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华侨在南洋 白手起家的奋斗史

发布:2016-09-13 11:55

来源:



    在一波又一波“下南洋”的浪潮中,泉州移民为所到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文化,也将泉州人爱拼敢赢、奋发图强的宝贵精神带到那里。他们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用勤劳和汗水参与到居住国的开发和建设中,极大地改变了当地面貌,为东南亚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早期东南亚华侨社会中的女性很少,华侨女性同样要依靠体力劳动为生。图为新加坡建筑工地的华侨女工,俗称“红头巾”。


  菲律宾:


  从“菜伢店”到开银行


  在菲律宾的华侨,福建籍人占80%,其中又以泉州人为主。20世纪前,泉籍华侨在菲律宾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有工匠、种植园工人、店员、小贩、商人、教员等。


  1901年美国取代西班牙统治菲律宾,这一时期泉籍华侨转而从事金融、进出口贸易、工商业、加工业等,其中经营进出口贸易最为成功,尤以充当中介商为其专长。泉籍华侨凭借他们的资金、能力、经验和人员,出色地承担了重要商品的收购与销售业务,深得西方商人和当地居民的信任,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收购和销售网。


  泉籍华侨零售业也相当发达,当地称为“菜伢店”的零售商店遍布菲岛,成为华侨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


  20世纪初,华侨经济力量有了较快增长,从此奠定了菲华经济的坚实基础。号称“木材大王”的李清泉(晋江人),在20世纪初秉承父业,经营木业,创办了植林、采伐、制材、加工、销售、出口等一系列企业,并开拓国际市场,形成综合性一体化企业经营,被公认为菲律宾经济发展史上“占有永久的地位”的人物。出口商吴记藿(南安人)的“吴记藿进出口公司”,除经营出口业务外,还办有多家实业。


1920年由李清泉等为主,联合泉籍著名华侨富商发起创办第一家华商银行——中兴银行,菲律宾等华侨金融业开始蓬勃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企业与当地经济共同成长


  华人很早就到马来西亚经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五访马六甲,船队中有人还同当地妇女结婚。


  18世纪起,成批的泉州人移居马六甲和槟城等地,他们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开辟成片的田庄、种植园和锡矿场。


  19世纪中后期,马来西亚的泉籍华侨多靠种植甘蜜、甘蔗、椰子树、木薯、胡椒、烟草等经济作物和蔬菜为主。在开发、建设侨居地的过程中,部分泉籍华侨通过长期积累和勤奋经营,使企业得到发展,使当地经济趋向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富商,其中较为著名的泉籍富商是永春籍的陈金声家族,他们以陈丰兴商号为基础,事业迅速发展,在从19世纪初开始的近百年中,一直是马六甲、新加坡的著名富商。


  19世纪末,泉籍华侨开始种植橡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至二战前,橡胶业得到迅速发展。南安籍人李光前的南益树胶公司就在这一时期创办,他们在橡胶树下种植凤梨(菠萝),开星马(星马指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一地两种”之先河。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由于他经营得当,安然度过危机。以后又创办凤梨罐头厂,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使李光前有“星马橡胶、凤梨两大王”之称。


印尼:华人经济曲折发展


  15世纪以前,很多泉州商人到印尼进行贸易,并长期定居下来,主要居住在爪哇岛的雅加达、文登、三宝垄、泗水,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巨港等地,形成早期华人聚居区。


  15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先后入侵,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殖民地时期。1602年荷兰在爪哇建立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大量的中国移民来到印尼,从事农业、渔业、手工业、中介商、小商贩等。1870年,荷印政府放弃贸易垄断政策,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华侨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20世纪出现了一批中产者,以及少数大企业家,其中著名的有祖籍南安的黄奕住,初为商贩,继开“亚弄店”(杂货店),后经营糖业,成为巨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华侨经济每况愈下,日据时期,华侨经济遭到空前浩劫。印尼独立后,华侨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的变化。泉籍华侨以种植业和加工业发展最为迅速。林生地(安溪人)家族的SAMPORNA公司生产的丁香烟驰名东南亚。黄奕聪(洛江人)的椰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联合企业也在此时奠定基础。


  20世纪初,泉籍华侨开始投资民间经济出口作物的加工制造业和金融业。在金融业,先后出现黄仲咸、黄仲伍(南安人)经营的必利达银行;黄奕聪家族与黄欲水、黄正泉父子(南安人)联合经营的雅加达国际银行等。这个时期是印尼华侨工商业发展的兴盛时期。苏哈托时期,华侨经济遭重创。60年代后期,印尼政府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70年代中期,出现了泉籍华商经营多元化企业集团。


  1977年,印尼政府规定,禁止非印尼籍人从事外贸商业活动,许多华侨加入了当地国籍,华侨经济演变为华人经济,成为当地民族经济的一部分。


  新加坡:各行业均有杰出代表


  著名泉籍侨领李光前于1910年在新加坡创建南益树胶厂


  华商采用的先进橡胶种植技术率先在马来西亚大规模推广,使马来西亚的橡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18世纪新加坡开埠后,大量的泉州人涌入,以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小商贩为主。


  在新加坡,华人经济占绝对优势,零售商几乎全部由华人经营,批发商和对外贸易占70%以上。


  码头搬运和水上运输业是泉籍华工赖以谋生的行业之一。新加坡早期从事舢板、拖船、电船等驳船运输业者多为同安人,其次是惠安、金门人,舯舡业者则多为晋江人。他们用舯舡为停泊在码头外的货轮卸货,也替土产出入口商运货到货轮。祖籍金门的陈泰,是新加坡早期船坞业的重要人物,也是新加坡金门会馆的创办人。


  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些著名泉籍富商,比如陈金声家族。陈金声从马六甲移居新加坡,创办了金声公司,主要经营出入口商,兼营房地产业和侨批业,成为新加坡的富商。20世纪初橡胶业发展,涌现了陈嘉庚、李光前等“橡胶大王”。南安籍的林路,则经营橡胶、土产和建筑业成功,因承建维多利亚纪念堂,被誉为新加坡“伟大的建筑家”。


为居住国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广大华侨不仅积极参加居住国的经济建设,同时和东南亚各地人民并肩抗击西方殖民者和侵略者,为居住国的民族独立斗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896年,菲律宾爆发抗击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1898年,美(国)西(班牙)战争爆发,在反西抗美的菲律宾独立战争期间,广大华侨积极投入其中,与菲律宾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有的组成“华侨义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菲律宾革命斗争。


  对菲律宾革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是祖籍南安的著名华侨将军刘亨赙和祖籍晋江的罗曼·王彬。


  刘亨赙,南安市码头镇刘林村人。1896年战争爆发时,他参加了起义部队,由于他英勇善战,由中尉一直晋升到准将。为了解决日益壮大的起义队伍的武装和粮饷问题,他积极在华侨中开展筹款活动,并募集到大笔款项。他的杰出贡献,得到了菲律宾革命政府的高度评价。1926年刘亨赙病逝,菲律宾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全国下半旗志哀。


  罗曼·王彬,祖籍晋江池店。在菲律宾独立战争期间,曾以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菲律宾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统治的斗争,并曾一度入狱。马尼拉市议会为了表彰他对菲律宾革命的贡献,于1915年通过决议,将华侨聚居的沙克里斯蒂亚街改名王彬街,并建立纪念牌坊,名为“中菲友谊门”,1973年又在附近建立王彬铜像和纪念碑。


  二战期间,在东南亚各国,许多泉籍华侨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不少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泉籍华侨在侨居地为反抗外来殖民者和侵略者所建树的功勋,为中外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关推荐

上一篇:青田草根华侨“创作谈”:感慨先民艰苦打拼史

下一篇:生活在美国大华府地区的华侨华人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