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我国环保产业思考
发布:2016-09-29 09:11
来源:
环保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保护已成为席卷世界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抛弃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而代之以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全球环保产业的商品及服务市场迅速成长,世界各国也迅速掀起了绿色革命的浪潮,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趋势之一:工业产品已向绿色制造进展
现在世界工业界已逐步认识到,工业生产对环境质量的损害,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名声,而且不利于市场竞争,并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制约的因素。因此,世界各国工业界正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一些污染重的工业被称为“夕阳产业”,正在走向没落。相反,有利改善环境的工业和产品正在蓬勃发展,被称为“朝阳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欧共体国家都已投入全球性的绿色制造行动,并确定了各具特色和具有环境意识的绿色产品标志。法国规定,发动机排量2升以上的新轿车都必须安装废气有害物质催化转换器。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洲规定,所有汽车制造厂从1998开始,无污染汽车的产量应占生产总量的2%,2005年达到10%.德国施奈德、格隆迪希等几家大公司联手开发出一种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电视机”,该机整机各个部件可自行折卸,拼装、更换,以保持适应环境保护的最新技术水平。在计算机领域,美国是开发绿色电脑的先驱。据沽计,由于使用绿色电脑,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可减少电费支出4000万美元。美国IBM、苹果、康派克等15家主要计算机公司已获得美国环保署颁发的“能源之星”标准。在90年代,绿色制造和绿色产品对于工业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趋势之二:农业经济已向绿色经济变革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发展的新特点,各国都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以世界农业为例,各国制定的“作物综合管理”计划,以及符合绿色产品要求的其他计划正在实施和完善中。这些计划的宗旨是选择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农药和化肥,同时把他们的用量减少到不影响生产效果的最低限度,保证持续提供有益健康的食品,同时还要改良土壤结构,保证野生动植物资源。追求绿色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时尚。英国农场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0%以上,氮肥的使用量减少了巧%左右。同时“绿色耕种”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绿色耕种是指用电脑控制化学制品的播撒数量,使化学用品降到最低限度。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微型486计算机安装在拖拉机的驾驶室里。计算机屏幕可显示播种示意图,并且精确地计算出每一英亩所需的化肥数量,然后自动控制化肥的播散。这种“精确种田”的方法,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收益。
随着绿色食品的兴起,到2000年发达国家商用农作物所用的除草剂,如杀虫剂等将朝着生物化过渡,无污染的生物产品将取代现在的化学制剂产品。这是环保市场的又一个广阔领域。
趋势之三:科技发展己向绿色科技变革
环境保护正在推动一场技术革命。如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无害或低害工业新技术、有害废物处理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替代技术等等,已受到了工业界和科技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开发研究。绿色科技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要想保持对资源的持久利用,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耗竭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加速科技进步,没有技术的保障,资源的持久利用是不可能的。日本为净化环境而出现的包装缓冲材料,如工业缓冲材料、纸管形缓冲材料、复合瓦楞纸板缓冲材料等。富士胶卷公司,采取循环的方法,将相机长纸板再打浆成纸,将塑料体部分更新分离压碎,然后制成其它塑料制品,目前该公司每月收回废品200多万件,用来生产出对环境无害,又使用户满意的新产品。意大利ENL公司利用新能源技术,对在生产石油过程中排出来的甲基乙醚采用回收利用方法,弥补了损失,控制了污染。另外,由于ENL采用了这种回收利用甲基乙醚的新技术,使石油产量大增,预计到2000年,产量将由1990年的800万吨,增加到2000万0屯。美国积极发展生物高科技产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已达到10.55亿美元,每年平均皆有50余种生物高科技产品问世,生物高科技产品群和产业群已形成雏形。
趋势之四:消费水平已向绿色商品转变
所谓‘绿色商品',是指那些从生产到使用再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特定的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剪损害极小,并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回收的产品。
据统计1990年世界新产品中,约有5%的“绿色商品”,至1996年,数量剧增到7倍,比重提高到60%左右。而在消费者中,对“绿色产品’的青睐更是情有独钟,据有关资料表明,8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考虑环保问题,77%的美国消费者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意向,66%的英国人愿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在欧州市场40%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绿色商品。因此,这就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生产至流通再到消费,无不以”绿色‘为追求目标。日本许多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争相开辟专营绿色商品的“生态拒’和”生态角‘、“自然服’、‘生态服’成为欧美,日本等地的流行时装。美国越来越多的商品包装上纷纷说明”可回收利用‘“可生物降解'’对臭氧层无害‘之类的字样,结果销量大增。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纷纷利用’绿色商品‘大做绿色广告,不少新兴的中小企业也竟相强化自己的绿色形象,以谋求飞跃发展。
趋势之五:国际贾易已向绿色经济倾斜
在国际贸易上,保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准则。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行的世界贸易组织对环境保护问题十分重视,该组织在建立协定的前言中表明’成员国应按照持续增长的目标,考虑优化使用自然资源,努力保护环境,并通过与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需要和关注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环保手段。‘凡是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物品不能进口和出口。如珍稀野生动植物,有害物质含量过高的农副产品和各种饮料、食品及有碍环境戴污染的环境的工业产品,已在国际上受到严格限制,许多产品被排斤于国际市场之外。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绿色潮流‘不断高涨,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出现变化,不注重绿色消费的出口产品,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抵制现象。进入九十年代后,许多国家陆续推出更为严厉的环保法规,使非环保产品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不久前,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颁布了ISO14O01(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及使用指南规范)和15014004(环境管理体系一原理,体系和支撑技术通用指南)两项标准。此标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适应国际潮流,许多国家正在积极进行相应国家标准的实施准备,加快与15014000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经济学家认为这表明绿色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不符合环保认证的产品将不受欢迎并将淘汰出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的思路与对策思考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环保产业更为上升到社会经济和贸易领域必须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的发展,但是在现实条件下,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面师着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难并存的局面,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环保产业的成功经验,以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 开发环保产品,发展环保市场
环保商品的生产在我国已经起步,为提高我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环境科技的发展,捉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声誉。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落后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发展绿色经济还具有相当的潜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绿色商品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其中北美1060亿美元,欧洲1000亿美元,亚太500亿美元。而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品额,仅为2800万美元左右,仅为日本的4%,德国的1.9%,美国的1.6%.预计到2000年,全球绿色商品贸易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巨大的世界绿色贸易市场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务之急,我国要调整好外贸产业结构,选择与绿色经济相协调的环保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加快国际市场的开拓,增加绿色产品的出口额。与此同时,环保市场有着更广阔的空间,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0年世界环保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5000亿美元,增加到6000亿美元,前景可谓十分诱人。因此,我国的产业界人士和企业家应高瞻远瞩,放眼未来,抓住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新科技成果为依托,以鱼待解决的防止污染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环保产品的技术层次和质量水平,开发节水、节能和废旧物资利用新设备,开发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的工农业”绿色产品“,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国外产品技术的差距,使环保产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二、依据环保标准,加快抢证步伐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保标准对产品的销售也将起到促进作用,环境保护标准已在不少国家得到广泛采用,并将成为贸易的重要筹码件。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标准的工作研究较慢。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标准要求,出口损失达40亿美元之巨,且有增长趋势。因此,我国企业申领环保标志是势在必行。为了加快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的步伐,目前我国已开始进行15014000国际环境标准的认证试点。但多数企业对环保标志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尽管申领环保标志的工作非常艰巨,但在当前国际贸易极为重视环境因素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申领环保标志,推行15014000的环境标准,有助于减缓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有助于开发我国”绿色产品“和开发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建立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所以我国的企业应当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抓住当前绝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做好环境标志认证工作。
三、完善配套措施徒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环保产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国家投资较少,相应的政策管理措施尚未完全配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环保产业来说,如果国家不加大投资力度,没有在产业技术、金融信贷、财政税收、进出口关税等方面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则环保产业技术开发必然受到制约,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从而将大大影响整个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最近,国务院在《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决定》中指出,要制定鼓励和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对生产性能先进可靠,经济高效的环保产品的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优先予以扶持,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形成规模。在国家产业规划中,环保产业将是今后巧年中优先发展的产业,其发展速度达10%,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有关方面要在环保产业处于大发展的前夕,抓紧制汀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完善环保产业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公平竞争;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加大系统,促进国内外环保产业的技术交流和资金引进,创造条件使国内环保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努力开辟多种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信贷规模,支持骨干环保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环保产业能够上规模、上水平,真正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环保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政府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推动。政府除在需求方面从环保政策、激励机制的建立上对环保产业发展给以大力推动,另外,还应在供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的环保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必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上一篇: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