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的“千年魔咒”
发布:2016-09-20 11:19
来源:
当中国“富一代”渐入花甲,家族财富的管理与传承问题便扑面而来。“虎父无犬子”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功成易,身退难”却一度成为令全球家族企业首脑辗转难眠的话题。当今的家族企业中,只有1%的家族企业经历了创富、守富、传富的保全传承之路,而99%的家族企业未能实现由创富到传富的蜕变,日趋走向衰败之路。
伴随着中国财富阶层人群不断扩大并开始进入向下一代传承的阶段,如何让一个家族的财富、名声及信念得以传承永续,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为困扰“第一代”财富人士的难题。
四代淘汰率达96%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些年,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超过客户人群。但一个现象是,当中国经济的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国人对财富的驾驭能力却远远赶不上对财富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创富一代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创富容易守富难,传承难。一个现实是,从改革开放初期涌起的“富一代”到1990年代末期的白手企业家,年龄已经大概在60-70岁左右,即使是按70岁退休来计算,中国也将会有很多高净值资产的家族企业面临第一次代谢高峰期,但是大多数家族企业传承已经成为家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家族企业大多年轻,缺乏足够的经验与胆量与规划传承。如何让“富二代”传承成为每个企业家不得不考虑的环节。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企业的短暂生命周期似乎在验证着“富不过三代”的“千年魔咒”。
在“2014中国企业家族财富保全与传承”论坛上,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竞强介绍,中国拥有家族财富及超过财富人群数量居于世界前列,中国民营企业中有80%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有很多富不过三代的企业,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大约有30%的企业能进入第二代,有10%的家族企业能进入第三代,仅4%的企业能进入第四代,四代之内的淘汰率高达96%。
中国家族企业应该如何传承?在现有经济制度和环境下,最适合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模式是什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家族企业是采用家族接班人的原有的模式,还是以企业经理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都是目前制约中国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富一代传承“以攻为守”
“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宽阔的胸怀看待财富传承与保全问题。”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这样提出。“就调查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有50%的企业面临着传承的问题,超过一半的企业面临着转型生存的问题”。
保育钧介绍,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从创业时间来看,共分为三批。第一批是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这批约有企业97万,这些企业的老板、创始人,有的已经超过70岁了,如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第二批为1990年代邓小平南巡之后到1990年代末期,这些创业者年龄也接近60岁。还有就是第三批,即进入新世纪之后,以新经济为主那些企业家,年龄在40岁到50岁之间。
对于目前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保育钧指出,就调查结果来看,有传承得好的,也有传承得不好的,现在已经出现分化。
保育钧指出,对于家族企业传承,除了传承老一辈的财富外,还应当传承老一辈的创业精神。“现在二代普遍的文化教育程度比第一代强得多,老一辈的创业精神需要我们二代来传承,二代的文化程度,科学知识,比第一代要高得多,但是所缺的就是第一代的创业精神”。
面对“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说法,作为“富一代”的富鼎和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王启富表示,“既然守业难,那就继续去创,做到以攻为守。”同时,大康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陈黎明也表示,需要传承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是家族精神,不是希望下一代只是单纯的成为“富二代”而应该是“创二代”。
“很多国内的富一代思维方式还没转移到这个层面。”私人银行家刘峰解释,比如,遗嘱的问题,就被很多企业家忽视,认为那是临终前才需要做的事情,事实上,企业创始人应预先设立紧急财富预案。同时,他提出,“被梳理出来的财富才可能被保全,被保全的财富才可能被传承。”
张竞强表示,纵观世界家族企业发展史,家族企业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美国75%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创造了78%的就业机会,创造了50%的GDP。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家族企业也都超过70%。意大利和瑞典的比例更高,达到了90%。家族企业历史源远流长,对国家民族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国外大多数著名的家族企业都采取了家族办公室这一形式,以此延续家族企业的使命。这是实现家族企业保护、管理与传承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家族财富保全与传承的认识才刚刚破题,人们更期望将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现状,共同探讨如何构建中国式家族企业办公室,以及如何开展中国式家族财富保全与传承。
二代游离在梦想与传承间
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子女争产、创业兄弟阋墙、患难夫妻反目等各式豪门恩怨开始频繁上演。造成诸多继承财富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四点:其一,传与承的承接问题。由两代人因经历差异、观念差异以及知识差异等带来的传承困扰。很多家族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手父辈“土气”且回报率低的家业,他们更倾向于从事金融投资工作,有的即便同意接手家族企业,却要求父辈们绝对放权。其二,保全分配问题。家族企业往往是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而结成的财富积累主体,普遍都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而且企业与家族成员之间积累、消费、分配的混乱更使家族企业财富的多少与归属混乱不清,这必然从根本上影响财富的顺利传承;其三,风险控制问题。财产权的简单传承风险无法规避,将家族积累的财富分配转移到承继人的名下,这是财产的直接划分和归属,有的甚至将所有财富分文不剩地传给后代。其四,财富传承难题。如何有效地培养“富二代”使得后代更好的承接企业的权力,成为优秀的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 面对着上一代甚至上几代人的殷切期望,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继承者们来讲,或骄傲或压力或无奈或束缚,各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
浙商少帅会秘书长郎赢�介绍,根据浙商少帅会的“样本”来看,二代接班的情愿程度基本少于50%,但最后大多数的继承者们还是会选择接班。
对此,有着富二代年龄又有着富一代身份的北京光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娜表示,现在很多的继承者和父母的理念、想法相悖,或者在子女接班后如何 与跟上辈共同打拼“江山”的管理层、股东交流,接班人的执行力有限等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使这些继承者们总是在开创自己的事业与传承父母的事业间游离,缺少 坚定坚守事业的决心。
无论是富一代对精神传承认识的加深,还是富二代纠结于上一辈事业与自我梦想的实现,总之“你接或者不接,事业就在那里”。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认为,如何实现财富的保全与传承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的“家事”,而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需要共 同认真研究的课题。据了解,目前宁波、福建、广东、四川等多地已开始组织民企接班人培训。
家族企业传承存风险
面对家族企业的保全传承,大成律师事务所北京总部高级合伙人王芳更是指出,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仍然面临十大风险。
第一,股权代持风险。企业注册了一家子公司,接着还有很多子公司。但是子公司注册的时候母公司出钱,会让家族里的人拿身份证做代持股东,这样的股权如何传承?
第二,家族企业多元化发展,当子女分管不同板块、又成家立业时,能否像父辈一样协同发展、资源共享?
第三,婚变风险。在家族企业传承中,子女婚变时,对于家族企业的股权财产影响很大。
第四,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剥离。她举例,一些二代可能不愿意接班,或者拿着父辈的钱另起炉灶,在企业传承中,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第五,境外资产申报。子女拿到移民身份后,如果把股权放在他们身上,就要做境外资产申报,将面临巨大的税费问题。
第六,行业进入问题。二代拿到了国外的国籍,回到家族接手公司,而中国法律规定,外籍身份承接内资企业股权,将使内资企业股权转变为外资企业,可是外资企业进入国内不同行业有着严格规定。
第七,家业、企业隔离。很多企业的家财、企财不分,会导致家族企业有限法律偿还债务的责任转变为无限责任,甚至有偷逃税的风险。
第八,利益分配问题。多个子女“接班”时,如何在传承过程中实现利益的公平分配,如让老大既有控股权,又让其他子女服务家族企业呢?
第九,企业创始人可能发生人身意外,导致后代争产的问题。
最后,企业家会关心公司股权能不能设立信托?王芳表示,如果要做离岸信托,也许会在香港设一家母公司、控制境内公司,把境外公司股权做为信托,但是,这种方法将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很难审批,并且需要专业团队做很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