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奋斗史——粤籍华侨: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强后盾
发布:2016-08-13 11:05
来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数千年封建帝制,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广大粤籍华侨在支持与参加孙中山革命事业中,表现出高度爱国情怀和英勇献身精神,功绩昭然。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这一段光辉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掀起贩卖猪仔华工狂潮,大约200万广东人被贩卖到海外。同时,另有200多万广东人自由移民海外。粤籍华侨秉承广东人敢于冒险、开拓务实的精神,为居住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受到种种歧视和迫害。如英属非洲殖民地曾规定华侨只能与驴马同车道行走,不能与当地人同行。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实行排华政策,禁止华侨归化为本国公民,限制或禁止华侨从事某些职业,乃至发生排斥、打击华侨的暴力事件。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海外华侨蒙受更为难堪的屈辱和迫害,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忧心如焚,对帝国主义和满清王朝,怀有极大的愤慨,急切期望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新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保护他们。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挽救民族危亡,争取祖国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得到了海外粤籍华侨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
孙中山先生指出“华侨的思想开通较早,明白本党的主义在先,所以他们革命也在先”,并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在辛亥革命中,因地缘、血缘等原因,海外粤籍华侨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贡献尤为突出。
一、联络同志,创建组织,培养骨干
海外粤籍华侨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
檀香山兴中会是孙中山革命组织的起点,是“第一把革命的火炬”,追随孙中山点燃火炬的25人全部是粤籍华侨。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等26人召开兴中会成立会议,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挽救危局”口号,至1896年6月,兴中会有姓名者为286人,粤籍华侨259人。1895年初,孙中山在香港与江门华侨陈少白、香山华侨陆皓东等筹建兴中会总部,制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东莞华侨杨衢云为首任会长。之后,粤籍华侨赵明乐、赵峰琴等在横滨、陈少白在台湾、黄隆生在河内创建分会。台山华侨邝汰华教授成为1904年孙中山在美吸收的唯一会员。在台山华侨、美国致公堂总堂领袖黄三德、总堂英文秘书恩平华侨唐琼昌的大力支持下,孙中山改组美国致公堂,起草《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对致公堂进行革命改造。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正式提出“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粤籍华侨冯自由、梁慕光等参加大会,表达海外华侨支持同盟会的心声。梅州留日学生谢逸桥、谢良牧等由孙中山亲自主盟成为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
“凡有华侨所到之处,几莫不有同盟会会员之足迹”, 1906年4月,孙中山在粤籍华侨张永福、林义顺等支持下,创建新加坡同盟会分会,林义顺还创建槟榔、吉隆坡分会,并介绍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香山华侨陈景南成立暹罗分会;新会华侨邓泽如创建瓜捞比拉分会……新加坡同盟会分会成为南洋同盟会总机关和孙中山向南洋华侨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革命和筹资集款、策划武装起义的重要基地。1910年,美洲三藩市中国同盟会总会成立,台山华侨黄魂苏任会长;次年6月,在台山华侨李是男、黄三德等支持下,孙中山实现同盟会和致公堂两大组织联合。冯自由在加拿大一年期间,秘密组建同盟会,并利用温哥华中华会馆换届选举之机,成功掌控该会。
粤籍华侨对国内地区革命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发挥积极作用。1905年,李自重在广州和港澳等地发展组织;次年,谢逸桥在梅州地区创办第一所革命干部学校松口体育学堂,进行革命思想教育和军事知识学习。
二、积极向海内外民众宣传革命思想
海外粤籍华侨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热心倡导者。
(一)创办报刊,大造革命舆论
1900年1月25日,江门华侨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宣传民主革命的报纸《中国日报》。1902年,香山华侨程蔚南在檀香山创办《檀山新报》,刊登孙中山《敬告同乡书》和《驳保皇报书》,与保皇党《新中国报》大开笔战。旧金山《大同日报》在黄三德支持下易帜,成为美洲洪门机关报。1909年,李是男等粤籍华侨青年在旧金山出版《美洲少年周报》,后改版为全美洲同盟会第一家机关报《少年中国晨报》。1910年,冯自由在加拿大主持《大汉日报》,与保皇派《日新报》进行一年多笔战。1904年,张永福等在新加坡创办南洋第一份鼓吹革命的侨报—《图南日报》,与保皇派《南洋总汇报》笔战。1906年,香山华侨陈景华在暹罗创办《湄南日报》、《华暹日报》,以犀利的笔锋开创暹罗华侨革命之风。鹤山华侨陆佑资助创办《星洲晨报》。台山华侨黄伯度在加拿大创办《新国民报》。梅州华侨谢英伯与孙科等人在檀香山创办《自由新报》,与刘思复、潘达微在香港主持《中国日报》。谢逸桥在汕头创办《中华新报》、《新中华报》……粤籍华侨在海内外创办报刊,与保皇派进行论战,促使广大民众认清保皇派正真面目。
(二)开办书报社,印发革命图书,传播革命思想
为争取广大群众,粤籍华侨在海外各地建立书报社,宣传革命。1909年,粤籍华侨李是男等成立少年中国学社、陈孟瑜成立古巴“三民阅报社”,这是孙中山在古巴最早也是唯一的革命机构;张永福、林义顺等成立新加坡“同德书报社”。书报社内免费提供宣传革命的华文报刊和激励民族气节的书籍,举行“讲演会”提倡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华侨中下层阶级的觉醒。
当时国内宣传革命的书刊,如《革命军》、《扬州十日记》以及《民报》等在华侨中有很大的影响。粤籍华侨通过印刷这些进步书报,宣传革命思想。冯镜如创办日本横滨文经商店,代印《扬州十日记》等书一万卷,分送海外各地。张永福、林义顺等翻印《革命军》两万本,改名《图存篇》,在南洋和国内潮梅、闽南地区广为散播。伍盘照免费印制《革命军》1.1万册,由致公堂在美洲华侨中广为散发。《檀山新报》改组为《自由新报》,编印《自由言论》、《革命真理》、《扬州血泪》等在华侨中发行。 1911年8月5日,清政府最大的军舰“海圻”号访问古巴,鹤山华侨李铁夫带领同盟会会员冒死登舰,散发革命传单,成功说服舰长程壁光等全舰官兵加入同盟会。当“海圻”号回航上海时,武昌起义已宣告成功,“海圻”号也宣告起义,在当时引起巨大影响。
三、筹款助饷,支持革命活动
粤籍华侨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者,他们从富商大贾到一般侨众,阶层相当广泛。他们不图丝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一团热诚,只为救国,盼望祖国走上民主富强之路。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其兄孙眉积极筹饷,之后数十次变卖地产,直至破产。开平华侨邓荫南为革命用尽了所有钱财,梁启超说:“此人倾家数万以助中山,至今不名一文,而心终不悔。日日死心为彼办事……”。新会旅港富商李纪堂是为支持革命毁家纾难的富商第一人。当时他拥资百万,加入兴中会后,为支持革命献出全部家产。松口华侨梁鸣成久是梅州华侨为革命捐躯第一人,1909年,梁受命赴南洋为新军起义筹款。当时爪哇霍乱流行,梁冒险只身前往,短时间内筹款折合港币5万元。在返回新加坡时,不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