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构想
发布:2016-08-29 14:10
来源:
【人物简介】布热津斯基(1928—),著名的波兰裔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地缘战略家、国务活动家,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目前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布热津斯基1950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并于195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中心助理教授、副研究员。1961年任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顾问。1962年后任国务院和兰德公司顾问。1977年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87年 3月起任美国——中国协会副主席。现任华盛顿战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理事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SAIS)教授。曾获总统自由勋章。布热津斯基对国际事务的研究视野宏阔,对国际体系的变革及发展了然于胸,并具备前瞻思维和战略视野,善于综合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在哲学层面对国际 地缘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用布热津斯基的话来说,是“对地缘政治利益作战略上的掌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冷战,主要就表现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上,布热津斯基正是美国地缘政治的主要谋士之一。
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大陆是美苏争夺的中心重点,也是地缘战略的焦点和目标。美苏两国在欧亚大陆的争夺,主要在远西、远东和西南三条中心线上进行。远西战线形成于二战后的希腊、土耳其“危机”时期,美苏主要通过北约和华约加强对欧洲的控制。远东战线形成于朝鲜战争后,美国十分明确地把其远东战略利益具体化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和菲律宾。1979年12月,苏联军事力量进入阿富汗,美国随即出台“卡特主义”,直接卷入与苏联在西南战线的争夺,承担保卫波斯湾地区的义务。这条战线也是三条战线中最不稳定和最危险的战线。在布热津斯基看来,美苏在三条中心战线上进行争夺,对几个要害国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要害国家”是指既具有内在重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任人争夺”的国家。这些要害国家在远西战线有波兰和德国,在远东战线有韩国和菲律宾,在西南战线是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要在与苏联的地缘政治斗争中取得优势,控制上述要害国家,在欧洲,应着重于政治努力,尽量降低它在军事卷入中的中心地位;在远东,则以经济手段为主要工具,来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关系;在西南亚,帮助加强该地区的军事防御。
苏联解体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一种地缘政治上的真空状态和当代历史上的黑洞。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把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这片欧亚大陆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是美国保持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舞台,美国要确立新型霸权,就要在法、德、俄、中、印五个地缘战略国家和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伊朗五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之间纵横捭阖,以期在欧亚大棋局中保持主动,取得领导地位。
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欧洲是美国在欧亚大陆必不可少的地缘政治桥头堡。美国在欧洲的主要地缘战略目标可简明地归纳为:通过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来巩固美国在欧亚大陆的桥头堡,以便使扩大中的欧洲成为向欧亚大陆传送国际民主与合作秩序的更有活力的跳板。要实现这一目标,布热津斯基认为美国应加强和扩大在欧亚大陆西部现有的民主阵地,使欧洲一体化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携手德国进行北约东扩。在亚洲,美国必须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把中国纳入更广泛的亚洲区域合作框架。同时,维持太平洋地区美、中、日三角平衡关系,建立关系发展提出深层次观点。其主要著作有《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政治纲领》、《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大失控:解读新世纪乱象》、《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大抉择:全球统治或全球领导》、《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冷战以来国际关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
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地区力量结构,应成为美国在未来的远东政策。虽然印度是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该地区的霸主,但印度的图谋与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利益没有重要冲突。
布热津斯基认为,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处于一种潜在的脆弱状态。为了在地缘棋手国家和地缘支轴国家之间纵横捭阖,应对挑战,确保美国在欧亚大陆的领导地位,布热津斯基为美国制定了短期(5年左右)、中期(20年左右)和长期(超过20年)的地缘战略。短期内要加强跨洲际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确保美国不被赶出欧亚大陆;中期则要与欧洲主要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培育真正的伙伴关系,通过北约和欧盟的扩大,巩固跨欧亚体系;长期看则要阻止一个大国对手的出现,创造一个持久的全球地缘政治合作的框架,逐渐扩大与欧亚主要伙伴的合作。
纵观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构想,不管在冷战时期还是冷战之后,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或确保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只不过其目标稍有不同,手段也略有差异。雅尔塔会议后,由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苏联成为美国对抗的目标及其争霸的障碍。因此,冷战时期美国的地缘战略目标和手段是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就是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拉拢盟国直接与苏联对抗,谋取地缘优势,击败苏联,取得霸主地位。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成为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维持和加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领导作用,防止任何可能与之竞争的大国出现,成为布热津斯基所构想的地缘战略所追求的目标。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冷战后布热津斯基地缘政治的支点:第一,通过北约东扩拓展欧洲,建立稳固而强大的欧洲政治——军事统一体。欧洲的扩展是为了制约俄罗斯,限制俄罗斯这只“不死的复仇鸟”复活。第二,对付中国。在布热津斯基的“大棋盘”上,中国是其重点的防范对象。布热津斯基把中国看作一个地区大国及潜在的战略威胁力量。美国在中、美、日稳定的三角平衡中,要对中国既不绥靖,也不遏制,而是实施“钝化”政策,利用广泛的国际合作把中国限制在地区范围内。第三,美国政府、国务院和国会等部门要统一协调,制定一个全球战略新构想,以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三个支点中的任何一个坍塌,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就将成为泡影。
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战略构想从理论上看是比较完美的,但要将它变为现实却要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一,虽然美国“利益”无限,但毕竟力量有限。其二,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当今世界,美国的联盟体系会发生动摇。其三,在全球走向多极化的今天,美国并不是能始终施加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影响的唯一国家。因此,布热津斯基的这一构想,可以说既是他的一种战略追求,又是一种心理神话。