同胞的心血。该校1993年12月奠基,1994年12月18日建成。其中:陆容章捐建陆汉秋实验楼;李桂芳、李佩芳、李伟芳捐建李一谔礼堂;李冠春家族捐建李冠春楼;吕焯平捐建吕焯平楼;旅加拿大乡亲温根泽捐建温根泽楼;何世鸿捐建何世鸿楼;何文超捐建何文超图书馆;吕鹤鸣捐建运动场;伦能捐建伦能教学楼;杨明标捐建杨明标游泳池;宋柳莎捐建景桐艺术楼;冯业昌、李玉麟、李顺洪、易子江、林家强等捐建学生宿舍楼;在我市投资办厂的南联集团也捐建南联楼;香港鹤山同乡会理监事捐建康乐楼。
在镇级中学中,也有不少是由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如鹤城镇华侨中学是由旅美华侨马仲威、黄祥讯、吕仲和、蔡仲平、陈远灵以及旅港乡亲马国超、黄超群、周焕、林志强等发起筹建的。他们广泛发动海外乡亲捐资,使新校于1985年5月28日落成。巴拿马鹤山公所主席郑国威、郭伟明也发动吕道明、吕敬好、吕聪明、罗锡芳、钟国胜等55位旅巴拿马乡亲捐资,支持该校的扩建工程。
宅梧镇白水带中学是由旅秘鲁乡亲杨伟明,旅美乡亲赖华煜,旅智利乡亲张伟廉、邱福康,旅港乡亲郑可明、郑启明、曾振尧等大力支持而兴建的。于1984年11月5日落成。
址山中学的重建是得到林绍芬家族牵头捐资,旅港乡亲伦能、麦丁财、郑选、郑玉环等慷慨解囊,于1987年动工,1988年建成。在该镇投资办厂的外商蔡玉强,以他经营的瑞安公司的名义捐建瑞安体育馆和两座学生宿舍楼。开办顺发鞋厂的台商孙鸿玉也捐建了一座宿舍楼。
雅瑶镇重建雅瑶中学和新建雅瑶二中,是得到该镇乡贤陆容章等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使这两间学校于1985年和1992年相继建成。
龙口镇兴建龙口中学,资金也主要是该镇华侨港澳同胞捐助的。首期工程早于1985年完成。2002年3月,美国“黄汝斌基金会”资助该校231万元兴建学生宿舍楼。黄汝斌是龙口镇那白村人,曾当过那白小学校长。1949年他到美国谋生,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省吃俭用,创下一定家业。他生前立下遗嘱,身后把他旗下所有物业卖掉,成立“黄汝斌基金会”,专门捐助祖国的教育事业。前几年他去世。该基金会董事局遵照他的遗嘱,已捐助了上海、广州等地教育事业,对黄汝斌故乡那白小学也捐助了10万元兴建教室,并捐3万元作该校教育基金。2001年7月,“美国科技教育基金会”副主席乔龙庆和“黄汝斌基金会”董事局成员邵培珍一行到龙口中学考察后,才作出为该校捐建学生宿舍楼的决定。
古劳镇侨乡中学于1998年建成。旅港乡亲吕演汉首倡善举,捐建教学大楼一座和体育馆一座。旅港乡贤冯学洪以他经营的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的名义,捐建雅图仕教学大楼一座和实验室一幢。李添家族捐建图书馆。鹤山艾琳集团总经理陈尤知捐建师生食堂。旅港乡贤李福荣后人捐建李福荣艺术楼。2001年邑贤李石朋的孙女婿、美籍华人科学家方声钟捐助10万美元给该校兴建学生宿舍楼。该楼命名“忆汶楼”,以表示他对已去世的夫人李慧汶的怀念。
此外,鹤山二中、鹤山三中、沙坪镇中、金岗中学、桃源中学、共和中学、云乡中学等都先后接受过华侨港澳同胞的捐助。
改革开放后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小学就更多,有些是个人或家族独资捐建的。例如旅马来西亚乡亲冯庄捐建宝瑶小学;旅港乡亲何世鸿捐建润鹏小学;冯汉柱捐建冯耀卿夫人纪念小学;吕演汉捐建新星吕演汉小学;黄钜深捐建仁和小学;马瑞珍捐建马瑞珍纪念小学;麦源生捐建麦源生小学;林绍芬家族捐建林绍芬纪念小学;陈桂捐建陈能敟纪念学校;李福善捐建李福善中心小学;陈叶雪仪捐建陈叶雪仪连南小学等。
为了鼓励师生勤教苦学,造就人才,有些旅外乡亲在捐资兴建校舍、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筹款成立教育基金会。鹤山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2年,当年曾举行1992年重点工程落成庆典暨教育基金万人行活动,至2002年12月已筹得基金920万元。早在1978年古劳镇下六小学就设有奖教奖学金,这是由该镇乡贤任昌洪捐助的。龙口镇湴蓼村也于1993年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共筹得教育基金20多万元。从1994年起,每个学期基金会都拿出四、五千元,用于奖励优秀学生和先进教师,从未间断。龙口镇中七小学在旅外乡亲支持下成立了文化教育基金会,他们筹得的基金用来购置龙口墟紫荆楼3、4、5号铺位,作为基金会的永久产业。他们把这些铺面出租,租金用来奖教励学。古劳镇乡贤冯汉柱及其友人吴灿宁各捐10万港元给大埠冯耀卿夫人纪念小学作教育基金。古劳镇仁和小学由黄钜深带头捐资九万港元,任昌洪、吕润财、关兴、黄仕亨等各捐二万元,黄文权、叶景勤各捐一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会,并制订出具体的奖教奖学方案。
我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双合、宅梧、合成等边远地区办学条件比较困难。在同一地区中,也有比较困难的家庭。如何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入学,就成为能否普及全民教育,提高人民素质的大问题。旅外乡亲有见及此,近年来掀起了扶贫助学的热潮。旅港乡贤李福善祖籍古劳镇,是我市比较富裕的地区。而合成镇(现已并入双合镇)是边远山区,办学经费十分缺乏,中小学校的校舍多数是砖瓦平房。李福善得知此情况后,于2000年欣然捐款50万港元资助该镇重建中心小学。该镇村民为了感谢他的关怀,把学校命名为“李福善中心学校”。沙坪镇旅港乡亲刘国柱,他回家乡投资办厂,业务发展良好。当他得悉山区宅梧镇教学条件艰苦,校舍破旧后,也伸出援助之手,捐资52万元帮助该镇下沙小学兴建教学大楼,取名刘星耀教学大楼。而香港鹤山同乡会与鹤邑海外联谊会于1998年更联合发起扶困助学活动,广泛发动内外乡亲捐助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至2002年已筹得资金120多万元,受资助的贫困学生1012人次,同时还奖励了一批优秀的贫困学生。
二十年多来,海外华侨、华人捐资支持故乡教育事业,涌现了不少动人故事。如旅美邑贤易象球,祖籍鹤山沙坪镇玉桥村。他曾任美国三藩市中华总商会主席。他出生于美国,1988年首次回乡寻根问祖,就慷慨捐助人民币32万元建玉桥小学易象球教学大楼。1989年他不幸去世,他的夫人易黄少仪秉承他的遗愿,捐资78万元建易象球纪念堂(易黄少仪教学大楼)。共和镇旅圣马丁乡亲徐自立,于1992年回乡,捐资40万港元重建泮坑小学。同年又为兴建新民学校教学楼捐资15.8万元。1993年当他知道鹤城镇中学建校经费有困难时,又捐助港币12万元给该校兴建教室。邑贤冯庄是旅马来西亚老华侨,他1986年回到家乡,见故乡小学仍以祠堂作校舍,便主动捐港币80万元建一座新型小学,为纪念其夫人罗宝瑶而命名为宝瑶小学。1992年当他得悉筹建雅瑶二中时,又捐助18万元支持该校建造实验楼。1998年1月新加坡冯氏家族的冯家润、冯家权昆仲回乡,向宝瑶小学捐建“星洲科技楼”,并配备了现代电脑40台及其他设施,捐资共达100万元。雅瑶镇古蚕村旅新加坡工程师胡国棠,1999年曾两次回乡寻根,并乐捐人民币4万元给古蚕小学建设校舍。而归侨冯颜卿的事迹更加感人。冯是鹤山市沙坪镇中东西水围村人。她随父从美国回来定居广州,现已年逾古稀,生活俭朴,但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自1999年以来,她把自己积蓄及父辈遗产,三次共捐资220万元给沙坪镇第四小学兴建科学楼、教学楼和办公楼。市民交口称赞,并被鹤山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鹤山旅外乡亲捐资办学,不仅泽被鹤山,而且惠及其他地区。1987年旅港乡亲在陆容章的带动下,集资为五邑大学兴建“鹤山楼”。该楼高四层,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设计新颖别致,为五邑各县向该大学捐建带好头。1997年陆容章又捐资200万元为该校建陆佑图书馆,并参与十友楼的捐建。
重视医疗 关心健康
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捐资兴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关心人民身体健康。作为鹤山医疗水平最高、设施最完备的综合医疗机构——鹤山人民医院,他们也最关心、最支持它的重建。鹤山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座落在沙坪镇水东岩的同善医院,1933年由海外侨胞集资建造。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为人们解除疾苦,贡献殊多。抗战期间,饱受战火摧残。抗战胜利后至开放改革前,它虽然得到不断修复和扩建,但地方狭小,设备陈旧,跟不上时代要求,不能满足全县人民保健的需要。华侨、港澳同胞及乡中有识之士纷纷建议择地重建。鹤山县政府接受群众要求,于1984年决定在沙坪镇牛行口划地60亩,建设一间全新的人民医院。消息一传出,华侨、港澳同胞奔走相告,并慷慨解囊。旅港乡亲李一谔后人梁李桂芳首先认捐门诊大楼,以其先父李一谔命名。陆容章认捐陆佑住院楼(并捐助全部设施)、陆佑夫人梁钻诊疗楼;林绍芬家族认捐林绍芬检验楼;古国声认捐幼儿园。首期工程于1985年12月18日落成。接着梁李桂芳捐建的李一谔夫人营养楼、陆容章捐建的陆汉秋宿舍楼、陆汉秋夫人黎景尧宿舍楼、陆容章培训中心楼、陆容章夫人黄妙容制剂楼;任昌洪捐建的任昌洪药物供应中心楼;杨明标捐建的杨汝贵X光楼;李德发捐建的李德发洗衣供应中心;谭伯胜捐建的谭伯胜生活服务楼;吕演汉捐建的综合住院大楼首层;孙鸿玉捐建的孙中启ICV救治中心;温仕秋、古一鸣、邓荦平、冯学洪、文池、温根泽、易子江、黄钜深、李秩绵、吕焯平、扶泽基、冯庆和、黄作球、谢舜良、吕德华、黎福等捐建的医院纪念楼等相继落成。2000年旅美乡亲黄国梁又向医院急救中心捐助美元8万元。从而使医院的环境大为改善,医疗设备日趋完善,《南方日报》曾载文誉为“皇宫医院”。1991、1993年被江门市评为文明单位,1997年8月经省评审达标为爱婴医院。
在镇级医院中,不少也是旅外乡亲捐资重建或新建的。比较早建的有林绍芬家族捐建的址山健康院。该院于1984年8月8日落成,林氏家族58人从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专程回乡参加落成剪彩庆典。1985年林家强又捐资兴建林家强住院大楼,1989年再斥资兴建医生宿舍楼,进一步改善医院的医疗和生活条件。1996年经江门市审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7年经省评为爱婴医院。
共和镇马瑞珍纪念医院是该镇旅港乡亲马瑞珍独资捐建的。该院于1988年10月8日落成。1994年马女士又捐资37000元给该院增设医疗设备。1995年12月该院经江门市审定为一级甲等医院。
龙口医院能于1989年12月19日建成,也有赖于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旅港乡亲在港成立筹委会,温贵任主任,他身体力行,除带头捐资5万元外,还奔走各地筹款。任昌洪、易子江、戴均、冯业昌、冯永生、冯庆和、李仕辉、冯秉孝等也鼎力支持。已故的李敬、李德发生前也慷慨解囊,是以能集腋成裘,玉成善举。 1998年冯业昌又捐赠救护车一部。该院下属的金岗医院也由旅外乡亲捐资120多万元重建。1994年该院经江门市审定为一级甲等医院。1996年被江门市评为结核病归口管治先进单位。
古劳医院于1993年择地重建。从筹建始,该镇旅外乡亲鼎力支持,其中任大卫捐46万元,任昌洪捐35万元,吕润财捐28万元,吕德华、吕文俊两人捐28万元,杨明标捐18万元,温仕秋、古一鸣、冯学洪、劳金伉俪等各捐10万元,温根泽、杨明深、古国声、冯克华、任钜芬、冯兆湖等各捐5万元。其他乡亲也踊跃捐输。以后,冯广发捐100万元,所以医院曾用其父冯昌荣的名字命名。 1996年12月该院经江门市评审为一级甲等医院。
雅瑶医院和雅瑶敬老院在雅瑶镇旅外乡亲的资助下,于1995年12月19日同时落成。该镇旅港乡贤陆容章率先捐资165万元兴建陆容章门诊大楼、陆汉秋楼和黎景尧营养楼。旅澳门乡亲邓锋捐资30万元,民营企业家吕锡文和旅外乡亲冯维根合捐60万元。捐资超过10万元者还有李海球、宋柳莎、陆少洪等。剪彩当天,邓锋再捐10万元,吕锡文再捐20万元。该院于1998年经江门市审定为一级甲等医院。
桃源医院也于1995年重建。该院占地9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旅港乡亲何世鸿捐建门诊大楼,陈金垣捐建宿舍大楼,捐资超过10万元的还有陈耀垣、王丽英等。1997年该院经省评审达标成为爱婴医院,同年经江门市审定为一级甲等医院。
沙坪卫生院的速成,也得到海外乡亲的鼎立支持。其中何才捐5万元,胡党庆捐3万元,崔庆权、冯焯开、易佳、吕烈各捐2万元,易锦池、张沃联、易强华、刘笛炮、冯乃恩、吕振祥、余桂卿、冯连均、易鋆荣、吴栢槐、王统元、吕侨、易明、谭栢胜、冯瑞荘、冯锦生、易祥夫人、刘景廉各捐1万元以上,其他乡亲也踊跃捐输。
至于各村的卫生所,也有一些是由旅外乡亲捐建或资助的。例如址山镇禾南村卫生所,原来是一间低矮的平房,阴暗潮湿。该村两位70多岁的旅港乡亲黄养稳、黄学照带头捐资9万元,并积极发动内外乡亲捐资,结果共筹得15万多元,于2001年7月新建了一幢两层高、面积300多平方的卫生所,并增添了一批医疗设备。卫生所命名“黄李金爱医疗所”。这是当地群众为感谢黄养稳的重大贡献,以其夫人名字为诊所命名。
修桥筑路 敬老爱幼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港澳同胞热心公益,关怀桑梓,他们除举医兴学外,还捐资修桥筑路,兴建老人院、幼儿园等。
一、修桥筑路方面:
1980年,龙口镇平心村旅港乡亲李敬捐建雁平桥。
1984年,古劳镇中升村旅港乡亲李广泽捐建莲华桥。
1985年址山镇在内外乡亲支持下建成碧岗大桥。
1984年古劳镇连南大桥破土动工,1985年6月建成;三夹大桥也于1985年3月动工,当年12月建成。这两座桥是连接古劳镇与沙坪镇的交通纽带,建成后结束了古劳水乡靠横水渡过河的历史,对发展古劳镇经济有重大的作用。旅外乡亲为建桥作出重大贡献。
1985年1月,鹤城镇三堡五星大桥通车。这是该镇旅阿鲁巴乡亲谢兴发、谢生,旅港乡亲谢桂珍等大力支持,共筹款6万港元,政府拨款7万元而兴建的。通车之日谢兴发赋诗两首祝贺:“五湖通四海,星火照新天;故国山河秀,乡土情更深。”“五乡革命老区,星照全体人民;桥通东西南北,扶助亿万工农。”
1995年香港利丰集团向鹤山市政府捐赠人民币600万元兴建谷埠大桥。该桥跨越沙坪河,是325国道与鹤山口岸、鹤山港、鹤山食品城等连接的交通纽带。桥长300米,宽30米,总投资3000万元。
1988年址山镇旅港乡亲麦乐生捐资60万元,为家乡廓村修建一条从四九墟至325国道、长2020米的水泥路,并建牌坊一个。
1989年香港鹤山同乡会监事长李桂芳以其先父李一谔之名义,捐资60万港元给家乡桃源镇蟠龙村筑路改水。村道长730米,宽4米;打水井深84米,建储水池100立方米,足够该村村民及桃源中学师生饮用。
1990年址山镇旅港乡亲麦源生捐资30万元兴建一条从四九墟至新屋村、全长1100米、宽5米的水泥路,另建牌坊一个。
1994年鹤城镇城西潮边坑华侨余天德、余秋麟、何镜扬、罗保林、杨培明等带头捐资,内外共筹得人民币45万元,修筑了一条长2公里、宽7米的水泥路,使崎岖山路变成宽阔通途。
1995年古劳镇麦水村旅外乡亲集资平整了全村大小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
1999年旅澳门乡亲曾国荣为家乡龙口镇四堡藕莲村建一条造价20多万元的水泥路。路长近一公里,宽4米,可行中小型汽车。这条路建成后给该村发展经济带来了希望,故人们称之为希望之路。
2001年新春,乡贤陆容章再捐资50万元给故乡黄洞村修筑村道和支持学校电化教学,使全村道路实现硬底化。
2002年址山镇礼贤环安村村道、门楼落成。这是该村旅文莱乡亲麦锦华捐资65000元建造的。多年来麦先生为家乡的学校、自来水等公益共捐资35万元,使环安村面貌焕然一新。
2002年鹤山兴建古劳至325国道的新干线,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捐资300万元建桥一座。
二、敬老爱幼方面:
1980年龙口镇平心村旅港乡亲李德陵、李仕锡、李柏沂、李纪元等带头,筹款八万多元为该村建幼儿园一间,并购置了全部设备。
1988年古劳镇大埠村旅美乡亲冯鸿儒带头捐资20万元设立大埠老人基金会,多年来旅外乡亲不断捐资,集腋成裘。该会置办了产业,有固定的收入,因此每年都组织该村300多老人外出旅游,珠海、广州、佛山等地都留下他们的足迹。
1989年9月桃源镇旅港乡亲何世鸿为了使该镇孤寡老人安度晚年,独资兴建高两层、建筑面积315平方米的敬老院。为表彰何世鸿的善举,该镇将大楼以其母亲之名命名,称“何润鹏夫人李金妹纪念楼”。
1989年宅梧镇敬老院落成,这是该镇内外乡亲集资兴建的。
宅梧镇堂马村旅港乡亲梁爵为该村捐建一座二层的“敬老爱幼院”,并捐资修筑一个水泥球场,使家乡老、中、青俱有文体活动之所。
1990年12月18日鹤山慈善安老院落成。这间安老院是得到旅外乡亲大力支持而兴建的。其中吕焯平、温根泽各捐15万元,陆容章捐10万元,任昌洪、冯汉柱、古一鸣、吕明佑各捐5万元,还有扶煊、冯玉礼、李炳林、扶泽基、冯炎、冯驱伉俪、叶景勤、温贵等也慷慨捐资。
1991年5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颁发“热爱儿童奖”,鹤山旅外乡亲陆容章、黄妙容、吕焯平、林家强、李桂芳、潘婉玲、何世鸿、黄少仪、冯庄、冯汉柱、李石朋家族等榜上有名,荣获奖章。
1992年共和敬老院扩建,旅港乡贤杨永德牵头捐资45万元,钟永福捐20万元,古一鸣捐10万元。
1995年2月6日,旅港乡亲温贵捐建的龙口镇文堂村“长者之家”落成,内配彩电、风扇及各种文娱用品,供该村老人文娱活动。
1996年元月沙坪镇汇源元溪村幼儿园奠基,这间幼儿园是香港宝灵大殿创办人胡柏勤积极穿针引线,发动印度籍的戴森宝及其夫人捐资30万元而兴建的。
1996年12月22日龙口湴蓼村老人活动中心落成。这间有230平方米的大楼是该村旅外乡亲集资兴建的。当天,冯永生、冯业昌还设宴与全村400多老人联欢。
1998年11月,龙口镇中七幼儿园在该村旅港乡亲李文、李泽裕、李镇权等带头捐资,并发动香港元朗戴展华等热心人士捐助27万元而建成。
2000年5月,旅港乡亲吕演汉捐资40万元帮助鹤山福利院兴建恤孤楼,这座有实用面积有680平方米的大楼,使孤儿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2001年8月,旅港乡亲冯业昌、冯秉孝捐资5万元帮助云乡镇建成敬老院。
改善食水 泽及多方
古劳镇旅港乡亲冯汉柱、冯广发等捐资为家乡大埠村安装自来水,该工程于1979年竣工。
1982年桃源镇旅港乡亲陈金垣捐资为家乡三富村挖水井、建水塔、购置抽水及输水设备,使全村用上清洁的自来水。
址山镇凌江村旅港乡亲伦能于1985年冬捐资兴建一座高三层的自来水塔和购置了电机、水管等设施,使家家用上自来水。
古劳镇维墩各村村民自古以来都是饮用涌水,很不卫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下,于1986年完成了庞大的自来水工程,从此维墩结束了饮用涌水的历史。
1984年12月,由旅外乡亲捐资兴建的鹤山侨苑落成。这座建筑精巧玲珑,新颖别致,现代化气派与庭园式民族风格混为一体,被列入当年鹤山县十项重点工程剪彩项目。
1987年6月,雅瑶镇黄洞村自来水工程竣工,全村170多户、650多人饮用上清洁的自来水。这是乡贤陆容章捐资40万元兴建的。
1987年3月23日址山镇西兴里文化室落成。该室由旅港乡亲麦董、麦兆堂等几十位乡亲捐资建成。旅澳门乡亲麦鎏富为文化室撰联:“西兴里欢天喜地,文化室赏心怡情”。
1988年农历元月初五,址山镇廓村新屋村会堂落成,这是旅港乡亲麦源生捐资兴建的,使村民喜庆宴会、文化娱乐有一个活动场所。
1988年旅日华侨莫开华捐赠日元470万元给鹤山图书馆。莫祖籍古劳镇下六村,在日本餐馆工作了三十多年。其谊父任礼培于1985年去世,有遗产470万日元留给他。他慨然把这笔遗产转赠给鹤山图书馆。
1992年元月,桃源镇龙永村“何氏文化室”落成,这是旅港乡亲何世鸿捐资兴建的。室内有图书、象棋等设备,为村民提供一个文娱活动场所。
1994年马来西亚著名华文女作家柏一,委托她的中国文友把她在《中国妇女报》、《南方日报》以及在深圳、珠海等地报刊发表作品的稿酬共人民币1005元赠给鹤山教育基金会。柏一原名黄慧琴,祖籍鹤山雅瑶镇黄洞村。
1995年6月,为解决《鹤山乡讯》印刷及邮寄费用,成立鹤山乡讯基金会。海内外乡亲踊跃捐资,陆容章牵头捐10万元,冯业昌、吕焯平、杨明标、何世鸿、任大卫、叶景勤、刘国柱等各捐5万元。至2002年12月共筹得基金230万元。
1995年7月12日,古劳镇政府在香港上环钻石酒家召开“古劳镇堤围整治海外筹委扩大会议”,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备委员会副主任的李福善也在百忙中出席,并即席认捐港币100万元支持家乡堤围整治。
1999年由世界鹤山乡亲联谊会发起,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建的、座落在西江大堤十八丈地段的“西江明珠雕像”落成。
2001年旅港乡贤任昌洪回乡,他除了赞助60万元帮助下六小学进行二期改造工程外,还捐资28万元重新铺设全村自来水管道。
2001年3月10日,座落于沙坪镇新城路的“李少彭文化艺术楼”落成,该楼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这是美籍华人方声钟为纪念其岳父李少彭而捐建的。
投资办厂 促进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华侨港澳同胞主要是捐资捐物支持家乡各项福利事业,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不少乡亲直接回乡投资办实业,使家乡增加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市场,促进经济。政府也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至2002年底,全市侨资企业超过300家,投资金额达2.1亿美元。下面选登几家办得较早、或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
信明实业有限公司
这是已故旅港乡亲李敬于1988年创办的外资企业,厂址在李敬家乡龙口镇平心村。全厂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是一间家私制造和服装制造混合工厂。全是进口机械,工人有100多人。李敬自1979年以来,以其实业家的眼光,率先投资200多万港元,引进制衣、纺织、洗染等设备,与龙口镇农工商总公司合作,先后办起龙口服装厂、龙口纺织厂、龙口洗染厂。在“三来一补”项目中,龙口服装厂是全县第一间,佛山地区是第五间,足见李敬的勇气与魄力。
幸福塑料厂
这是雅瑶镇陈山村已故旅港乡亲李海球独资创办的外资厂。厂址在李的故乡陈山村。李于1988年回乡,投资500万元在村前置地3000平方米,兴建厂房2000多平方米。该厂制造各种胶梳和编织布,产品全部出口。现由其儿子继续经营,有工人300多人。
精联印刷有限公司
鹤山精联印刷有限公司座落在龙口镇龙津开发区内,是旅港乡贤冯业昌独资创办。冯早于1987年就回乡与鹤山侨办下属公司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由于双方真诚合作,从开始1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这就大大增强了他的信心,于是在1995<spa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