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草根华侨“创作谈”:感慨先民艰苦打拼史
发布:2016-09-13 11:54
来源:
我的家乡浙江省青田县(就是我作品中的“鹤城”),因穷山恶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山青水秀),资源匮乏,薄田没几亩,故而乡民们没法待在本土原地踏步,那样子的话非饿死不可。于是乎,在很早以前,清末民初吧,本埠先民即从陆路穿透西伯利亚,进入欧洲大陆讨生活。过后,走的是水路,在上海码头“装进”邮轮,在昏无天日的水下舱里闷上一月两月,抵达法国的马赛或其他欧洲港口――途中死了大半――活下来的就像路边的野草一样,风一吹雨一淋,他们即成了欧洲街头的小商贩。他们手搭领带及其他小物件在街头巷尾兜售的模样儿,被年轻时代留学德国的季羡林先生给记载下来了:
我在这里又想到了哥廷根城以外的那一些中国人,不是留学生,而是一些小商贩,统称之为‘青田商人’。顾名思义,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浙江青田人。浙江青田人怎样来到德国、来到欧洲的呢?我没有研究过他们的历史,只听说他们背后有一段苦难的历程。他们是刘伯温的老乡。可惜这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的半仙之人,没有想到青田这地方的风水竟是如此不佳。在旧社会的水深火热中土地所出养不活这里的人,人们被迫外出逃荒,背上一袋青田石雕刻的什么东西,沿途叫卖,有的竟横穿中国大地,经过中亚,走到西亚,然后转入欧洲。行程数万里,历经无数国家。
今天我们的青田老乡走这一条路,不知要吃多少苦头,经多少磨难。我实在说不出,甚至也想象不出。有的走海路,为了节省船费,让商人把自己锁在货箱里,再买通点关节,在大海中航行时,夜里偷偷打开,送点水和干粮,解解大小便,然后再锁起来。到了欧洲的马赛或什么地方登岸时,打开箱子,有的已经变成一具尸体。这是多么可怕可悲的情景!
这一些幸存者到了目的地,就沿街叫卖,卖一些小东西,如领带之类,诡称是中国丝绸制成的。他们靠我们祖先能织绸的威名,糊口度日,虽然领带上明明写着欧洲厂家的名字。他们一无护照,二无人保护,转徙欧洲各国,弄到什么护照,就叫护照上写的名字。所以他们往往是今天姓张,明天姓王,居无定处,行无定名。这护照是世袭的,一个人走了或者死了,另一个人就继承。
在欧洲穿越国境时,也不走海关,随便找一条小路穿过,据说也有被边防兵开枪打死的。这样辛辛苦苦,积攒下一点钱,想方设法,带回青田老家。这些人誓死不忘故国,在欧洲同吉卜赛人并驾齐驱。
我是1990年出国的,走了好几大洲。我在海外的生存状态,与我以往的乡人变化不是很大。由于阅历的丰富性,我脑子里头盘旋着许多素材。《脸谱面具》一文的素材,便就是我在非洲和南美洲的苏里南生活时所获得的。自然,添油加醋是难免的了,或许这可理解为是一种艺术的加工吧。
上一篇:钱学森回国的艰难历程
下一篇:泉州华侨在南洋 白手起家的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