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国地缘战略运筹与中国大战略
发布:2016-08-29 16:37
来源:
摘要:大国崛起需要注重地缘战略的运筹,积极化解地缘竞争,推进地缘影响拓展。冷战后世界大国纷纷调整了地缘战略,不断夯实各自周边地区,并通过经济渗透、热点问题介入拓展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需要加强对世界大国的地缘战略的研究,并在自身地缘战略运筹上处理好陆海战略方向,巩固周边地区,并通过地缘经济增强世界影响。
关键词大国地缘战略中国大战略
大国崛起意味着地理空间影响加大,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缘环境进行地缘战略运筹,处理好权力与空间的关系。早期大国崛起都拥有各自的势力范围,目前大国崛起则需要依托一定的地缘核心区。如此,大国之间可能存在地缘竞争地带,如何减少大国地缘竞争,化解地缘矛盾是大国地缘战略运筹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深刻而持久的权力变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变局。在这场大变动中,主要大国都大力加强地缘战略运筹。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必须重视地缘战略的运筹。美国、俄罗斯、欧盟、印度与日本等大国的地缘战略运筹对中国的地缘环境影响最为重要,亚太地区、印度洋和中亚是与中国地缘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地缘政治空间。基于此,本文将主要分析美俄等主要大国的战略运筹,并探讨其对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着重探讨中国在欧亚大陆、印度洋和中亚等地理空间上的机遇与挑战。
一、 权力、地理与战略
在国际关系中,权力与地理紧密联系。权力的积累和运用都受到地理位置、空间和距离的影响。Colin Gray, Geopolitics, Geography and Strategy, Routledge ,1999,pp.15-17. 在国际关系当中,国家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敌人,但却无法选择自己的邻居,这决定了地理因素必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拿破仑所言:“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就懂得了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充分利用本国地缘政治禀赋,积极运筹地缘战略,对于一国对外关系的开展大有裨益。国家的地缘战略运筹主要包括如何在地理空间范围内分配本国的物质资源;确定对国家利益重要的地理空间;选择本国地缘盟友,孤立敌手;以及确定陆权或海权的优先性等。根据地缘政治理论,崛起大国在进行地缘战略运筹时,需要考虑以下地缘政治问题。
一是经营好周边地缘空间,构筑周边地缘依托。大国崛起意味着其地理空间影响增大,需要进行一定的地缘战略运筹才能获取有利的战略空间。如英美两国作为世界霸权崛起之时就充分利用两国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提供的安全盈余,宋伟:《英国时代和美国时代:两个世界霸权崛起的地缘政治分析》,载《理论参考》2004年第3期,第45-46页。立足海权,尽量远离大陆纷争,减少实力损耗,等待崛起时机。大国崛起的地缘战略运筹需要以周边为基础。地理磨损原理认为,大国权力影响随地理距离增加而减弱。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62页。因此,任何大国的崛起,其地缘战略运筹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路径,以周边地带为地缘依托。杨鲁慧:《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第43页。历史上的大国崛起无不包含着逐渐拓展周边的地缘战略运筹。“俄罗斯空间形成与拓展的历史基础是东欧平原,俄罗斯的空间扩张始于欧洲,沙俄帝国时期的空间扩张转向远东”。钮菊生、岳炜:《俄罗斯地缘空间形成与拓展的历史基础》,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 年第4 期,第81页。美国的不断扩张也一直贯穿着明显的地缘战略。蔡军:《美国外交史上的地缘战略目标》,载 《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3期,第103页。既有对周边的不断蚕食,也有蛙跳式布局。此外,英德法等大国崛起也选择了较为明智的地缘战略运筹,不断拓展周边地缘影响。
二是要确定陆权与海权的优先性,相对平衡地发展陆权与海权。麦金德区分了影响国际关系的两种不同力量:陆权和海权。他不仅分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地位,还强调海权国家要防止枢纽地区出现霸主,同时在枢纽地区与边缘地区间发挥平衡作用。马汉进一步阐述了海权的重要性,主张运用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控制海洋和海上的交通要路,实现以海制陆。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地缘政治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世界的相互联系性不断增强;二是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功能分化。因此,为了确保自身的繁荣与安全,无论是陆地大国还是海洋大国,都需要平衡发展陆权与海权。
三是在地缘战略运筹当中将国家安全视为至关重要目标。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国家安全是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地缘政治争夺为国家安全服务,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李淑云:《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的国家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第81页。在大国崛起的历程中,安全压力最为常见,因而通过地缘战略运筹缓解甚至化解安全压力尤为关键。理解国家安全的需求也有利于地缘战略的正确运筹,服务于国家安全需求是地缘战略运筹的起码要求。
四是关注科技发展对地缘关系的革命性冲击。地缘战略运筹有其时代性,主要受科技发展水平影响。冷战后,在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缘政治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动态性不断浮现。同时,地缘关系的核心要素也在发生变化,除了自然地理、国家实力、战略意图等传统的地缘关系要素外,诸如环境、能源、情感、认同等成为新的地缘关系要素且作用日益增强。上述情况推动了冷战后地缘政治的新变化。地缘空间竞争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空间范围的控制”是对资源的控制与竞争,而当代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则主要是技术、产品、市场的控制与竞争。[俄]K.普列沙科夫: 《全球变革中的地缘政治学》,载《国际事务》1994 年第10期,转引自曹志平:《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载《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5期,第56页。不仅地缘政治的空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地缘核心区也不断变换,如海权论强调对关键海峡的控制,陆权论强调对心脏地带的掌握,空权也强调对一定区域的主导,如今更是出现了外太空争夺、极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凸显,地缘政治的空间在宽度、深度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会永不停息。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空间性是地缘政治的生命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空间也不断扩大,从而也赋予新的空间以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也彰显了新领域的权力的重要性,这便成为地缘政治的空间与权力结合的本质所在。 五是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并重。随着各国经济依赖程度日趋强化,地缘经济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愈来愈重要,地缘经济发展密切程度也成为地缘政治格局调整变化的主要依据。杨鲁慧:《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3期,第44页。地缘经济发展和补充了地缘政治的传统观念,扩展了地缘政治的内涵,段进军:《试论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载《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第293页。推动大国竞争出现新形势、新方式、新局面。在地缘经济时代,贸易、金融和技术流动的变化,将决定新时代的力量现实与政治。萨本望:《新兴的地缘经济学》,载《世界知识》 1995年第5期,第2页。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共同支撑地缘战略运筹。新时期的大国战略运筹应由地缘安全为主导转向地缘安全与地缘经济相互兼顾、相互推动。
二、 冷战后美国的地缘战略运筹
“地缘政治在美国影响深远,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中,成为政治家、战略家们观察国际事务、思考战略问题的一种习惯性观念”陆俊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载《人文地理》1999年第3期,第61页。。美国的地缘战略蕴涵着深刻的海洋国家背景,其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海洋国家的优越地缘条件。汪滨:《美国欧亚地缘战略与北约的形成》,载《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16页。借助海洋所赐予的安全屏障,美国的崛起在地缘战略运筹上颇为成功。从立国至今,无论是大陆扩张还是海外拓展,美国都充分利用地缘环境,避实击虚,迂回前进、步步为营。冷战终结导致世界地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美国的地缘战略也出现相应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从“遏制”转为“世界领导”,战略手段也从传统的以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为主转为政治、经济手段为主,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一样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段进军:《试论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载《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第291页。在具体地缘战略运筹上,美国呈现全面拓展态势。
在欧洲地区,美国地缘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巩固所取得的冷战的胜利,与欧洲盟国一道,创建一个和平的、不分裂的、民族的欧洲。Ivo Daald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from Primacy to Partnership?” in Robert Lieber, ed., Eagle Rule? Foreign Policy and American Prim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rentice Hall, 2001, pp.70-96.美国不断推进北约东扩以拓展其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这与米尔斯・海默所预测的北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论点相悖。John Mearsheimer, “Back to the Future: Instability in Europ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5,No.1,1990,pp.5-56.不过美欧间隙在冷战后有所变大,美欧之间的战略分歧、目标导向、手段选择的差异可能成为美国在欧洲地缘战略运筹的障碍。尽管如此,欧洲在可预计的将来依然是美国地缘战略值得信赖的重要地区。
在亚太地区,美国面临着大陆势力与海洋势力的潜在对立与隐性均势。在这种地缘战略环境下,美国以超强的战略实力为基础,以海权联盟体系和前沿军事部署为依托,谋求维持东北亚地缘战略均势并遏制大陆势力,从而维护美国的霸权和优势。金新:《试析美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地缘政治视角的考察》,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0页。近年来,美国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渗透,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对亚太地区更为重视。奥巴马总统不断宣称美国是亚太国家和亚洲常驻国家。希拉里则认为,未来的世界政治将决定于亚洲,在这个地区获得稳固的领导地位,关系到美国在整个世界的领导地位,因而美国将加强亚太战略资源投入。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No.189,2011, pp. 57-58; Aaron Friedberg, “The Geopolitics of Strategic Asia, 2000-2020,”in Ashley Tellis, eds., Strategic Asia 2010-11: Asias Rising Power and Americas Continued Purpose, http://nbr.org/publications/issue.aspx?id=206(访问日期为2014年10月5日)。
中东地区也是美国地缘战略运筹的重点。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的首要国家利益是控制该地区的石油,随着美国推进中东民主改造计划,中东地区安全与中东石油安全相互依存关系也将不断增强。王勇辉:《美国石油地缘战略与中东地区安全》,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5年第3期,第43页。不过由于宗教差异,民主分歧等原因,中东地区对美国的不满也日益增加,特别是“阿拉伯之春”以来,中东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变。中东地缘政治更加支离破碎,这意味着美国在大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运筹难度有所加大。
在中亚地区,美国以反恐为契机首次在中亚获得军事基地,加强了对该地区的地缘影响,不过由于美国推动“颜色革命”导致该地区国家对美国的警惕心理加强。鉴于中俄对该地区都较为重视,上合组织也不断发展,美国对中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并不会有多大增强。
此外,在非洲、拉美地区,美国也着力拓展影响。为了控制拉美地缘后院,美国加大了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支持与援助,推动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非洲,出于经济、政治考虑,美国要求非洲国家推进政治民主化,实施经济援助和扩大对外贸易投资,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尼古拉・查强、沈伟烈、浦宁编著:《地缘战略与大国安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总体而言,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运筹有如下特点:第一,根据变化的形势,围绕战略目标灵活调整战略。美国防止欧亚大陆出现地缘竞争者的目标从未改变,因应权力变动和技术变革,美国不断调整地缘战略重心。第二,地缘战略运筹以海权为主,推行“以海制陆”战略。第三,善于利用国际制度来运筹地缘战略。比如将北约改造成为新的集体安全机制,推动亚太联盟调整。
三、 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运筹
俄罗斯横跨欧亚,幅员辽阔,地缘政治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内政外交。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中,“以地理扩张以及由此催生的救世使命为根本内核的地缘政治思想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宋德星:《地缘政治、民主转型与俄罗斯外交政策》,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12期,第52页。俄罗斯如同一个没有围栏的婴儿车,不安全感由来已久,领土扩张成为其对外战略的重要原则。王树春:《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理念与对外政策》,载《俄罗斯学刊》2011年第2期,第44页。在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运筹历史中,形成了建立缓冲地带、走向海洋和避免多线作战三位一体为具体手段的地缘政治理念。杜正艾:《地缘特点对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影响》,载《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2页。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地缘政治对俄罗斯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地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更。苏联解体导致“心脏地带”坍塌,形成地缘真空,造成巨大混乱。苏联解体还导致俄罗斯的周边地带出现分化,传统的核心地缘影响边缘地带的辐射模式受到挑战,边缘地带对核心地带的渗透影响显著增强。宋德星:《地缘政治、民主转型与俄罗斯外交政策》,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12期,第55页。受此影响,冷战结束初期,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出现过短暂迷失,形成了“大西洋主义、民族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大流派”。冯玉军:《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取向》,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10期,第28页。新欧亚主义因更为契合俄罗斯的地缘环境现实成为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的选择。曹志平:《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载《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5期,第54页。基于地缘政治,俄罗斯重新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形成了以苏联地区为核心层,以东欧地区、亚太地区和中东、南亚地区为重要利益层的双圈层结构。孙建军:《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探析》,载《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第121页。通过地缘战略调整,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虽有所萎缩,但基本保住了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也为俄罗斯的大国复兴奠定了地缘基础。
随着俄罗斯实力的不断恢复,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运筹由守转攻,杨玲:《试论新时期俄罗斯地缘战略的调整》,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第116页。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对周边以外的地区也加强了关注,俄美两国在俄周边地区的地缘战略交锋也更加激烈。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与俄罗斯地缘战略形成竞争。俄美博弈的焦点先是东欧,后又转向了独联体地区。近年来俄美两国围绕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争夺中亚军事安全主导权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柳丰华:《俄美在俄罗斯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载《当代世界》2009年第12期,第41页。在欧洲,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构想是可以允许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等国加入北约和欧盟,但对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一俄罗斯的“周边”势力范围却严格控制,加强反击力度。在亚洲,俄罗斯加紧了对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控制,打击格鲁吉亚的离心倾向,对中亚地区的地缘重视也在近年得到加强,对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运筹力度加大。总体来看,冷战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布局是稳控独联体周边地带,扩大对欧亚两翼的影响,适时南下参与西亚北非事务。
总体来看,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运筹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第一,根据自身实力调整地缘战略目标,量力而行;第二,设定地缘政治的优先顺序,以独联体国家为战略重点,亚太地区、中东地区是俄罗斯的战略筹码,用以交换对其重要的核心地缘战略利益的支持;第三,以经济一体化推动政治和军事合作,从小集团开始,逐步拓展周边地缘经济影响。
四、 冷战后欧盟的地缘战略运筹
欧盟是一个国家联盟,其成立本意是要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避免国家间的武力冲突。C. Hill, “Th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Enlargement,” in J. Zielonka, ed., Europe Unbound: Enlarging and Reshap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 Routledge, 2002, p.99.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欧盟却一直在进行地缘战略运筹,但更多表现出偏重地缘经济和善用制度的特点。欧盟之所以要进行地缘战略运筹,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扩大欧盟国际影响;Charles Kupchan,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Knopf Publisher, 2002,p.201.二是解决欧洲安全问题;James Rogers, “From Civilian Power to Global Power: Explicating the European Unions Grand Strategy Through the Articulation of Discourse Theory,”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47,No.4,2009, pp.831-862; 三是把握地缘战略自主性。James Rogers, A New Geography of European Power? Egmont - The Royal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cademia Press, 2011,p.14. 冷战后,欧洲一体化加速推进,欧盟也加速发展壮大,欧盟战略能力日益增强,对地缘战略的运筹也逐步展开。在具体地缘战略运筹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借助欧盟东扩推进“小周边”地缘构建;二是介入其他地区的“大周边”拓展;三是借机干预其他地区问题以提升全球影响力。 随着冷战终结、苏联瓦解,中东欧地缘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欧盟面临着扩展的地缘真空。2004年,欧盟实现了最大的一次东扩,将许多中东欧国家纳入欧盟框架。不过欧盟扩大也面临新的边界问题,其对外政策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为此欧盟加强了包括巴尔干及中东欧近邻国家的小周边地缘塑造。欧盟小周边外交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东扩”,把中东欧国家融入欧盟的政治、经济体系,通过分阶段实现欧盟中长期外交目标;二是对欧盟外围国家进行以“颜色革命”为手段的民主改造。戴启秀:《欧盟东扩后的新边界及其新周边外交走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3期,第92-94页。
除了开展小周边地缘构造巩固欧盟东扩成果外,欧盟还通过大周边地缘战略运筹扩大影响。大周边外交是指在“大欧洲”框架下包括加强对中东、地中海地区的关系。面对政治、社会、宗教、文化差距较大的南部国家,欧盟采取了“伙伴计划”和“邻国政策”。戴启秀:《欧盟东扩后的新边界及其新周边外交走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3期,第94页。2004年5月,欧盟推出《欧盟周边政策》文件,表明其实施大周边外交战略进入一个新阶段。邢骅:《开拓“更广阔的欧洲”――欧盟大周边外交的开展》,载《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第54页。2009年5月,欧盟出台东方伙伴关系的新政策。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欧盟的地缘政治版图,进一步蚕食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还能确保欧盟的能源安全。朱晓中:《从欧洲邻国政策到东方伙伴关系――欧盟东方政策的新视线》,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9年第5期,第63-66页。
随着欧盟内部不断整合,欧盟共同外交政策不断实施,欧盟能力也不断增强,拓展了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在中东地区,欧盟加强了地缘战略运筹。欧盟传统上视北非、中东地区为其南部后院和有重大利益关切的地区,对该地区的首要政策目标是确保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欧盟的安全利益。此外,推广欧洲价值观、确保欧盟能源安全、扩展欧盟经济利益也是其重要政策目标。张健:《欧盟对北非、中东政策的走势》,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4期,第36页。
此外欧盟还对中亚、非洲、亚太地区事务显示了关注。欧盟注重非洲的危机管理,推动区域间集体安全构建,郑先武:《欧盟区域间集体安全的构建――基于欧盟在非洲危机管理行动经验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期,第49页。对南海问题、朝核问题也逐渐显示了参与兴趣,通过对这些地区热点的关注,欧盟的地缘影响正在全球拓展。
冷战结束以来,欧盟的地缘战略运筹是在外部压力下逐步推动的。欧盟地缘战略运筹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地缘战略中心为欧洲及其周边国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第二,欧盟地缘战略运筹重视规范和国际法的作用,巩固和扩展民主、法制和人权等;第三,欧盟主要通过增加成员国和伙伴关系来实现安全,另外也在欧盟整体框架下建立一些次区域的安全制度;第四,欧盟与欧洲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地缘战略存在差异,欧盟的地缘战略运筹仍然局限于欧盟的周边安全,还没有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主要行为体。
五、 冷战后日本的地缘战略运筹
日本国土主要散布在海洋上,成狭长带型,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地缘环境特点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也构建了日本的地缘战略思维。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对海洋的依存度较高,在地缘战略运筹上也有着深刻的岛国特点。作为岛国,日本狭长的国土分布使其缺乏战略纵深,但远离大陆又使其相对安全,因而在地缘战略的运筹上日本的底线是确保本土安全,但随着其实力增强则伺机对大陆怀有野心。不过日本的地缘政治特点也并非岛国这一单一要素,还包含着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着日本地缘战略的运筹。日本具有三种不同的地缘属性,即中等强国的实力身份、海洋国家对大陆的疑惧与诱惑、外新月地带岛国。宋德星、殷实:《地缘属性、文化特质与日本的大战略缔造――一项侧重于地理与文化维度的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第57页。正是受这三种地缘属性影响,日本的地缘战略既有岛国的保守性,也有潜在的扩张性。
经历二战的惨痛教训,日本对大陆的觊觎宣告结束,更加重视自身依赖的海洋,在地缘战略运筹上主要由地缘政治转向地缘经济。战后日本提出了海洋国家的战略构想,日本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日本的海洋国家战略构想由过去的“通商国家论”转向了对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争夺,2007年加紧制定了《日本海洋基本法》。依据这一法案,2008年3月日本内阁通过了《海洋基本计划草案》,2009年发表了《海洋白皮书》,新的日本海洋国家战略最终得以确定。程铭:《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日本的海洋国家战略构想》,载《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4页。2013年12月日本通过了第一个《国际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要确保自由贸易体制,保证通过自由贸易和竞争实现经济增长。通过一系列海洋法律制定,日本地缘战略运筹上的海洋路径更加凸显,海洋成为日本地缘战略运筹的重点。
日本海洋国家战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政府与民间相互配合,促进海洋国家理念得到重视,成为国家政策。第二,政府引导,成立相关的海洋研究和领导机构。2004年为了与中国争夺东海权益,日本成立了海洋权益相关阁僚会议,以制定综合性海洋权益保护措施。第三,展开争夺海洋权益的攻势,寸海必争。江新凤:《日本的海洋国家战略》,载《外国军事学术》2008年第5期,第39页。随着日本对政治大国地位的追求增强,日本也加大了地缘战略运筹力度,以此扩大日本的地缘影响。其基本战略原则是远交近攻,以美日同盟为基轴,防范近邻。
亚太地区是日本地缘政治的中心。日本《国际安全战略》报告指出,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正在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而且亚太地区又在经历着权力均势的变动,日本地缘战略运筹应以亚太地区核心。为了更好维护日本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日本应当加强军事威慑能力,强化日美同盟,促进与亚太邻国的互信与合作关系,改善亚太地区安全环境;以及推动建立一个和平的、稳定的和繁荣的国际共同体。在东北亚地区,日本加强了与美韩合作,增强了自己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影响。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基于地缘经济积极开展地缘战略运筹,力图获取能源资源,拓展地缘经济影响,谋求地区主导权。 由于能源需求增加,日本也加强了对中亚地缘战略的关注,加强与中国在该地区的油气竞争,遏制中俄以配合美国的中亚政策,也是日本积极发展中亚外交的动因所在。徐建华:《日本的中亚战略》,载《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7页。囿于自身实力,日本在其他地区的战略运筹主要依靠地缘经济优势,比如在非洲的经济援助以发挥第三邻国的地缘经济影响。展望未来,日本将主要作为一个地区大国进行地缘战略运筹,亚太地区是其地缘战略运筹的核心区,并适时借助欧美力量增强其地缘战略能力,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竞争需要两国共同面对,妥善应对。
六、 冷战后印度的地缘政治运筹
印度兼具陆海国家的特点,面临着“固陆”还是“向洋”的地缘战略选择困境,其地缘战略运筹具有潜在的扩张性与显著的二元性。具体而言,冷战后印度的地缘战略拓展以南亚次大陆、印度洋为基地,分别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寻求侧翼支持,积极向亚太地区拓展势力。方玮:《冷战后印度地缘战略思维探析》,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2期,第54页。
南亚是印度地缘战略运筹的重心所在。南亚地区地缘位置显赫,联通中亚和东亚,扼守印度洋,左右中东石油运输路线。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印度对自身的安全威胁评估,需要注意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存在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困境。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载《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页。印度洋同样是印度地缘战略的重点。印度一向视印度洋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印度在印度洋的地缘战略运筹就是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力量,平衡外部大国,主要是中国在本地区影响力的增加。
尽管存在地缘的开放性与能力局限性之间的矛盾,但这并不妨碍印度地缘战略运筹的拓展。随着印度国力增强,其地缘战略运筹的辐射作用也显著增强。比较明显地是冷战后印度将其地缘战略运筹拓展到东部的东南亚甚至是亚太地区,东向战略力度明显加强。不过,印度“东向”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特别是面临着中美日等国对该地区影响力和主导权的竞争影响。此外,印度也对中东、非洲事务加强了关注,不甘做沉默的大国。
在地缘经济方面,印度的地缘战略也引人关注,形成了以能源为核心的地缘经济战略运筹。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主要能源进口国之一,印度推行以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为特色的“能源外交”,从而实现在动荡的全球与地区安全格局中保障自身的国家利益。张力:《能源外交:印度的地缘战略认知与实践》,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第51页印度的能源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为此,印度将其地缘战略运筹空间也扩充至这些地区。
在印度大国崛起之路上,地缘因素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印度也具备一些崛起的地缘优势。通过积极开展大国平衡外交,印度扩大了国际影响。推行西攻北防南下东进的地缘军事战略,加强了地缘战略布局。尼古拉・查强、沈伟烈、浦宁编著:《地缘战略与大国安全》,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版,第346页。不过,印度崛起的地缘战略运筹必须处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平衡,谨防战略失衡而引发战略失误。
七、 中国的地缘战略考量
冷战结束以来,地缘政治的最大变动之一就是中国实力的快速增强。其他大国的地缘战略调整部分是因为中国实力的变动。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需要在未来20―30年内维持友好的国际环境,合理的地缘战略运筹尤为重要。从目前来看,对中国影响最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包括:亚太地区、印度洋地区和中亚地区。
第一,亚太地区的大国博弈加剧。毫无疑问,亚太地区是中国的核心地缘战略区。在亚太地区,中美之间存在地缘冲突。美国主要的地缘战略目标是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陆权挑战者,中国崛起被美国视为地缘重大威胁。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认为,“基于东亚地缘政治的结构,中国的优势与利益主要在大陆地区,美国的优势与利益主要在海洋,中国的陆权美国的海权达成平衡是维持东亚地区和平的关键。”Robert S.Ross:“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4, Spring 1999,pp.81-118.不过一旦中国发展海权,中美之间的海权竞争将不可避免,构成一种陆海地缘冲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需要与之匹配的军事力量和地缘空间,很有可能在亚太地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存在相互冲突。在亚太地区,还存在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等利益相关国家。它们在中美地缘战略竞争中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印度洋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高,印度洋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通道,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有越来越大的利益。除印度外,美国、日本也都在印度洋发挥影响,未来印度洋的海洋秩序将主要取决于印度、美国、中国和日本的相互博弈。印度在印度洋问题上具有主动权,印度对中国进入印度洋持警觉的态度,印度可以联合美日共同限制中国的影响。作为海权国家,美国在印度洋具有双重利益:一方面是保证对国际航道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保持对中东、南亚和中亚的战略影响。中国在印度洋要避免孤立,尽可能地拓展地缘影响。
第三,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对于中国具有多重重要性:一是中亚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进口来源,对中国能源安全影响重大;二是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影响国家安全;三是接近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优势。中亚是俄罗斯的传统地缘势力范围,美国近年来有所介入,欧盟、印度、日本也希望在中亚扩大影响,中国在西部的地缘形势更趋复杂。西进战略为中国国内许多学者所倡导,但能否成行还需具体政策推进。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国家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联系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纽带,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走廊。2014年,习主席出席上合组织元首峰会,再次表示要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推动上合组织实现安全与经济的双轮驱动,有望实现中国西进地缘战略的加强。 从冷战后大国地缘战略运筹来看,大多采取稳固周边并不断向外拓展的态势,并呈现地缘安全为基本、地缘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态势。对中国的影响而言,需要应对日印的地区主导权之争,同时对美国、俄罗斯的亚太地缘战略则需多接触与调适,对于域外大国借地区热点问题介入中国周边要保持警惕。具体战略应对上,中国推出的“一路一带”、亚洲安全、亚太自贸区从地缘方向、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三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地缘大战略。
一是以“一路一带”实现中国地缘大战略的陆海统筹。近年来,关于中国地缘大战略是西进还是南下的讨论日益增多,这实际上是一个陆权与海权的选择问题。中国是一个陆海兼顾的国家,对陆海权的选择需要统筹考虑。从当前形势来看,海洋形势因岛屿争端不断恶化,加之域外国家蓄意介入,浑水摸鱼,南下战略十分艰巨。西进战略相对容易,毕竟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的多年经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良好,并可经中亚盘活能源大局。但不利因素在于中国与中亚、中东的地缘文化差异明显,西进战略蕴涵大量不确定因素。西进与南下的取舍取决于国家实力的强弱,基于目前中国的国家实力,西进与南下绝非只能择一的选择,而是可以有所侧重的齐头并进。西进重视地缘安全的经略和地缘经济的拓展,南下则聚焦地缘经济的辐射和地缘文明的升华。习主席访问中亚和东盟,先后提出了构建陆地方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洋区域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一带”大战略的实施反映了当前的中国地缘大战略的陆海统筹思路,并希望通过互联互通,打通西北与东南的陆海隔离,完成陆海地缘相通,盘活周边地缘格局。
二是巩固周边是中国地缘战略的基础所在。大国崛起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缘依托区,东亚则是中国的地缘依托所在。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和平发展的试金石。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感知最为明显。受历史因素影响,周边国家对中国有所担忧也比较正常,在中美之间实行对冲策略也合符常理。新一届政府将周边外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推动中国周边地缘战略朝着经济互利共赢、文化包容互鉴、政治相互信任的方向发展。“一路一带”大战略所涉及的国家主要位于中国周边地区,这也反映了中国从战略高度对周边国家的重视,通过建立多条经济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将国内发展与周边发展实现了战略对接,更加夯实了周边地缘依托。
三是加强地缘经济运作,拓展国际影响。当前地缘战略的发展趋势是地缘经济日益重要。中国作为重要的贸易大国、经济大国,可以利用地缘经济的加强对周边及其他地区的影响,争取尽快在非洲、拉美与西欧等地获取必要的战略立足点,杜德斌、马亚华:《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载《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1期,第1页。增强中国话语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人员、资本、产品等的全球流动可以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载体,为“全球中国”贡献力量。目前来看,“一路一带”、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将让更多国家能够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实惠,从而极大地提升中国的地缘经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