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教育
发布:2016-08-11
来源:
1.女子教育的产生
中国在走向近代文明过程中,产生了女子教育,为妇女争取自身的解放提供了机遇。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是与其礼教文化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不是为了求得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发扬光大。观念上的封闭和经济上的依赖,使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都存在着严重的男尊女卑。在近代以前,中国妇女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无权接受学校教育,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识字多淫诲”这种封建传统观念的支配下,女性都被拒于学校的大门之外,禁锢于闺阁之中,终身远离系统文化知识的熏陶,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女子教育却是对人性的扑灭,儒家的礼教秩序,以人伦关系为基础,把尊卑名分强加于每一个人,实行三纲五常。妇女生存的主要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服侍家人,传统的女子教育围绕《女诫》、《内训》、《烈女传》、《女孝经》、《女论语》及《闺范》、《女范捷录》之类女教内容进行,以培养合乎“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贤妻良母”为教育宗旨,“封其耳目,缚其手足,冻其脑筋,塞其学问之途,绝其治生之路。”如果说,传统的礼教秩序从外在的规范方面取消、压抑了妇女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那么,畸形的女子教育则使妇女从内在意识方面丧失了个性和自我,逐渐形成了扭曲的、软弱的、麻木的、自卑的、狭隘的和依附的心理。可以说,在近代以前,中国社会不存在可以让人充分实现自己生命过程,使自己作为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更遑论人下人的妇女的发展。
随着西方势力叩开中国的大门,其洋枪洋炮洋思想,给予中国社会军事、政治、外交、思想文化一系列的打击。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列强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把创建教会学校作为传道的重要辅助手段。1844年,英国女传教士阿尔德塞女士在浙江宁波创建了一所女塾,这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也是近代女子教育的开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西方宗教中。继阿尔德塞之后,各国传教士纷纷效仿,创设教会女学,很快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教会女学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教育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亡国灭种危机的加重,西方进化论、天赋人权等民主主义思想学说的冲击,对传统的质疑、对国民劣根性的反省,近代知识分子要开民智、变祖宗之法、强国保种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先生认为教育才能救国,将兴学校、开民智、育人才视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途径,认为“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当今天下,“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他重视女子教育,认为如若不力,则“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其国必弱。而办女学,就是强国保种的重要措施。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清政府推行了“新政”,其中包括所谓教育近代化,具体内容有派遣留学生和建立新学堂等。面对民间女子学堂如雨后春笋形势,1907年颁布了《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终于使女子教育合法化。
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从而打破了不准女子入学的禁区;4~18岁的女子第一次获得了接受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4年)和初等师范(4年)教育的合法权利。但规定各级女子教育的修业年限,均比男子少一年;还规定课程的设置不许违悖"中国懿德之礼教","沾染末俗放纵之僻习",以培养"贞静、顺良、慈淑、端俭"的贤妻良母为目的。女子不能与男子同校读书,也无权接受高等教育。
当女校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教育思想灌输予女性的便是自尊自立、培养独立人格的民主主义思想。伴随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女子解放已由放足、求学发展到参政议政,女子教育也就不只是为家庭服务了。于是提出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旧观念,倡导男女同校。
2.女子教育的深远意义
享有平等的教育与职业权利,中国妇女得以从家庭走上社会、走向解放、走向独立。
杜学元著《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95年)《前言》中指出:女子教育直接关系到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开发占人口一半的女子的智力,培养更多的女性人才;关系到加强妇女的品德修养,纯化社会风气,搞好精神文明;关系到树立妇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品德情操,使之自觉地为振兴民族,发展人类文化而奋斗;女子教育的好坏又是下一代成长的关键,她对后代的身体健康发育、智力开发、技能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女子教育关系到强国强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不仅在宪法上被确认,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贯彻。
一九九九年九月五日,陈慕华同志讲: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一支伟大力量,只有提高妇女的教育水平,挖掘妇女的智力资源,发挥妇女的智慧潜能,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充分解放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进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妇女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大力加强妇女教育,始终是中国教育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极大地提高女子的成才意识,培养女子能力,发挥女性的聪明才智,使女子在社会建设和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半边天”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腾飞。江泽民主席指出:扶持女童教育,利国利民利家。国际公约也申明了妇女教育的规定。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指出:投资于女孩和妇女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培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高,已证明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及增长的最佳手段之一。
3.女子教育特点浅析
男女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应根据学生性别差异及女生潜能开发等因性施教,为女生的全面发展,个性优化,健康成长服务。
3.1强化精神世界,重视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3.2对认为女性不如男性的传统性别观念,女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女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使女子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克服“自卑,软弱,心胸狭小”等人格与精神的缺陷。
3.3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
3.4针对由于多种因素造成女性活动范围相对男性较小,知识视野不大的情况,女性教育要强化理论与实践活动训练,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训练。
3.5发挥女性细腻,耐心,刻苦,强记,语言犀利优势,加强文秘,形体,艺术,家政,语言,信息课程教育。
3.6针对女性体质生理特点,加强高科技理论和操作教育。
4.女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1女子成才课。以“我要成才”、我能成才“、我如何成才”、“我在成才”为主线,培养女生成才意识。
4.2科学方法指导课。提高女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女生学习信心,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4.3综合实践活动课。大力开展研究性社会实践活动,向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两个教育主阵地进军,大力开展自主研究性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德育和教学的主流方式,让女生在实践中变得能干起来。
4.4语言交际活动课。发挥女性语言优势,大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4.5艺术鉴赏审美课。发挥女生爱美天性,开设各类艺术活动课和鉴赏课,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内化为优雅气质。
5.女子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清末即已开始举办,但女子高等教育一直属于禁区。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将大学正式纳入学校系统,并颁布《女子高等师范章程》,肯定了女子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民国初期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广大女子仍被摒于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五四运动时期,要求大学开放女禁的呼声日益高涨。
社会的发展,需要整体提高女性素质,需要有大批的优秀女性人才,同时,新的世纪给女性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会,将她们推到新的高度,新的起点,时代对女性提出了前所示未有的高要求。
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更加适当,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增强活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仍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整体结构不够合理,体系还不完善,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部分高校发展定位不够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高校布局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学科专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形式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的投资结构有待优化。高等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德才兼备的女性高级人才遍及各行各业,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贡献着她们的聪明才智,成为各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
6. 女子中等师范、职业技术教育
清朝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始有蒙养院的设立,以培养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保姆,是中国幼儿师范学校的前身。孙中山十分重视女子师范教育,曾称:"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女子师范"。
上海第一所以女子为对象的职业学校,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创办的山东路医院(今仁济医院)看护班(后称仁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培养护理人员,学制4年。光绪三十年,史量才创办的上海女子蚕桑学堂,则是国人创办最早的女子专科职业学校。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人才需求激增,职业教育随之进一步兴起。民国2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同时规定:“女子职业学校按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这是国家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
专业技术教育则是提高人们的人力资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要求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有大的发展。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意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女性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巾帼不让须眉。
7.女子成人教育
民国17年(1928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在工厂区创办女工夜校,开女工业余教育的先声。该校曾受到陶行知先生的重视和关心,他说:"女工夜校就是给女工一把钥匙,让她们自己去开门"。1952年以后,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迫切要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并曾先后掀起几次高潮。此后在"大跃进"中,又于1959~1960年出现过一次扫盲高潮。许多工厂女工、家庭妇女参加工厂、里弄中的识字班、识字组;许多农村妇女上了农民业余学校;郊区还利用冬季农闲办冬学,学员中妇女人数约占70%以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扫盲学习,许多原本不识字的妇女达到了能识三百多字,能写便条的水平;少数人则能识千字,能阅读通俗读物;有的人还在脱盲的基础上继续求学,达到了中等以至高等教育程度。扫盲教育除读书识字外,还注意提高学员的政治认识,从而有许多学员在"三反"、"五反",以及爱国卫生、贯彻婚姻法等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国时期成年妇女接受中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补习学校。当时这类学校除对受过初等教育的学员进行文化补课外,一般还分设不同的专业,传授实用技术知识。各种职工业余中学、业余中等专业学校和农民业余中学等也开始兴办,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从而使许多成年妇女有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更多机会。同时,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如市立图书馆、博物馆、民众教育馆、科学馆、美术馆等,也兼行成人教育职能。
民国时期只有少数高等学校开办夜大学,但入学者不多,其中女性更少。解放前后,经过院系调整,财经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都先后开设夜校部和函授部,男女生兼收。多种形式的业余大专院校,为广大成年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业余高校被迫停办。1978年后恢复发展更快,特别是80~90年代,适应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全日制高校附设的夜大学和函授部,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以及高等自学考试等竞相发展的新局面,为高中后继续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成才成长道路。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加快,半衰期缩短,一张文凭定终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职前、职后教育不可偏废,成人学历教育应向多样性、职业性方向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做好从业人员在岗和转岗的培训工作。成人教育中女性人数远远高于男性,倡导女性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鼓励女子成才。
8. 女子教育方兴未艾
女校再度在中国复兴,女校的宣言却是:不为性别隔离,而为因性施教,以女性性别作为办学特色。中国争取男女平权已有百多年历史,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男女同工同酬,中国女性在社会上获得的地位在国际上亦属于成就卓著之一。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女性过于社会化和性别指认模糊问题时有讨论。女校复兴,在某种程度上得力于近年来中国民办教育的兴盛。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从此中国民办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1993年《中国教育任务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1997年国务院进一步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今天的女子教育,定将培养出能够尽情挥洒和实现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女性人才。
9.女子成才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和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女性素质工程” ,推动妇女人力资源开发。全国妇联要求各级妇联切实加强妇女院校、妇女教育培训基地、妇女活动场所等的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妇女积极参与大学习、大教育、大培训。要开辟举荐妇女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妇女人才的跟踪培养,努力为妇女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要积极配合党组织部门,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推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中女性的比例,推动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
对男人最有影响的女人是母亲和妻子。好的母亲塑造了一个男人的性格特征,好的妻子塑造了一个男人的行为特征。女人为世界增添了三分之一的真,五分之三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相关推荐
上一篇:漫话中国古代女子教育
下一篇:女子教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