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透析新疆发展形势
发布:2016-08-29 17:02
来源:
地缘战略起源于地缘政治学,就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国家、地区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所进行的全局性预测和分析。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周边政治地图的变迁,新疆的地缘政治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新的变化态势对新疆的稳定和我国国家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运用邓小平的地缘战略思想透析新疆的地缘政治与我国国家安全,揭示新疆在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在我国长治久安战略的重要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分析新疆的地缘政治
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的地缘战略思想具有浓烈的时代特征,并深深扎根于我国的地理特点,对我国所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进行深刻的战略分析。其地缘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对当时主要的全球性问题用“东西南北”四个字进行精辟地概括与总结。邓小平同志深刻剖析并详细分析了当时国际战略力量与政治经济格局的地域冲突,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①。正是基于邓小平关于国际战略的地理格局以及各战略力量矛盾斗争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为我国的国际战略部署和外交政策转变提供了依据。从政治地理角度看,和平问题的关键区域呈东西布局,而欧亚大陆正是东西布局中关系和平与战争的枢纽地区。因此,邓小平希望维持欧亚大陆的稳定,以此来保障我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在解决关系领土、国家制度等政治地理的矛盾时,反对运用战争手段而主张运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他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②正是基于邓小平运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政治地理矛盾思想的指导,我国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等历史遗留的政治地理问题。目前,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持续保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现状也印证了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的正确性。因此,邓小平希望以力量间的制衡与博弈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目的。
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成为各国人民的期盼。邓小平的地缘战略思想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国家间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更符合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人士所接受、所认同。在新疆建立、恢复和发展兵团就是邓小平希望通过在新疆布局一支戍边维稳的准军事力量,维护新疆地区的稳定和谐,维持欧亚大陆的稳定和平,营造有利于我国国家安全的国际环境。
新疆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新疆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最为复杂。一是新疆是我国拥有邻国最多的省区,共有八个国家与新疆接壤。二是新疆与周边不少国家之间的交往很深,接触很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矛盾和争端到现在仍留有影响。三是新疆周边地区的多样性差异比较突出,与新疆接壤的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资源禀赋条件差异较大,文化意识形态各异、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错杂阵。特殊而复杂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新疆在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始终承担着巩固西北边防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略任务。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亚与中国新疆地区都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部位。20世纪初,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曾预言:“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③他把整个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并称为“世界岛”,认为世界的中枢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东部,即“心脏地区”,就是世界政治的“轴心地区”。在地理战略上,在欧亚大陆上存在着两条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轴:一条横贯东西,从美国、日本贯穿中国、俄罗斯到欧盟;另一条纵贯南北,从俄罗斯贯穿中亚到印度次大陆。中国新疆地区与中亚各国正好同时处在两条地缘政治轴的十字交叉点上。对中国来说,新疆的地理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周边的邻国越多,其所处的政治安全环境就越复杂,尤其是当有强国相邻或有强国控制影响邻国时,就更为复杂。新疆所处的这种特殊复杂的地缘环境,虽然有利于搭建亚欧大陆桥的经济通道,但维护本地区内部的团结稳定以及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任务却非常艰巨。
运用邓小平地缘战略思想营造新疆有利发展环境
新时期新疆地缘政治面临的威胁。以美国为首西方势力加紧了在欧亚大陆针对我国的战略布局。布热津斯基曾经综合分析了欧亚大陆地缘战略的重要性,提出:“美国要在法、德、俄、中、印这五个地缘战略国家和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这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间纵横捭阖,以在欧亚大棋局中保持主动,实现领导。”④为达成目标,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欧亚大陆的行动。19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着手促成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随后美国开始向中亚—因蕴藏丰富油气资源而被视为21世纪战略能源基地渗透。“9·11”事件之后,美国军事力量深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随着2014年北约宣布驻阿富汗部队撤离日期的临近,盘踞在阿富汗的各恐怖组织呈现了重返中亚的倾向,大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博弈将日趋复杂激烈。
国际政局的变迁使得新疆所处的地域环境日趋复杂。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新疆接壤各国的政治环境随之变化。重构的各国由于内部政局动荡或国家间矛盾的涌现,经济发展潜力及竞争态势的增强,使得在新疆居住的一些跨界民族更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
中亚极端势力加紧了对新疆的渗透和影响。进入21世纪,在中亚地区沉积已久的“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活动日趋猖獗,严重威胁到中亚各国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与稳定,新疆境内外的“东突”势力与中亚“三股势力”在思想、组织和行动上相互勾结与利用,加紧了对新疆的渗透和影响。
运用邓小平的地缘战略思想为新疆营造有利的外部地缘政治环境。处理好与周边国家间的关系,营造对新疆有利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我们要运用邓小平的地缘战略思想,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研究分析,积极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地区间的各类冲突和矛盾。继续发展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与蒙古、印度、巴基斯坦良好的外交关系,发展好与阿富汗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尤其要高度重视和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增进双方的互利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的友好关系,营造新疆周边和平的地缘政治环境。
发挥好“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营造有利于新疆稳定的周边政治环境。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作为主要奠基人而发起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从该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六个接壤邻国的合作关系,已经从安全领域拓展到经贸合作,充分体现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宗旨。如今,该组织已经成为各成员国之间加强交流、维护安全与稳定的平台。维护了各成员国和整个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中国尤其是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兵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
在新疆组建、恢复和加强兵团是中央基于国家安全所作的战略决策。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建立兵团时,邓小平同志是积极支持者。1954年10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守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并脱离国防部队序列,成立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兵团。中央赋予它的政治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20世纪80年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恢复兵团时,邓小平同志是敏锐的战略决策者。“文革”期间,全国的兵团陆续被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于1975年3月25日被撤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新疆兵团体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1981年,邓小平同志来新疆视察后,基于新疆区情的特殊性,强调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⑤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出台,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是“文革”中所有被撤销的兵团中,惟一被恢复也是如今惟一存在的兵团。决定把“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强调兵团的政治使命就是对内发展农垦事业,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对外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
兵团恢复后,各项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在21世纪治理新疆的政治格局中,兵团作为党中央治国安邦重要战略决策的布局,因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政治使命,仍将在新疆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恢复兵团是出于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考虑。维护国际安全和稳定新疆是兵团的重要战略目标。从兵团在新疆的部署和垦区划分可以看出:在新疆解放之初,因为北疆地区是叛乱活动的频发区和重灾区,因此当时兵团在部署和垦区划分上是以北疆为主。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新疆所面临的稳定安全局势日趋严峻复杂,应对这种变化和政治需要,兵团在布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一是把两个副师级建制提为正师级建制。二是适应安全稳定的战略考虑在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南疆地区新建了兵团团场。可以看出兵团自成立以来,都是依据国家安全战略的大局,在地理战略位置关键、戍边维稳任务繁重的地区进行布局。这种部署对维护新疆的稳定,巩固国防,保障我国国家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兵团的职责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主要是抵御外侵和巩固边防,现在主要是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战略重点放在了中国,加紧实施针对我国和平演变的一系列举措;公开支持新疆境内外的民族分裂活动,妄图把新疆作为其“西化”、“分化”中国的一个重点突破口。新疆境内的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遥相呼应,加紧了在新疆乃至内地城市的暴力恐怖活动。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彻底粉碎他们破坏民族团结、威胁社会稳定、分裂祖国的图谋。可以说,兵团守边稳疆的任务更加繁重了,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了。
完善兵团布局,发展壮大兵团。中央在判断新疆稳定方面强调指出:兵团稳则新疆稳,新疆稳则全国稳!因此,新疆的稳定关系着全国稳定的大局,兵团是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中央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兵团布局,发展壮大兵团。
兵团的布局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和现实需要。兵团所形成的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两个圈”和阿勒泰、塔城至伊犁边境线的“一条线”的布局,在现实上造成了兵团力量配置和布局上的“北重南轻”。更为关键的是南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圈”没有画圆,由北向南,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的边境地带都没有兵团力量的布局。而这些地区的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活动较为集中、较为频繁。因此,完善兵团布局,充分发挥兵团维护稳定的作用,实为当务之急。
完善兵团布局的基本思路主要是:要继续保持并强化兵团在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圈的分布优势,加快天山北坡腹心团场经济建设,增强兵团综合实力。以建设58个边境团场为重点,巩固我国的西北边防。加快补齐南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圈,加快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的建设,加快第14师设市建镇的步伐,并且适度在和田地区增建团场。仿照边境团场的设立模式,在接壤的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的边境地区增设边境团场,做到有“边”的地方就必有兵团的“防”,确保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国防安全。
推进兵团城镇化,为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政治使命服务。兵团实施城镇化战略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更是兵团作为履行屯垦戍边特殊组织形式的政治需要。兵团成立之初基于战略和稳定的需要,其布局特点是团场呈散点状分布在地理战略位置重要但生存发展条件较差的沙漠边缘和边境地带,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及其艰苦。2010年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更好地发展壮大兵团、更好地发挥兵团作用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在兵团,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聚集地,就是一个维稳戍边的堡垒。
兵团在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政治使命,连队是筑牢屯垦戍边事业的重要基础,广大职工是履行屯垦戍边职责的主要力量。随着兵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职工除生产经营活动之外都将脱离连队的单位制管理,进入城镇社区成为社区居民,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兵团屯垦戍边队伍的动员组织形式。社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社区民兵和社区治安联防队员成为维护辖区稳定、辐射周边安全和应急威慑维稳的常态化力量。
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战略的一颗重要的棋子。邓小平同志以全球化视野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看到了新疆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新疆恢复兵团,为西北边疆安全筑牢了防线,布局了遍布天山南北的屯垦戍边队伍。21世纪,中央更强调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是国家的长远大计,要让兵团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汇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六十年来,兵团在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和独特作用,印证着邓小平卓越的国际眼光和战略思维。
上一篇:印度国际战略缘何趋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